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半生茶缘
发布时间:2014-12-22 13:58:03

  深冬,万木枯寂。漫山遍野的茶园,似乎被季节封尘了。

  在李家坞社区向阳巷的一套房内,却充满春意。

  拔塞,倒水。一道热流注入杯内,杯中翠叶翻腾,整个屋子渐渐茶香充盈,越发显得清新温暖。眼前的这位老人,轻吹杯口,任茶香吸入肺腑,随后小啜一口,脸上露出了舒坦的笑容。

  这位老人叫洪碧田,曾担任过县精制茶厂厂长,是我县上个世纪末茶叶产业的领军人,见证了淳茶上个世纪的兴衰。

  现在,他更愿意别人把他称作淳茶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他每天最大的爱好便是品茶。他说,水需是千岛湖水,茶需是千岛湖茶。倘若茶杯里放的是炒青,水浓耐泡,那便最合心意。

  在他的口中,记者听到了淳茶上世纪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洪碧田近照

 

  意外成了茶工

  洪碧田是桥西乡官山脚村人(现千岛湖湖底),生于1937年。

  因为生不逢时,洪碧田的童年就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乱中艰难度过。由于“国战民穷”,加上当时全家吃口多,上有父母和年迈祖母,下有两个妹妹,四个弟弟,全家十口人吃饭,全靠父母维持,生活非常艰难。

  淳安自古是茶叶之乡,桥西乡官山脚自然村虽然茶叶不多,但是每家每户总有两三亩茶园。洪碧田回忆说:“小时候家里也采茶制茶,每年春天,我便跟着父母上山采茶,茶叶全制成炒青,卖一部分,家里留一部分自用。”尽管对茶不陌生,但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茶工。

  洪碧田曾在桥西乡官山脚村小学读过四年书。此后便在家务农,直至1958年4月。

  “1958年5月,我由桥西乡政府派遣到本县甘坞钢铁厂工作。1959年1月,随着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全县陆路交通均被淹没。我被推选到淳汾公路拓宽工程和淳建公路开建工程队工作,开始从事打土方、石方工作。后来在公路上当通讯员。1960年3月,随着淳汾公路改线结束,淳建公路建设暂告一段落。我很幸运地随着公路上的部分同志转入淳安县精制茶厂当工人。”洪碧田说。

  当时修路工人共有两三千,被选入茶厂的仅有六十余人,洪碧田感到很幸运。最让人兴奋的是,听说新茶厂条件很好。“招录员工的负责人说了,这是淳安最现代化的工厂,规模特别大,厂里的机器特别先进,都是一按电钮就会自己动的!”洪碧田说,大家听了都心中痒痒。

  可是,凡事总有预料之外的。新员工报到后,大家发现,厂房和机器固然都是先进的,但是其他方面条件却不如人意。

  “茶厂没有新宿舍楼,只有几间畜牧场迁走后留下的屋子。除了第一批杭州来的员工有小房间之外,后来几批员工包括修路队、纺织厂选调来的,都只能打地铺。我们住仓库的,地上至少还有地板。有的员工住进牛棚里,里面很潮湿,墙壁透空,只能用竹篾糊纸来补。一些人无奈之下住进了附近的窑洞里。”洪碧田说。

  这样的条件怎么住啊?一些职工抱怨不已。由于当时国家已经逐步放开私营经济,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一些职工选择了离开。

  洪碧田没有走。他说:“其实这条件比修路的工地上好多了!我一共修了三条路。第一条是淳杨线加宽工程,当时就住路边棚里。第二条是赋溪煤矿公路(现在通往石林景区公路),当时就住在周边百姓厕所的阁楼上。第三条是淳建公路,交通局专门从运输公司调了一艘轮船到淡竹,才解决了住宿问题。”他表示,自己家中兄弟姐妹多,负担很大,找个工作不容易,当时很是珍惜。

  刚刚进入茶厂,因为个子矮小,洪碧田被安排当了木工,这让他有些闷闷不乐。

  纠结了两个月,洪碧田实在憋不住了。他找到了领导,说自己喜欢和茶叶打交道,坚决要求分配到机器上去制茶!

  经不住洪碧田的软磨硬泡,领导最终将他安排在撩筛机上,让他跟着杭州来的师傅学习。撩筛机主要解决茶叶的长短问题,劳动强度和操作难度很大。杭州来的师傅说,一般也得六级工才能玩得转。

  由于勤奋好学,洪碧田很快就掌握了技巧,2个月后居然能自己带临时工徒弟了。他说:“机器操作其实并不难。简单地说,就机器上什么孔配什么筛子,全部记住并灵活运用就行了。其他的,就是凭眼光,凭经验。”对于他的表现,杭州师傅很满意。

  1961年,茶厂安排部分员工在茶叶加工淡季前往省茶叶公司培训,洪碧田因为平时表现好、学习能力强,连续三年都参加了培训。

淳安茶厂旧貌

  茶厂往事

  茶厂投入运行了,所有员工兴高采烈。可是,大家没有想到,建厂之初各种困难和险情接踵而至,让人措手不及。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困难和险情大多和水有关。

  “首先是大家发现喝水用水成了问题。”洪碧田说,茶厂建在山坳中,距离最近的水源有200米远,随着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加,整个茶厂共有职工连带家属200多人,靠双肩挑水,压根就不够用!

  无奈之下,厂里决定打井。

  打井,绝对不是简单活。掘土到了一定深度随着地水上涌,要不停抽水,为此工程需24小时连贯作业。“抽水机是厂里机修组制的,至于体力活,都是我们原先修路的人承担。我们穿着高筒雨鞋、披着雨衣,弯着腰在直径3米的井中掘土,每批两三人下井作业。由于劳动强度大加上呼吸不畅,十多分钟就要换一批,因这是在寒冷的冬天,所以大家都感觉特别辛苦。”洪碧田说。

  经过2个月的努力,大家凿出了三口井。一口是用于食堂供水,一口用于职工生活,一口是消防井,总算基本解决了用水问题。

  用水问题解决不久,厂里又遇到了防水、防雨问题。

  原来,茶厂的制茶车间特别大,有50米宽,100米深。房子是两层结构。一层5000平米,二层有2000平米。由于房子顶上的瓦片质量不好,常常漏水,如果茶叶在制品见水,那就麻烦了!一到下雨天,所有工人都提心吊胆。由于车间里流动的在制品有2万担,一旦有漏水,茶叶必须要挪到不漏的地方,光靠值班的几个人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每逢下雨,全厂人都没法睡觉,。

  由于当时我县建筑行业水平低,本地瓦片质量都是七斤八两,加上茶厂资金拮据,这个问题竟然困扰了四五年之久。直到后来有了资金,把瓦片换成了建德生产的,同时把屋顶的木头“人字架”换成了预制板的,才解决了问题。

  在建厂后的第三年,茶厂遭遇了一次突发情况。

  “那是梅雨季节的傍晚,大多数职工刚刚吃完晚饭。当时,厂区里忽然响起了刺耳的铃声,大家想,现在不是上下班时间,肯定是有紧急事!大家到处奔走,最后发现是制茶车间的员工打响了铃。原来,车间的后面发生了山体滑坡。”洪碧田回忆说,山体塌方后,车间左侧的沟渠被堵死了,积水迅速上涨,一旦水漫进了车间,后果不堪设想。

  立即行动,全员抢险!

  也不知谁喊上了一句,所有员工包括家属,能动的人都出动了。大家三五成群,迅速找来锄头等工具,奔向山体滑坡地点。由于沟渠附近水很深,一些员工干脆跳进齐腰深的水里,奋力挥舞锄头。还有一些老员工,甚至抱来自己的棉被,准备堵住车间口子。

  洪碧田说,当时大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住车间。“如果连车间都保不住,厂子完了,员工家庭经济也没有了着落。护厂,就是护家。”

  经过半个小时的奋战,就在水位漫到了车间地面高度时,沟渠成功疏通了。望着涝水逐渐退去,大家站在滂沱大雨中全身湿透,脸上却纷纷露出了笑容。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通过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茶厂的员工们相互交心,拧成了一股绳。洪碧田便是在这样一个蓬勃向上的环境中不断成长,从一名普通的职工,成长为了共青团书记、副厂长,最后在1978年担任党支部书记、厂长。

1983年在北京参加优质茶展销(左1为洪碧田,右1为时任杭州茶厂负责人,中间为北京茶厂正副厂长)

  名声鹊起的淳茶

  经历了风雨,方能见彩虹。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茶厂迎来了好日子。

  特别是在洪碧田担任厂长期间,正值“十年动乱”后期和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由于重视技术、完善制度、狠抓管理,企业的发展势头喜人,淳茶也在海内外名声鹊起。

  “我们的茶叶85%以上是通过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的,产品基本上供不应求。上海那边的负责人经常说,淳安的茶叶质量好,国外客户很满意。作为厂长,我心里头也是特别高兴。”洪碧田说,当时淳茶是全省县级最好的,虽然没有指标来证明,但是却有几个例子可以体现。

  “第一个例子是,全国贸易样加工标准,就是在我们茶厂里做出来的。第二个例子是,周边县市茶厂技术人员都是从这里培训出去的,包括了开化、桐庐、临安和江苏的不少县市。”洪碧田说,这两个例子可以充分体现淳茶当时的领先地位。

  洪碧田表示,茶厂精制茶的特诊一级(9371)和雨茶(8147)两只产品均获部优产品称号,这特别难得。“因为茶厂当时属于全国供销总社系统,而茶叶评定又归商业部的土特产管理机构管,我们的销售则是通过外贸部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管的,一共涉及三个部门,能评下来很有含金量。”

  “对我县而言,淳安茶厂是不折不扣的‘生金’大户。从1978年到1983年,茶厂六年间累计实现利税总额达5200万元,年均868万元。其中1980年,淳安茶厂一个单位上交的利税额近千万,就接近了县财政年收入的半壁江山。也正是在那一年,淳安茶厂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大庆式企业’荣誉称号,这对全省茶叶行业来说,算是最高荣誉了。”洪碧田说。

  在洪碧田带领下,企业先后进行了28对滚筒机的全自动制改造筛取工段的单机“一条龙”大联装,内销车间、仓库和包装房共有4500平方米厂房的改建,以及大型匀堆装箱机设备的更新改造等,确保了制茶技术上的先进,提高了制茶效率。此外,企业还办好了食堂,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为帮助乡亲致富,洪碧田还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带领员工承担无偿技术援助郭村乡新建茶叶精制厂的任务,不但组织强有力的技术小分队常驻郭村茶厂工地,自己也多次前往现场指导,从设计、施工到试车投产,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任务。此后,洪碧田还主动参与了青溪乡的周坑村、东庄村,坪山乡的群益村,富文乡的六联村,鸠坑乡的树山村等地的茶厂新建和改造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茶厂骨干

  离开和延续

  市场风云莫测,从1982年开始,国内外茶叶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市场上的茶叶产品销售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淳安茶厂原先单一产品结构,面临了严峻的市场考验。

  “在1982年的下半年,我就感觉炒青有滞销苗头。但我没有想到,形势的严峻程度远超想象。”洪碧田表示,到了1983年,上海那边传来消息,要大幅度减少炒青出口量。具体减少多少呢?80%!听到这个消息,洪碧田大吃一惊――减少80%,那可是十万多担的茶叶啊!

  大批茶叶滞销,让洪碧田焦急万分,每天都需要忙着东奔西跑,寻找销售新渠道。从南方跑到北方,从北方跑到西部,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对此,不少朋友说:“厂子又不是你自己的,何必这般拼命?”听了这样的话,洪碧田总是摇摇头说:“我是厂里的负责人,不但要对厂负责,也要对所有员工负责,多跑几个地方,可能会多几条销售新渠道。”

  就这样,在洪碧田和所有茶叶战线工作者的努力下,淳茶厂终于度过了这艰难的一年。

  缘来缘去最难测。1984年6月,按照中央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要求,洪碧田任支部书记,1985年起洪碧田调任县供销合作总社工业科科长,离开了自己奋斗了25年的地方。

  离开之前,洪碧田总觉得心中似乎还有一些遗憾。虽然茶厂的兴旺有他的一份贡献,但是更多梦想依然深藏在心中。唯一让他感到欣喜的是,自己虽然离开了茶叶战线,但有一笔财富依然延续了下来。现在这笔财富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千岛玉叶”。

  原来,为了应对市场巨变,洪碧田早在1982年就启动了新产品研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先后试制成功“千岛玉叶”、“超级珍眉”、“普洱茶胚”、“小珍珠茶”等产品,受到有关茶叶专家的好评和国内外客户市场的青睐。

  其中千岛玉叶的研制还有一个故事。1982年上半年,茶厂里来了一名杭州梅家坞的客人,大家在闲聊茶叶时候,对方忽然表示,淳安茶叶品质这么好,为何不做龙井名茶呢?“现在西湖龙井生意越来越好,你们原料这么好,如果用同样的工艺生产,制出的茶一定会更好!”客人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了洪碧田。于是洪碧田当场就决定,研制淳安版的龙井名茶,于是淳安便有了“千岛玉叶”。

  “千岛玉叶”研制成功后,由于淳安茶厂缺少茶青原料,加上滞销茶叶销售压力大,便将“千岛玉叶”项目技术、杭州西湖请来的龙井茶师傅、包装盒样品和三台炒龙井茶的电加热炒茶机一并转让给了排岭林场。排岭林场不负众望,把“千岛玉叶”打造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品牌。

  “每年新茶上市,我就像过节一样,到茶叶市场到处转转。看着各种商场里陈列的‘千岛玉叶’,就像看到自己亲生的孩子,感到无比的亲切,也感到无比的欣慰。”洪碧田如是说。

接待山东高密县客户

  爱茶老人

  1998年11月,洪碧田光荣退休。

  刚退休后的一两年,洪碧田每天都感到无所事事,心中空虚寂寞。在这一段难捱的日子里,他正是靠着茶的慰藉,才渐渐走过。“早上沏一杯浓茶,陶醉于茶叶的清香,陪伴我生活的每一天。从家里品茶,慢慢到了和当年的老茶叶人一起品茶,时光仿佛一晃又倒流了数十年,让人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品茶,就是品人生啊!”

  渐渐地适应了退休生活之后,洪碧田的生活开始充实,兴趣爱好也逐步广泛:品茶、钓鱼、炒股、看新闻、散步……

  洪碧田说:“每天我有雷打不动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早上就沏上一杯浓茶,从早上喝到傍晚。第二件事是每天早晨都要到老茶厂去散步约两小时。”

  虽然自己已经不在茶叶战线上了,但是洪碧田依然保持着对淳茶的关注。采访中,种植生态化、发展规模化、规划规范化……一个又一个涉及淳茶产业发展的词不停从他口中蹦出,让人产生了眼前这位老人依然战斗在淳茶产业第一线的错觉。

  “我个人喜欢喝浓茶,尤其是炒青。其实各地茶叶我都喝过,外地的最喜欢云南红茶。我县的茶叶,我觉得我县的乌龙村、白枫坪出产的茶不错……”直到听到这一句,记者才渐渐恍然,现在他更是一位纯粹的爱茶老人。  (记者 方俊勇)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