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名人荟萃
淳安文化的坚韧挖掘者——追念故乡文化人徐树林
发布时间:2014-09-01 08:57:44

千岛湖新闻网记者方俊勇2011年采访徐树林先生时拍摄的照片。
 
  □ 童禅福

  今年三月的一天,刚上班,徐践陪着父亲徐树林来到我办公室,并递上一摞书稿,徐树林带着沙哑的口音说:“这本《淳安千古人物》请你写个序,这本《淳安古今首官》请给提提修改意见,特别是这本《方腊正传》请百忙中读一下,提出意见,我抓紧阎王爷还留给我的一点时间,进行修改。”我看到这位留在人世间不会很久的老人,我什么都答应了。那段时间,我全身投入了徐树林的书稿。我敬佩了,他一辈子写下的书如他的名字,“书如树林”。七月初,他给我打来电话,说我正按你的建议在修改《方腊正传》。过不了几天,打开了一条徐践发来的短信,只见:“我父亲在昏迷的当天,还在伏案修改《方腊正传》,直至7月11日,油尽灯枯,告别人世,终年75岁。”我当即回信:“树林的谢世,我为失去一位文友而悲泣,更为故乡失去了一位淳安文化坚韧的挖掘者而悲惜。”

  徐树林五岁丧母,出身贫寒,天资敏悟,聪颖善思,在读高中时打下了古文的厚实功底,文采显露。从此,人生坎坷命途接踵而来。1957年,徐树林直言农民困苦,温饱难补,就写下《鸣啼》诗稿,被定性为思想反动,送进淳安第一农高,进行思想改造。1971年,又写了歌颂新安江移民壮举的电影剧本《新安江人》,被当时的造反派揪到排岭街头批斗,最后遣送回蜀埠老家务农,直到1984年,徐树林有幸遇上他的老领导,被聘为威坪区、镇土地管理员,他对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任劳任怨,威坪区、镇几千农户家的宅基地上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1993年,县土管员开始立编,但又因年龄跨过50,政策把他推出了土管员门外。当年,徐树林又以临时工的身份受聘淳安信用联社,在人事办公室任文书工作,这时他的工作才真正与文字打上了交道。2005年,受聘于淳安县志办,从事《淳安县志》的修撰,从此,徐树林有了用武之地,他一头钻进淳安文化的古籍堆。在此期间,他主编了《淳安历史文化丛书》中的《淳安纪事》和《人物春秋》的部分章节。

  文献名邦的淳安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遍经沧桑,几度兴衰。自汉至今,可谓久矣。徐树林生前为追寻1800年厚重的淳安文化,历尽千辛,他通过浙江人民等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淳安建县立郡肇始地――威坪》(以下简称《威坪》)、《淳安都文化》和《沧桑淳安》。陈桥驿老人说:“这几本书确是极具价值的传世之作。”

  《威坪》凝着故土情节

  徐树林生前,对威坪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结,他从大量的史料中梳理,从民间收集,终于建构出了具有1800年淳安文化史的《威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90年出版发行的《淳安县志》“大事记”、“建治沿革”章节中,有始新县在古威坪仅一年的记载,徐树林对此存有异议。对历史肯于负责、对工作敢于担当的徐树林查阅了大量资料,在《威坪》书中开篇第一节便写下:威坪为“郡县治所地”,“贺齐置郡高县古威坪”。并又与江涌贵先生联合写了“淳安古威坪曾为县治年限考”的长篇论文,论文以大量的历史记载论证:“自建安十三年(公元前208),建始新县起,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改为新安县,县治均在古威坪,直至隋大业三年(公元607),新安县易名为雉山县,县治才移至雉山下。”《嘉靖淳安县志》记载:“郡城,南枕新安江,北连网埠,与地志云贺齐所筑,自始讫唐神功阅四百八十九年为郡制。”这说明,睦州郡城在贺城长达489年,在古威坪,仅一年,因此睦州郡城在淳安长达490年。郡城后迁至建德梅城,睦州改为严州。郡城和县治同在古威坪,同时从古威坪迁到贺城是不可能的。因此,论文作出古威坪曾为县治应是400年,而不是一年的论断,徐树林等人的论文还被浙江社科院主办的《浙江方志》杂志刊发。这个论证在《威坪》第一章就进行了详述。

  被誉为我国史地巨子、郦学泰斗的浙大终身教授陈桥驿在《威评》的序言中曾做出这样的评价:在第一轮修志的年代中,看到了两种个人研究的学者而获得了出色成绩的著作,第一种是陈炳荣先生编著的《枫桥史志》,公众评论甚佳,为枫桥镇作出了卓越贡献。另一种是朱睦卿主编的《严州古城――梅城》,这也是值得称赞的著作。现在,我手头又有了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稿,也是一部以个人功力撰写的区域研究成果,书名《淳安建县立郡肇始地――威坪》,是淳安徐树林先生的研究作品,这本书与上述两部不同,《枫桥史志》因为枫桥是个本来名镇,南宋时曾一度建县,至今仍然存在,而且获得发展,梅城虽然从一座府治而迭变成为一个行政上的一般城镇,但他也至今存在,而且历史文化和古镇风貌依旧然,而威坪不是这样。“徐树林先生多年的悉心研究,引及了大量资料,撰写成一部五章三十节的皇皇书稿,无疑是项杰出的区域研究成果,把一个已经在水库兴建中消失的历史古镇,做出详实的历史变原,并发掘了威坪地区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生动描写了淳西人文风情,他为此付出的巨大劳动,确实令人敬佩。徐树林所研究的古威坪已经并不存在,所以这种区域研究不仅具有更大的难度,而且所研成果显然更为珍贵,祝贺淳安地方增加了这样一宗具有存史价值的文化财富。

  《淳安都文化》传世之作

  什么叫文化?新华字典这样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精神财富。文化既然是财富,就要有人去挖掘,有人去总结,有人去传承,徐树林生前就是一个挖掘、传承文化的人。他常说,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凝聚人心的精神动力,真正是民族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在当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中,应该对乡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弘扬。从徐树林的著作中,部部巨著都渗透着他对区域乡土文化的那种执着精神。

  淳安、遂安地处浙西山区,群峰延裹环峙,故谓“环万山以为邑”,且沟壑纵横,形成源流环曲,水依山流,人以源居。所以明代开始,淳安、遂安以地区方位划乡,以源为主划都,明代嘉靖后,淳安划为14乡36都,遂安明代万历四十年,为6乡18都。随着管理体制的更迭,区划不断调整,但是流传近500年的乡土都文化至今还在民间传颂,在淳安,还经常可以听到“清官难断36都的牛吃一都麦的官司”的故事。

  新安江水库形成,淳安、遂安两县合并,移民浪潮把乡情、亲情冲断,“万户千家沉水底,一库千岛念乡情”。思念成了移民人对故乡的一种眷恋,魂牵梦绕,永远挥之不去。都文化是同源同水相连的亲情文化,是乡情亲情相通的印记,具有浓厚的地方韵味。这传承近500年的都文化,谁去追记,徐树林、王兢(《淳安都文化》分老淳安都文化和遂安都文化两部分,遂安都文化由王兢执笔,此文不叙)二位长者却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要完成淳安都文化这一使命,也实属不易,老淳安36都的漫长历史,要记叙清楚何其难矣。徐树林著书立说有个原则,就是写真、写实,经得起历史检验。他生前在图书馆、档案馆的古书堆里翻了一卷又一卷,老淳安36都的条条源源,几乎都留下这位瘦弱老人的身影和足迹。这里仅举我故乡三都考证一例:三都含梓桐和云源二乡。在光绪《续篆淳安县志》却载:“云源,原系失落三都,后改十三都。”如果云源为十三都,就多出一都,经过考证,失落三都只指宋村双溪口进去的二十五里青山,这里是悬崖峭壁中一条溪,过去荒无人烟,偏僻阴森,二十五里青山的源头是上八都,实际上划都时没有把“二十五里青山”这条山源溪水列入三十六都版图,“二十五里青山“指云源,这显然错了。云源是指包括二十五里青山和原松崖、宋村二乡的区域,故称“云源,原系失落三都”。就是这青山外面是三都,这青山区域被三都失落了。二十五里青山后改十三都,这也与事实不符。按淳安乡都排列顺序从西到北,再转向东南,最后转南绕全县一周,三十六都与一都相连。二十五里青山作为十三都,老百姓不能认可,按顺序,富山为十三都,古县志也明确记载十三都属常乐乡,富山即为富贵里。失落三都中的“二十五里青山”只不过是整个三都梓桐、松崖、宋村的一部分。《淳安都文化》书上的这段叙述,阐明了古县志记载的不清和有误。徐树林的精心考证终于使后人明了“云源,原系失落三都,后改十三都。”这话的错误缘由,也更明确了淳安三都的区域范围。

  《淳安都文化》,徐树林生前确是用心在写的,像“36都”取名也够花心血的,如“西门出城为一都”、“狮峰金峰属二都”、“梓桐宋村连三都”、“鸠坑南赋合四都”、“五都骢马通威坪”,等等,一看题一目了然,并又有动感和新意。故陈桥驿老先生称《淳安都文化》一书是极具价值的传世之作。

  这里还顺便再一提,徐树林生前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又一部力作――《沧桑淳安》我认真读了,我十分敬佩这位老人。年过九旬的陈桥驿老人看了《沧桑淳安》书稿后,他欣喜地为书作了序,感叹地写下:“全书共有130多篇文章,从先秦写到历朝历代,最后写到现代,而以《淳安三百多个姓,共建和谐大家庭》一篇作为结尾,既表达了作者的良好愿望,也指出了一个县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可以达到的结果,所以该书是很好的地方文献。”

  《方腊正传》是淳安大文化

  徐树林临终前不久,被病魔折腾得十分瘦弱的他,捧着《方腊正传》这叠书稿递给我,双手颤抖着,我的心跳也急遽地加快,我多年的期盼,终于在徐树林手里见到了写方腊的书稿,我也真激动呀!我接过书稿连声说:“这是我们淳安的大文化啊!”我们两位威坪老乡便为淳安的大文化侃侃谈论起来。

  这天,徐树林在我办公室里说的一席席话,始终记在我脑海中。

  “纵观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事件,方腊起义应当算得上一件。可惜近900年来,这件淳安大文化盛举,在我国至今未有人系统地写出一部文艺作品,广为传颂。反而以讹传讹。由于《水浒传》的名气,现代娱乐化的戏说,带领区区三十六人投降招安宋皇朝的宋江成了荡寇英雄。而七次招安,拒不接受的英雄方腊,今天,在一些人心目中却成了贼寇,《水浒传》中虚构的宋江打方腊,似乎已定型为约定俗成的死案,这对方腊的冤屈不公平,如此颠倒历史、丑化方腊,作为方腊故里同乡后人于心何忍?!”

  “于是,自己三十多年前就萌想写出方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收集有关方腊起义的史书、典籍、方志、宗谱十多斤,并抄录摘选,然后自己身单为薄,要写成这样的巨著,困难重重。2013年,又患过喉癌,来日方短,在有生之短暂余年,我决心带病完成此书稿,有人说,当今写《方腊正传》,讲农民起义是不合时宜的,可我始终认为《方腊正传》是真正的正能量,就下决心道:生存尚有一息在,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草根附泥何畏戈。”

  徐树林在与病魔抗争中最终倒下了,但他留给世人是一部厚重的《方腊正传》。这部六十回三十二万字、待出版的《方腊正传》书稿,是他后半辈子的心血,我们,特别是作为淳安人应该感谢和记住这位老人。

  我会对徐树林老人生前的力作《方腊正传》出版尽力,这也算我对他老人家的告慰吧!

  1959年,淳安农高解散,徐树林返乡担任蜀埠小学教师,几个月后,调到横双公社信用社担任会计。在那个折腾人的时代,他一路艰辛,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拿到一分退休金。他是不幸的,但最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他抓住了人生最后的十多年岁月,写出一批传世的地域文化佳作,并成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这是值得庆幸的,他留下的这批文化财富,后人,特别是淳安的后人、新安江畔的后人,应当永远记住这位瘦弱的不幸老人。

  徐树林几十年的心血,《方腊正传》书稿已经留存下来,在追念徐树林的时候,我也期盼,我们故乡有识的文人能静下心来将陈硕真、商骆公……这些淳安人耳濡目染、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影响的人和事追记下来,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淳安的大文化,是我们这一代文人的使命和责任,也算对徐树林老人的一种追忆。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