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生活 > 保健常识
每个老人都可能失智 尽早分清老了和痴呆很重要
发布时间:2017-05-09
每个老人都可能失智 尽早分清老了和痴呆很重要

  去年此时,一项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宝荣教授研究团队、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小组及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合作发现的成果,令医学界振奋。这项研究被认为,或将有效改变老年痴呆的治疗难题――临床上,老年痴呆症的诱因尚不明确、早期干预存在困难,一旦发生,只能改善而无法逆转。

  有数据估计,全球有超过3500万人患老年痴呆症,每7秒就有一个人患上此病,平均生存期只有5.9年;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痴呆症患者最多的国家,2040年将达到2200万,是所有发达国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数的总和。

  当老年痴呆症降临在一个家庭,即使不是琼瑶这样情感充沛的小说作家,也足以击垮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防线。我们究竟对老年痴呆症了解多少,临床治疗达到怎样的程度?昨日,钱报记者连线张宝荣教授。

  老年痴呆研究还有不少空白

  需进一步扩大临床样本量

  张宝荣教授及其团队研究成果的重要发现之一,是一种叫白介素-33(IL-33)的蛋白质,成功使患老年痴呆症的转基因鼠,神经细胞通讯缺陷和记忆力衰退情况得到逆转。

  张宝荣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通俗地解释:老年痴呆患者的脑袋就像一个超负荷存储的U盘,“垃圾”太多而无法运行;“垃圾”中最主要的是“淀粉样Aβ蛋白斑”,另外还有大脑中形成神经纤维缠结。在疾病过程中,斑块和缠结的累积,导致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丧失,最终神经细胞死亡,脑组织丧失。此时,就需要一个“清道夫”,清理大脑里死掉的神经元“垃圾”,才能让大脑持续工作。IL-33承担的正是“清道夫”的角色,同时,还将搬运、活化、分解,把培育神经元的“土壤”完全活跃起来。

  这项研究还在继续。昨日,张宝荣教授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团队在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看看IL-33在早期诊断老年痴呆症中的价值,“这项研究无法一蹴而就,因为老年痴呆症和肿瘤一样,在启动因素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研究空白。”

  每个老人都可能失智

  家属需要破除认识误区

  目前能明确的老年痴呆症启动因素,指向营养、运动、遗传素质、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其中只能明确清楚一些因素,如重金属中毒、脑外伤、大量饮酒、农药中毒,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没有特定人群,受教育比较低的人群,相对来说发病率要高一些,但也只是相对。”张宝荣说。

  张宝荣介绍,在临床治疗上,老年痴呆症需采用药物治疗,有几种国际公认的药物,但更多的在于综合治疗,比如康复治疗、心理治疗、运动治疗等。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治愈,所以医生会建议病人增加活动,加强交流,“如果老人原本有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听音乐、下象棋等,家人要继续支持,鼓励患者多用脑子,加强语言交叉,比如学习一门外语,能延缓大脑衰老,有利康复。”

  要阻止老年痴呆病程的发展,需从临床早期,如轻度认知障碍(MCI)时就开始干预。张宝荣说,一些人觉得,老人家年纪大了,脑子糊涂一些也正常,这事实上是一个认识误区,“一个是看年龄,如果上百岁高龄,智力慢慢衰减很正常,如果只有五六十岁,就开始记忆力下降、叫不出家人名字、大小便不能自理,就需要警惕了。认知是多领域的,记忆只是一个方面,还包括人格、思维空间等,如果老人莫名其妙变得多疑,怀疑配偶行为不正等,也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症状。这就需要临床医生综合性判断,看是痴呆还是正常的老化。”

  张宝荣说,一些人觉得父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很难听,面子上过不去,这是不对的。事实上,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老年痴呆症发病率约13%。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提高,85岁及以上的人群发病率尤其高,“每个老人都可能失智。”

  他说,“对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家里人尤其重要,病情发展到后来,老人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了,饭也不知道吃了,觉也不知道睡了,自己的家在哪里也不知道了,可以说是退化到婴儿时代了。他们非常需要依靠家里人的耐心和关爱,如果家人不够耐心细心,很快就会厌烦的。”

  杭州福利院护工:

  失智老人,需要更多的心灵滋养

  杭州福利院的护工徐阿姨告诉记者,去年11月,气温有些多变。夜里1点多,房间有动静吵醒了她。抬头一看,一位起床的失智奶奶在给她加盖被子。“奶奶你在做什么?”“你要盖被子,不盖被子会感冒。你生病了怎么办?”这位奶奶平时思维不太清晰,比较糊涂。但那天清醒的话让徐阿姨感动至今。

  “别看老人糊涂,其实谁对他好对他不好,心里清楚得很。”有护工表示,家属探望的次数,也能影响老人的认知和病情。

  护工们发现,虽然有些老人已经失忆到无法记起家人,却可以凭借声音的熟悉程度,来辨识这是不是“熟人”,继而给出相应的反应。探望少的家属,面对的往往是老人茫然的脸,他可能再也想不起来了。

  在福利院,护工阿姨往往是1对7的陪护,再专业的护理员,能提供更多的是洗浴、如厕、穿衣服等一系列辅助生活的帮助。而老人们,需要更多的是心灵的滋养。

  有的被送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会通过不合作表示反抗――拒绝规定活动或拒绝吃药,拿拖鞋打看护工,或者捣蛋。他们是所谓的“顽固分子”,可他们内心希望有人能够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地同情他,他渴望得到宠爱与安慰。

  有研究发现,失智症状的高发人群是独居老人。前两天,有轻微失智症的陈大爷半夜打电话给家人,“我要死了,你们还不来看我!身边总要有人送终的。”家人匆匆赶来时,发现他身体好好的,拿着报纸在“假看”。

  怎样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滋养,是对很多家属的考验。

  而对于老年痴呆症的各种研究,也许有一天,能够让这些家属勇敢面对家中的失智老人。

  张宝荣说,一些人觉得,老人家年纪大了,脑子糊涂一些也正常,这是一个误区。一些人觉得父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很难听,面子上过不去,也是不对的。(本报记者 黄小星 钟卉 )

  来源:钱江晚报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