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古韵赤川口
发布时间:2020-06-15 14:45:00

章建胜

  青砖黛瓦,迂回曲折,深酿几许风情;

  雕栏玉砌,白灰勾缝,静藏几多神秘;

  历经沧桑,沉淀岁月,远蕴几载古韵。

  这里,便是藏匿于汾口龙耳山麓静谧一隅——赤川口村。

  迎着初夏的风,信步而行,千年的青石已踩成时光的足印,百年的黛瓦已描作岁月的诗行。

  村巷、旧街、老宅、古桥、古井,犹如一幅幅历经岁月侵蚀的古老画卷,虽几多泛黄,却并未弥漫清冷孤寂,依旧镶嵌在时光的长廊里,展现着点点滴滴古村落的风骨韵味,传承着丝丝缕缕历史的人文积淀,耐人寻味。

余氏家厅

  余氏家厅,堂名为“象贤堂”,俗称祠堂。“象贤堂”坐东朝西,明代建筑,由门厅、正厅和天井组成。整座建筑规模宏伟,保留着众多匾额。占地面积385.80平方米,面宽15.5米,纵深24.65米。四合院式砖木结构,明间抬梁式结构,次间和稍间均为穿斗式结构。门牌为阁楼式,牛腿和雀替雕工精美,阁楼上雕有各种人物和飞禽走兽,造型各异,雕琢精巧,栩栩如生。

  在家厅门额上方,悬挂着一块双龙望珠的“恩荣”匾额,说明余氏家厅的建造,是由皇上恩准,地方筹资兴建的高规格建筑。“象贤堂”,据《遂安萝蔓余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明代嘉靖戊申年八月(公元1548年),落成于嘉靖壬子年三月(公元1552年)。《象贤堂记》曰:四宽公居松林季子文广于弘治(1488)戊申始迁于石川里象山之下居地(即今赤川口)。文广公生鏡、鈱、鋮、鐩四子。镜生仕清、仕洪。仕洪,乙末正贡,娶江村江氏(今枫树岭镇上江村),生四子:乾元、乾亨、乾利、乾贞。继后,余仕洪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八月始建象贤堂,于壬子年(公元1552年)三月落成。初为仕洪一房子孙讲礼之地。后为赤川口余氏祭祖敬宗之“余氏宗祠”。

  “象贤堂”,整个組群由“科甲传芳”坊、门厅、“象贤堂”组成。“科甲传芳”坊,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屋面,通面阔11.80米,脊高9.8米,上由牛腿斗拱承挑出檐。明间下额枋上镂空雕“双狮戏绣球”,次间下额枋雕,飞禽走兽,技艺精湛。原厅内有明代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匾额数块,现存有“祖孙进士”、“兄弟登科”、“四世柏台”、“进士”等九块匾额。在正厅的上方两侧,挂有两块“进士”匾额,南面一块是余思宽,明永乐十三年乙末(1415年)进士;北面一块是余乾贞的匾额,余乾贞,字秉智,号四山。明隆庆戊辰(公元1568年)进士。另外,在余氏家厅的门厅上有三块耀眼的匾额,一块是“祖孙进士”、一块是“兄弟登科”、一块是“四世柏台”。“四世柏台”,由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朱赓为余惟宾、余思宽、余乾贞立。柏台在明代的时候是“御史”的称呼,在这里的“四世柏台”的意思,就是本村出了两位监察御史,一位是余思宽,另一位是余乾贞;然后皇帝又恩赐两位御史的父亲为御史。这样,就有了“四世柏台”之匾。家厅门牌右侧上方挂着“祖孙进士”指的是余思宽和余乾贞(余四山),余思宽是祖,余乾贞是孙。家厅门牌左侧上方挂着“兄弟登科”指的是余乾元、余乾亨、余乾贞三兄弟中举即登科之意。“科甲传芳”指象山余氏家族历史上先后出过多名进士、举人,悠悠文风,生生不息,也寓意着只有熟读经书,博学多才,考取功名,才能流芳千古。

  余氏宗祠,不仅建筑宏伟,美轮美奂,九块匾额更具历史价值,彰显了余氏辉煌的人文历史和荣耀的功名勋业。

登云桥与斗印亭

  赤川口村,明朝时出了一对“兄弟进士”,兄叫余乾亨,弟叫余乾贞,字秉智,号四山。说起余四山,无人不知,他曾任云南道 御史,后又奉敕巡按直隶、河南,清理军务。余乾贞初为崇安知县时,勉力为县城修建城墙;任云南道御史时,上疏朝廷,力谏将王守仁请进祠庙与朱熹等同享祭祀。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余乾贞(余四山)为官清廉,多有嘉声。

  哥哥余乾亨,字嘉仲,童年时即聪慧过人,七岁能吟诗,母亲早逝,他结庐于墓侧守孝。弟弟乾贞年幼,后其父亦逝,乾亨常勉励乾贞弟勤学上进,遂中进士。

  余乾亨公元1546年中进士,始任龙阳知县,勤政廉洁,任期内修筑堤坝二百余丈,根绝水患。改任蓟州丰润县后,修缮城垣,防御敌寇,秣马厉兵,造福一方。丰润县多皇庄,皇亲国戚侵占民众大量田地,乾亨亲临田头勘实,将皇庄侵占土地悉数返还于民,受到当地百姓爱戴,但也受到了利益受损的朝官排挤,罢官回乡。返乡后,在璜溪构建书斋,吟诗撰文,躬教弟子,遂安县令吴撝谦邀他与其弟余乾贞同修《遂安县志》。

  余乾贞兄弟进士,入朝为官,清正廉洁,政绩显著;返乡后续谱修祠,造塔建桥,造福桑梓。

  现在,走进赤川口村,在赤川源水口交汇处,有一座双孔石拱桥,称“登云桥”。此桥便是余乾贞(余四山)所建。民国《遂安县志》津梁志:登云桥,在县西六十里斗印桥下,御史余乾贞建。

  《遂安萝蔓塘余氏宗谱》有邑人方应时撰写的《登云桥记》。桥记云:赤川口象山余氏居之下关,双流环会,统归于一。原先木桥旋易旋坏,万历年间,余乾贞宦归,捐资倡建,卷结石梁,经始于万历丙戌年(1586)二月吉日,竣工于年季冬之庚申。因感恩亲人庭训而考取功名,朝廷重用才有所建树,遂取“登云”之意,称之为“登云桥”。

  赤川口村入村口还有一座桥,称“斗印桥”(亦称“斗印亭”)。该桥为明嘉靖年间(1556),余乾亨所建。余乾亨弃官回乡后,为方便村人出行,捐资倡修“斗印桥”,在建造此桥时,发现溪中有一块“斗”型大小的奇石与官印极为相似,于是此桥建成后,就取名为“斗印桥”,斗印桥正好建在村口,为使行人便利过桥又能避风躲雨,在桥面上还建成了厢廊,当地人亦称之为“印廊桥”。

  赤川口村是一处值得细细品味的古村落,由龙耳山南行三里许,就走上了该村的1200米长的下马古道,下马古道竖着一块“下马石”,有“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之意。走在下马古道上,一半裸道,两袖清风;一半荫道,风清气正。途经一座“登云桥”,有一步登天,青云直上的寓意。到了村口还有一座斗印桥,也就是说当你走过“下马古道”,今后,当官的官印有“斗”大;古道上走出去的进士,是御史;走进来的军门,是清官;走进走出都是名宦。古道不长,寓意深远。

  据传,这条出村的下马古道,亦是余氏“兄弟进士”倡修的,它告诉后人,你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衣锦还乡,都得怀着感恩之心,落轿下马,漫步进村。

官井与龙门塔

  官井,凿于明嘉靖年间。井深约5米,直径约1米,井内壁圆周用卵石垒砌而成。井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时任浙江军门访余四山期间,正遇大旱之年,村民生活用水困难。这位军门为改善村民生活用水,出资在余氏家厅门前挖了二眼泉井。解决了赤川口村全村人生活用水之难。这位军门巡访赤川口村,为何自掏腰包挖了两处水井,这里还有一段这位军门的感恩故事:相传,龙门塔原名叫“成言台”,亦称“高门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95)。此塔是一人为报恩而建的。传说,余四山担任云南道监察御史期间,在审查案子时,碰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有一天他巡察重大案犯监狱时,听到水牢里一人不停地喊“冤枉、冤枉……”长期办案的余四山,凭借长年办案的直觉,意识到此人可能有冤情,于是决定提审此人,当余四山问道你为什么日夜总是不停地喊“冤枉”?案犯说,我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母亲早年病逝,后母年龄与我相差无几。由于父亲朝中理事繁忙,没有时间回家陪后母,后母空守无奈,总爱用语言调戏于我,可我是一个读书人,决不能做伤风败俗之事,只能言语真诚相劝,后母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变本加厉,加害于我,还写信给父亲反咬一口说我在家不好好念书,色胆包天总爱花言巧语调戏她。之后,后母还向官府报案要求严判,我就成了要案死犯,三天之后就要问斩,我真冤枉。望大人为我申明正义,昭雪平反。

  余四山也是读书人,从口供上分析确属一起冤案,但苦于他父亲也是京官,不便担保释放。余四山再次细细端详此人,从他的相貌上看,有一副高人之相、贵人之貌,今后定有出头之日。

  就在死犯过斩的头一个晚上,余四山带着办案人员再次进入监狱提审死犯,提审结束的当天晚上,该死犯竟巧妙的逃跑了。死犯家属不信有这等巧事,一夜之间一个活生生的人不翼而飞,要求监狱官员彻查此事,余四山在这样的压力下,带上随从连夜辞官回家,从此足不出户,闭门不见外人。

  死犯在余四山的帮助之下逃出监狱,一路奔跑,直到天亮,跑得精疲力尽,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路,人也非常疲乏,于是就在一条大河边坐下休息。这时前面来了一条华丽的小船,他管不了许多,站起来使劲地招手,恳求给予搭乘一段。说来也怪,这船正直开到他身旁靠岸停下,年轻小伙一个健步跳上小船,窝在船仓门口不敢入内,这时船仓内的主人要求小伙子进仓小叙,小伙子慢慢走进船仓,不敢抬头直视。主人问:“小伙为什么弄得如此狼狈?”小伙子直叙被害的过程。主人非常同情小伙子的遭遇,又看看小伙子的形象是一个极有品相的人,在一来二往的交谈中,主人愿意认他为义子,小伙子喜出望外,立即跪地拜亲喊爹叫妈,从此有了归宿。

  原来船上的主人是当朝京里的一品大学士(宰相),由于夫妻膝下没有一儿半女,非常想要一个后代,这位小伙子论年龄相貌都适合心意,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段。

  年轻人入住京城后,利用宝贵时间,苦读三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大考之年一举考中进士,在干爹的帮助下,官任江苏道军门,接着娶妻成家。

  他这时理应高兴,但是这位年轻人始终高兴不起来,老是唉声叹气地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爱妻关心地问道:难道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或者是还有什么要办的事情。年轻人紧锁双眉,慢腾腾地跟爱妻说:我还真有一件要办的事情没办,我能有今天完全是有位贵人相助,此恩不报,终生有憾。妻子追问什么恩情这么深重,年轻人把此前的经历叙述一遍,妻子听后觉得是应该相报,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是救命之恩,理应终身相报。年轻人接着说:恩人与我相隔千里,他在浙江,我在江苏怎样相报呢?夫妻俩为报此恩一时想不出好的主意。

  明代的江苏比浙江要富裕得多,当时浙江军门的日薪是黄金一升,可是江苏的军门是三升一天,浙江的三倍。一天,夫妻俩在吃饭的时候,娇妻突然想到丈夫报恩之事,便问道:夫君您真想报浙江恩人的情吗?夫君急忙回答:是的,有什么好主意吗?娇妻说我还真的有个好办法,要报恩我们就到爹爹那里要求一下,您跟浙江的军门互换一下,不就行了吗。干爹真把江苏、浙江的军门互换一事上报皇上并获恩准。

  新任浙江军门的年轻人,首先找到恩人余四山的住地。一个月内就来到遂安县赤川口村,找到了余四山。这位军门是进士,除了熟读四书五经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军门来到赤川口村不干別的事情,总在村中每户新房墙壁上画画,画的是一幅某地的一处衙门,画得非常逼真。

  余四山自辞官回家后,足不出户,不见外人。有一天他的随从回来跟余四山说,外面有一个陌生人在墙壁上画画,画了一个礼拜了,画来画去我觉得画得象云南的一个衙门,您老是不是出去看一看,余四山头脑中马上浮现出一个死犯的形象,心想莫非是他,真的老天安排,出人头地了,不管怎样还是出去看一看,眼见为实。

  余四山拄着拐杖来到画画的地方,那位军门看到老者来到身旁,顿时停住了手笔,两人对视少许,他们相认了。余四山马上叫随从请客人入室一叙,聊个没完没了。军门把相救逃脱至今的全过程和余四山叙述了一遍。

  知恩不报非君子,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古人教诲后代做人的基本要求。云南一逃,竟逃出了一位军门,理当好好庆贺庆贺,余四山与军门谈得非常投机,经过一晚的交流,双方都有感激那些帮助他逃生人的意思,理当报恩。军门找了个“八字先生”,选了一处风水宝地,即现在的龙门北山脚,是一块很好的建塔风水地。通过一年的紧张施工,一座30多米高的塔就这样建成了。

  高塔建成后,余四山和军门两人回忆,当年帮他逃身最为出力之人姓高,为了纪念此人,该塔就取名叫高门塔。但据象山《余氏宗谱》记载,建塔之地就叫高门,故此塔也称高门塔。军门确实是位知恩图报之人,专门派人在塔内立上牌位,每天供奉跪拜祭奠高人。另外,还在高门塔西南方向,为余四山营建了加寿阴宅。

  这位军门多次巡访来到赤川口,有一年,适逢大旱,他就用自己的银两开挖了两眼水井,解决了全村人燃眉之急,赤川口村百姓为感谢这位军门,把这两眼泉井取名为“官井”。

  曲巷深深深几许,古村事事事春秋。

  如今的赤川口村,古韵遗风犹存,古村落处处散发着徽派的震撼和古美。保存完好的“余氏家厅”精美伦绝,家厅的柱、枋、檩、椽等古建筑构件,格局完整、保存较好。建筑内雕梁画栋,风格独具,这些历史跨度近400年的古建筑,历经了数百年风霜洗礼,犹如一幅古朴的水墨画卷。古祠、古桥、古井、古道、古村落,彰显出一派浑然天成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程就 姜智荣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