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心装曲谱的老顽童
发布时间:2016-04-11 10:53:35
心装曲谱的老顽童

  “在我家里,太公和爷爷两代都是单传。须知,那时候在农村,单传也是要受歧视、受欺负的。到了我爷爷这一代,才人丁兴旺了。我爷爷生育了五男二女、共7个孩子,我爸爸排行老大,我有4个叔叔、2个姑姑。”胡装谱如是说。

  1934年4月17日,他出生在金紫尖下的左口乡左口村。

  他一来到这个世上,就“装”进了胡氏宗“谱”。所以,就给他取了个“胡装谱”这个名字。

  他,多才多艺文艺兵,吹拉弹唱写人生。业余文化,伴随他度过幸福的人生。

 

1965年8月3日,舟嵊要塞区“战士业余乐队”应邀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一百个放心》配音。此为,乐队成立时,全体队员合影。后排左13为胡装谱。

  一、“装”进族“谱”话姓名

  春天,春意盎然,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他脸上荡漾着春光,心中唱着春的赞歌。

  初春的一天,我来到老胡家做客,顺便与他互相交谈,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从他的名字上拉开了话题。

  说起老胡这个名字的来历,还真是有点独特呢。他父亲这一代,共生育了七男一女共8个孩子。因家境贫寒、生活困苦、缺医少药,幼时夭折了3个,成长为大人的是4兄弟、一个姐姐,老胡最小,排行老八。

  老胡呱呱落地,一来到这个世上,正值左口、芳桥几个村联合续修《胡氏宗谱》,且已完工即将装订之时。在宗谱�有装订之前,还可以将名字放进去。老胡的父亲一定要趁此良机,将这个儿子放进宗谱里去。为了达到目的,他父亲还专门请几个修谱的老先生到家吃了餐饭,说好话,麻烦他们把小儿子放入宗谱。结果,将写有他们家那一页抽出来重新抄写、重新印刷。既然是入谱,那就必须有个正经八百的名字。因刚刚出生,还没来得及取名字,情急之下,他父亲想:“现不正是要装订族谱吗?那就给他取个装谱吧!”为此,他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胡装谱。据老胡掌握的信息,到目前止还未发现有与他同姓同名的。

  老胡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幸运地“装”进了胡氏宗“谱”。

  溯源姓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在古时的乡下,生个男孩子进入族谱也是件光荣的事。

  近年来,我县又兴起了修谱、续谱的热潮。这本身是件很有文化内涵的事,是继承和弘扬姓氏文化。家之有根,国之有史,姓之有源。宣姓氏文化、继祖先之伟、叙世代之源、集姓氏所亲。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族人“根”的标志。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秉承着中华孝道,敬奉着祖先一路前行。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民族分布广泛、人口数量众多。中华民族姓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姓氏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一直延续至今。泱泱华夏千年文明史,姓氏已繁衍成千枝万脉。纵观民族发展史,人们对自己的发祥地,对自己祖先赖以生存繁衍的地方,普遍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怀念和亲切之情。尤其是那些远离故土的人们,对曾经养育数代的故土胜似母恩,以至于数代不忘,千古回味,这就是人们对故土的依恋,对祖根的情结。

  推崇血缘渠情,弘扬姓氏名人,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老胡名字的产生,彰显了姓氏文化。

 

1959年6月,赴北京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的节目之一的器乐合奏《东海渔歌》演出现场。三排右2为胡装谱。

  二、七岁学习吹锁呐

  “我五叔的三儿子比我大几个月,他的奶名叫文文。我从小就爱动,所以给我取了个武武的奶名。这样,我们家就出了一文一武。”“正由于我调皮、不安分,所以6岁(1940年)时,父母亲就把我关进学校,开始读《三字经》了。”胡装谱回忆起孩提时这么说。

  老胡,不仅把名字“装”进了胡氏宗谱的“族谱”,而且在心中也“装”进了歌曲戏剧艺术之“曲谱”。他,从小就显露了一定的文艺才华,与吹拉弹唱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后,他也学会了一般的乐曲知识,在他的人生岁月中,添上了光彩的一笔。

  从老胡的太公到爷爷,都爱好吹拉弹唱。从他爷爷手上就传下唢呐、笛子、胡琴、锣鼓等乐器。在农村来说,他爷爷也是多少有点才艺细胞的人。在爷爷手上,他们村上就有一个清唱班。那时,他们还经常去唱堂会呢!

  也许是有点儿遗传基因或受家庭长辈的影响,老胡从小就喜欢吹吹唱唱,六七岁时就开始学习吹唢呐了。老胡上面有两个哥哥,也善于民间器乐,会吹唢呐等,看着哥哥吹,他也学着吹。有意无意中,两个哥哥就教他一些吹唢呐基本方法,并陪他一起吹着玩。这样,老胡从小就耳濡目染,无形之中民间器乐知识就感染了幼小的心灵。

  记得小时候吹的唢呐,就是爷爷手上留传下来的。有时,没有专用哨子,老胡就用稻草杆做一个。

由胡装谱担任队长的舟嵊要塞区炮兵团战士演出队参加1964年3月南京军区第三届文艺会演,他创作并演奏的民乐合奏《庆四好》荣获优秀节目奖。图为乐队在演奏,三排左3吹唢呐的为胡装谱。

  三、东海前哨文艺兵

  1950年下半年,老胡小学毕业。12月,乡里搞土改,老胡就到乡里当文书,走上工作岗位了。1952年,正值淳安师范学校招生之时,为了提高文化水平,桥西区政府决定把他保送到师范去学文化。在师范读了一年,1953年7月毕业,接到征兵通知后,老胡又去报名参军。本来是赴朝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在上海集中等候通知时,因朝鲜已停战而决定不去了。这样,他所在的部队就到了浙江宁波,编入二十二军炮兵教导营。

  1956年,组织上派他到南京炮兵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回部队后,担任炮兵指挥连少尉侦察排长。1958年,组建舟嵊要塞区炮兵团,他又调到该团一营当排长。部队除了搞军训外,还参加定海至沈家门连接处一座叫黄洋尖、通往山顶雷达站的一条国防公路的施工。从1958年至1965年,他先后担任炮兵团五连副指导员、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团俱乐部主任,1963年晋升为中尉军衔,行政19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连队文艺宣传队是一支活跃在基层的文化娱乐宣传队伍。战士文艺宣传队,锣鼓开场,笛子、京胡、二胡、板胡齐奏,热闹了起来为部队增添了活力和文化氛围。每年,各连队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要在舟嵊要塞区参加汇演。节目大多以革命故事为题材,有快板、对口词、三句半、活报剧、歌舞类等文艺节目,然后到各连队巡回演出。虽然是业余演出,可仍能吸引很多观众观看。老胡所在的炮兵团,也成立了战士文艺演出队。在团政治处工作期间,团里先后三四次组建“战士文艺演出队”,老胡均担任队长。他先后创作了表演唱“操炮”、演奏曲“东海渔歌”、“舟山锣鼓”,以及睦剧小调“三打秃头精”、“打下U2飞机真高兴”、“学习王杰革命精神”,及器乐曲“咱们全班满堂红”、“养猪”、“庆四好”等节目,他带领这支宣传队,先后参加了舟嵊要塞区、南京军区的巡回演出,并获得好评和奖励。

  老胡的特长是民族器乐,会吹唢呐、笛子、先锋、军号。同时,也会拉二胡、京胡、板胡、击打锣鼓、自编自唱,还会谱曲。在部队是个文艺骨干,是个多才多艺的文艺兵。1958年9月,舟嵊要塞区战士演出队成立,老胡也成为宣传队的一员。11月3日,刘少奇同志视察要塞区,战士演出队专场为刘少奇一行汇报演出,受到刘少奇同志的好评,并与演出队的同志合影留念。1959年3月,老胡他们这支战士文艺演出队,又奉命赴南京参加南京军区第二届文艺汇演。器乐合奏《舟山渔歌》(进京改为《东海渔歌》)、舞蹈《抢救》、民乐合奏《舟山锣鼓》、相声《那儿也少不了我》、对口词《进岛十年》、独唱《战士上靶台》等节目获得了优秀节目。

  汇演结束,老胡他们这支演出队的绝大部分演员被留下,选入南京军区战士演出队,老胡也在其中之一。一次,许世友司令员亲自带领军区战士文艺演出队,来到舟山为当地群众演出,他本人也是次次到场观看。1959年,陆海空三军联合在嵊泗群岛搞军事演习,罗瑞卿总参谋长到演习现场督阵。战士文艺演出队又赴东海前哨,为参加三军演习的指战员演出。

  1959年6月,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老胡随南京军区战士文艺演出队赴北京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汇演。汇演中,他们表演的“东海渔歌”、“舟山锣鼓”、“进岛十年”获得了优秀节目。6月22日晚上,他们还到怀仁堂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当天,有南京、武汉、昆明、兰州、北京、内蒙古和空军文艺代表队参加演出,董必武、陈毅、李济深、郭沫若等中央领导出席观看了演出。他们表演的塑像表演剧《南京路上好八连》、舞蹈《东海的早晨》、对口词《进岛十年》、器乐合奏《战地音乐》等节目获得了好评。在京演出时,先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陈毅、郭沫若、李济深、彭真、刘澜涛、彭德怀、黄克诚等中央领导和军队首长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每当回忆起这事时,老胡感到特别的自豪,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老胡结合部队的中心工作搞好文艺创作,鼓舞部队的士气。在具体创作方法上,他善于结合民间器乐和引用其他曲调为我所用。比如,在创作表演唱《养猪》这一节目时,就把黄梅戏中的“打猪草”作基本调来谱曲;为宣传雷锋精神,他创作了配乐诗朗诵“为人民服务”这一节目,巧妙地把地方上的戏曲与部队军歌融合到一起。在创作器乐合奏《庆四好》这一节目时,他以歌曲“我们的连队好”为主旋律,用乐曲反映出来。1964年3月,在南京军区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这节目获得了优秀节目奖。

  他先后参加南京军区第二、第三届文艺会演,一次上北京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汇演。1965年,老胡参加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百个放心》影片的配音工作,老胡担任乐队队长。这些,在老胡的人生历程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是他感到无尚光荣的事。

 

1959年,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的乐队全体同志在总后勤部礼堂前合影。后排左4为胡装谱。

  四、传承睦艺当先锋

  1969年10月,老胡复员回乡。起初,他分配到县印刷厂当了名装订工。不久,又派他到县印刷厂所属的“五七”学校(即现在镇二小、县实验小学)当工宣队指导员,他也积极抓好学校的文艺宣传工作。1981年,按中央有关文件,他们这批“复员干部”统一改为“转业干部”。于是,他又调入县二轻工业总公司,在办公室负责工会和职工教育工作,一直到退休。

  淳安县的睦剧,是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一。地方剧种,是地方文化沃土孕育而成的花朵。传统戏剧是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反映,人类在创造自身生存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亦创造了精神财富。淳安的睦剧,就是在民间文学、民间说唱、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淳安人民一定历史时期里的文化结晶,是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老胡虽不是县睦剧团的专业演员,但他向来喜爱家乡的睦剧,是一个地道的睦剧追随者。从部队回到地方工作后,更是热心于睦剧的宣传和演唱。他认为,睦剧团可以撤销,但传统睦剧不能消失,要把它传承下去,弘扬民族文化。他以实际行动,担当起睦剧艺术传承人。

  1989年7月,“淳安睦剧艺社”正式成立。不久,老胡也申请加入了县睦剧艺社,成为第二批睦剧艺社的成员,为传承弘扬睦剧艺术尽心尽力。

  一个有一技之长的文艺爱好者,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回地方后,老胡继续发挥他的文艺特长,抓好职工的文化与教育工作,积极参与并抓好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平时,他在抓好职工文化补课、贫困职工的救助等工作前提下,主动地抓好本公司系统职工的业余文化工作,并参与创作曲子、编排文艺节目。他注重结合二轻系统的实际编排文艺节目,积极宣传正能量。在县里举办的“千岛湖之声”职工文艺汇演中,他热心负责二轻系统节目的筹划和准备工作。他为原县工艺丝绸厂的舞蹈“千岛湖丝绸姑娘”创作了曲子,在县里汇演中获得优秀节目奖;他把郭沫若的诗歌“西子三千个”加上副词,与原县睦剧团的王建军合作谱成一个睦剧表演唱“千岛湖恋歌”,为旅游作宣传,获得优秀节目和创作特别奖。原县鞋楦厂表演的小品“马虎不得”,是结合抓安全工作而创作的,也获得了好评。

 

1964年3月29日,舟嵊要塞区战士演出队参加南京军区文艺会演。然后,赴各地各部队演出。图为在江苏镇江为江苏省军区演出后部分演员合影。后排左2为胡装谱。

  五、闲不住的老顽童

  1994年4月,老胡退休。办完退休手续后,他并没有立即离开工作岗位,而是继续上班,带好年轻人,一直干到1995年元旦,才真正离岗休息。

  退休了,老胡更是活跃在民间和老干部活动之中;年纪大了,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不减当年勇。他这一辈子,就喜欢吹拉弹唱、说说笑笑、唱唱跳跳。一方面发挥余热,继续热情关心本单位的职工文化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参加老年大学的有关班级和协会学习,活跃在老年大学和社区的文艺活动之中。原县经贸局开展职工文艺演出,受领导的委托,老胡重操旧业,又挑起组织编排节目的担子。由他负责安排的京剧表演唱“八个阿庆嫂”节目,在汇演中获得好评。在老年大学,离退休干部书画摄影展也办得红火。1999年,他参加县文化馆的竹马队赴京参加了七大古都演出,竹马跳上了八达岭长城,获得了金奖,也有他一份功劳。汾口草龙赴杭州、海宁等地演出,老胡两次随队参加演出。为此,退休了的他,2004年还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

  吹拉弹唱,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近年来,县里经常组织各社区开展文化宣传工作,老胡照样积极参加社区的文艺演出活动,参与编排和演出。老胡本属西园社区,但他不仅仅热心参与本社区的文艺活动,其他社区请他去帮忙,也是二话不说。一次,火炉尖社区请他去帮忙,他认真热情地为该社区的跳竹马节目进行演奏。而参与或帮助其他社区活动,都是不计报酬的。

  在县老年大学,老胡报名参加的课程也比较多。老年大学刚成立时,他开始是器乐班班长,后又改当老师。他参加了县老干部摄影协会、县睦剧艺社、县老干部诗词协会、县老干部钓鱼协会、县老干部书画协会等老年活动组织。可想而知,他参加这么多的班、协会,就足以证明他兴趣广泛,是一个活跃分子。他的摄影作品也常见报端,也是县报的积极通讯员呢!人们称他是“闲不住的老顽童”、“老年朋友的知心人”。

  春姑娘托清风带来春的消息,点亮心灵间点点希翼。用绿色点缀大地山川,百花盛开装扮着华夏大地。沐浴阳光,温暖前行,风中弥漫丝丝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温暖阳光的照耀,温柔的春风轻轻拂动,唤醒沉睡的大地,将春的芬芳洒满大地,带来美丽和希翼!

  猴年,老胡迎来了83岁诞辰。他,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爱好者、一位性格开朗的乐天派。年年像春天,天天阳光灿烂;是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潇洒,那样的阳光。  (江涌贵)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