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粽子
发布时间:2019-06-11 15:02:29

小时候猜过一则谜语:衣服长山上,身体长田里,穿上衣服进塘里,脱了衣服进洞里。

说起粽子,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屈原和端午节。爱国诗人的骨气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一。粽子因而被国人所接受,不仅是因其味美,更多是对屈原的敬仰,便有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淳安,很多地方端午并不吃粽子。

淳安在屈原时代,属越。屈原为楚人。楚后来灭了越。从情感上不愿接受楚的文化。这个解释是淳安王兢老师所说,可能没依据,但解释得通。就汉文化本身而言,是一个包容的文化,就像这粽子,在箬叶以及温度的共同作用下,本来散乱的糯米紧紧抱在了一起,带上箬叶香气,成就了这人间美味。

糯米浸泡后,加入适量的盐,也可拌入适量酱油。也有在糯米里拌入赤豆、番薯粒的。为了粽子更加美味,淳安人常用板栗、蜜枣、豆腐和腊肉作为馅料。

粽有四角。在学裹之初,经常把它裹成三角。为什么是四角?在古代祭祀常用的“牲”,为牛头和羊头,它们都有“两只角”。后来演化为用四角的粽子替代了牛头和羊头。而在屈原跳江后,粽子的祭祀意义便被纪念屈原所替代。

在还没高压锅的年代,把土灶烧得旺旺的,穿了衣服的粽子就入“塘”了。锅要盖严实,缝隙要用布盖好,以防蒸气走漏,确保粽子能够熟透。煮的时候,不许小孩靠近,常常被警告,围灶台,粽角就煮不熟。锅内散发出来的粽香,却不时地诱惑我们,流连灶台边,又不敢靠近,怕出现生米粽。可每次起锅,都会出几只生米粽。

现在用高压锅煮,省时,不会出现生米粽。那些儿时的警告,如今想起,淡淡一笑,不必与时代较真。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那些美好的往事,也被回忆裹成了一只粽子,在时间的烧煮之下,变成了人生美味。

裹粽的糯米,只在第二季水稻才种上一点。糯米稻与普通水稻不同,尤其在成熟期,可清晰分辨,糯米稻穗是直的,普通水稻穗是弯的。

箬叶像是放大几十倍的竹叶。淳安有一传说。

明宪宗年间,浙赣两地官员不和,常因小事吵闹。有回,两地官员又为家乡的毛竹大小而吵。江西官员便运来一根竹,皇帝见了,赞许毛竹粗大。商辂见了,便说,万岁!这毛竹与我老家比,简直是小儿科。江西官员不服气,你也运株来比划比划。商辂说,我马上派人去办便是。几天后,皇帝问商辂,你毛竹运来没有?商辂从袍袖里摸出几张箬叶递给皇帝,说,万岁!我老家毛竹实在太粗太长,加上山路崎岖,运根到京城,实在不易,为赶时间,只好先带几张竹叶来。万岁,你看看便知。皇帝马上命人取来竹叶,与这箬叶一比,便有了答案,判浙江毛竹粗大。

喜欢粽子的美味,却不喜欢粽子的形式。箬叶虽然赋予了糯米清香,却是一种强迫式的给予,完全忽略了糯米个体的自由。但对于一个粽子而言,箬叶和棕榈叶是清规戒律,没有它们,粽子是一盆散沙。于是在民间,又多了一道美味,叫糯香仔排,箬叶还是有的,从包裹变成了铺垫,同样利用了箬叶的清香。当作馅料的腊肉,换成了仔排,而且成为了主料,糯米从主料变成了辅料,烹饪的方式从煮变成了蒸。形式与内容之间,每个人都在取舍,有的人找到了合适的度,捏拿有了分寸,便走向了成功。有的人却偏执于一面,于是迷失了本性。(一酸)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