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乡琅洞村
  发布时间:2015-02-27 15:10:59   

  村概况

  琅洞村位于淳安北部,属典型的山区丘陵地貌,东临临安市、南临临岐镇、西靠屏门乡、北与昌化接轨。距离瑶山乡政府3公里,距淳安县城42公里。佑瑶公路贯穿我村,交通便利,为原琅洞乡政府所在地。

  琅洞村总面积为2.26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农户248户,总人口853人。村共有22姓,原始主姓为吴姓,方姓。现在全村主要由吴、方、洪、三姓为多。洪姓家族是在1958年我县建设新安江大坝时的移民人口,当时为响应国家号召,有近200余人迁到琅洞村落户。

  琅洞村建村历史悠久、文化背景深厚,自然景观独特,原始主姓吴氏祖先在商周时期因为战乱而一路迁徙至此,看中了本地的繁衍居住条件建村至今,距今已经有790余年历史。因为历史原因在1984年4月琅洞村组建成为琅洞乡人民政府,后在1992年4月因为政策原因拆合并又重新把琅洞乡人民政府合并到瑶山乡人民政府。现在全村农户248户、人口853人、6个村民小组,分四个自然村居住。现村设立党总支部一个,辖下共有党员42人,预备党员一人。设立村民委员会一个,村两委共有6人组成,以每天值班形式处理村级党务及村级村务工作。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度不断加大,琅洞村的村容村貌、村民经济、公共场所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得到了质的提升,琅洞村也因此获得了县、市、省等多项荣誉。

  文化礼堂

  琅洞村地域面积5.26平方公里,地处淳安北面。为提高琅洞村民在文化领域精神层面的修养,为挖掘琅洞村在历史文明长河中起的作用,为让后人能有个瞻仰、了解、琅洞前后历史的建村渊源。2014年琅洞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向上级宣传部申请琅洞村文化礼堂建设项目。

  琅洞村建村至今780余年历史,姓氏众多,达22姓。其中大姓人有:吴、洪、方、王、胡。本着文化礼堂建设的初衷,利用一切农村集体闲置或废弃的厂房、祠堂、大会堂等建筑为主导建设场地。琅洞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多次考证下,确定因地制宜把琅洞村的文化礼堂建设场地分两块区域展开:主礼堂为吴氏宗祠(三让堂)约600平方,展示吴氏祖先的起源与发展及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历史;道德讲堂为村委办公楼,2009年建设完工,建筑面积200余平方,主体会议面积150平方,现在为琅洞村党员干部大会的主会场。在确定为道德讲堂后,按倡导“礼仪廉耻”的方向稍作布局。

  琅洞村已基本完成了以下工作:文化礼堂建设空间600余平米、以琅洞村的吴氏宗祠为创建基地,软硬基础建设全部到位。道德讲堂空间180余平米,以村委办公大楼会议室为建设主题,基础建设部分已经全部到位。村文体活动室中心包括老年棋牌室、老年书写室,老年茶室、老年休息室等等全部到位,村农家书屋现有藏书1500余册(套),年借阅次数达到800多人次。文化礼堂建设完工后,将以全年早晨8点开门至下午5点关门对外开放的形式安排专职人员为外来朋友们讲解琅洞建村的前后对比。道德讲堂以提升农村居民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为切入点,注重善无大小,德无大小,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的忠孝仁义廉耻的宣传,讲解政策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在每次的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上请相关的讲师演讲。琅洞村现有一支歌舞表演队,有一支三吹三打表演队。另有一支以乡退休老干部及村老年协会合并组建的书联诗画协会,每月逢一聚会在村挥毫泼墨,表演队和诗画协会可以在琅洞村的重大场面或节庆日上亮相助兴。

  乡风民俗

  1.三让堂和至德祠的故事。琅洞村自有历史以来,有口皆碑地传颂着祖先的同一个故事,那就是“三让堂和至德祠的故事”。琅洞村人民从这个传奇中吸取精华,自成一派,男耕女作、任劳任怨、尊老爱幼、不分贫贱、重复着祖先的礼让、厚德的足迹。三让指的是泰伯让商�让周�让国的故事,宣传泰伯仁厚的道德为人。商朝后期,由于当局管理原因,国家衰落,当时的新生力量足以推翻旧政,建立新朝-----周朝,但泰伯他们没有这样做,避免了百姓之苦。这是一让,谓之让商;约公元前11世纪建立周朝 。泰伯有兄弟三个,泰伯�仲庸�季历,其中季历贤而有才能,泰伯为了让季历顺理成章继承君位,泰伯�仲庸以为父采药为名,外出江南安居,不回,让季历顺利继承了君位。这是二让,谓之让周;泰伯和仲庸外出到了吴越地带(现江南),因他们带来了当时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加上仲庸他们的为人好,当地人拥立泰伯为领袖,建立姬姓吴国,泰伯因无子,死后由弟仲庸继承君位,以后由仲庸的子孙世代相传,这是三让,让弟仲庸之子孙君位;谓之让国。

  2.至德祠。公元前460年孔子曰:泰伯亦天下三让,高风亮节 ,谓至德矣。 相传吴姓是公元前73年吴国亡国后,吴国王族子孙为不忘故国,以原国名之吴为姓,延续至今为吴姓。吴氏后人为了宣扬太伯之美德,将吴氏宗祠命名为至德祠,并将祠内的大堂设为三让堂,以示吴氏祖先的美德并能世代相传。至德祠(吴氏宗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后被政府启用成为琅洞供销社(收购站)。后供销社撤消仍归琅洞村所有。在改革开发的今天,在遭受多次破坏的情形下,又有多方人士来村购买,在何去何从难以抉择的情形下,吴氏家族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决定还是以保护文物,大局为重进行自筹资金,重新修缮。共自筹(自愿)资金陆万元,在村委及本乡村知名人士多方赞助下,在2008年得以重新修缮焕然一新,为琅洞村的婚礼喜事聚餐文艺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特色

  琅洞村全村有耕地面积399亩,林地8091亩,山核桃种植面积4500多亩,森林覆盖率85%以上。山核桃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山核桃、红枣皮、茶叶、蚕桑四大快。外出务工收入也是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7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0元。

  乡村旅游

  2013年我村被列为文化礼堂培育村, 2014年正式全面启动文化礼堂各项建设内容,按县、乡级政府的要求以挖掘农村地方特色资源为主导,结合以可供观赏、旅游及农家乐带动村经济建设的思路,把乡村旅游文化逐渐引导上路。

  公共交通

  琅洞村经济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人文环境得天独厚,对内是连接瑶山乡政府的必经之地,对外连接临岐镇至千岛湖主要干线线,班车众多,交通便捷。

  联系电话

  村支部书记兼村宣传文化员:洪培根 13968102765;

  村委会主任:洪祝生 13758217151;

  村会计:宋仙灯 151671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