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柿子树上结柿子 梅花树上开梅花
发布时间:2020-08-08 10:39:22

卢燕敏

  谚语从民间来,它的言简意赅和通俗易懂,体现的不仅仅是生活实践的规律性总结,更有鲜明而生动的口语性。爱在乡村陋巷听人说古,尤其愿意听他们嘴里冷不丁蹦出的一两句金句。别小看这些乡野俚语,它们的口耳相传宛如石缝中开出的花朵,粗粝但妙不可言。那次我才在徐遂父亲那里听到了“柿子树上结柿子,梅花树上开梅花”,转眼间又在与管圣有的对话中听到了。那一刻,心生清奇。

  一

  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管圣有,现在是鸠坑乡中心小学的老师。他中等身材,肤色略黑,许是常年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的缘故,人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管圣有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在塘联村小学,并且一待就是11年。他笑言自己,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塘联村。

  徐遂上学前班的那年,管圣有正好去当老师。6岁的徐遂,一副腼腆模样,乖巧而温顺的性格,当即就获得了管圣有的好感。从进学前班到12岁离开村子读书,其间唯一教过徐遂的老师,就是管圣有了。

  作为徐遂知识上的启蒙人,管老师对他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不住唏嘘:“这么一个温良的人,就这么早早地走了,不要说他的父母,就是我这个当过他老师的人,都痛惜无比啊!”

  正谈着话,一位30岁左右的女老师走了进来。此时,学校正在期中考试,四周一片静悄悄。管老师负责打铃,他下意识地低头看表,以为错过了打铃的时间。所以见女老师进来,条件反射似的一下站起,忙问:“考试结束了?”女老师笑着说,还有一刻钟。他顿时吁一口气,马上指着女老师介绍:“这位是洪老师,她和徐遂小学中学都是同学。”

  女老师眉清目秀,剪一头利索的短发。她礼貌地点头微笑,然后轻轻说:“徐遂就是一个好人,从小就是。”

  本想邀女老师坐下,一同谈谈徐遂,见她的监考工作还没完,只得作罢。女老师走后,管圣有继续话题:“在我教过的学生当中,像徐遂这样省心、不惹事的学生确实少见。”他的眉头微微蹙起,塘联村的往事,开始沿着他的思绪纷纷涌出。

blob.png

  二

  刚当老师的那会儿,管圣有自己也不过是个大男孩。他一个人教5个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分时段教。一年级写字,二年级看图说话,三年级学数学,四年级教语文,五年级课堂练习。这种乡村教学模式,管老师教了10多年。村庄小,孩子也不多,一个学校笼统加起来不过20来个学生。一个班级,三四个学生,都属正常。徐遂他们的那个年级就只有3个学生,还都是男孩子。

  老师吃饭,轮流在学生家,5天换一家。农家的日子大都困难,平日里他们自己的饭食,不是苞谷就是番薯,清汤寡水,油沫星子都很少见。但是对老师,绝对是掏心掏肺地好,每天变着花样给老师做饭,光是玉米面都能做出好几种吃法。

  徐遂家离学校近,一到烧饭点,食物的香味就从他们家的厨房飘了出来。午饭炒辣椒,晚饭烧土豆,每当此时,同学们就会打趣徐遂:“你妈妈在熬酱了,你妈妈在炒咸菜了,你妈妈……”怪腔怪调的打趣声,使教室里哄笑不已。但徐遂从没因为这种打趣而恼火,抬头笑笑算是应对。

  在塘联村的11年,管圣有的伙食都是由学生家提供,挨家挨户轮着管饭,就是没有孩子上学的人家也要管,说这是一项全村人的责任。想起家长派饭的那些日子,管圣有笑语盈盈。他说,老师去学生家吃饭,要么学生领着去,要么家长来请,人没到,家里就没有谁敢先动筷子。自然而然的尊重仿佛约定俗成,乡人严格遵守。上一代如此,下一代依然,就像对文化的尊重,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千百年来衍生不息。

  因为近,去徐遂家吃饭,管圣有最随便。他常对徐遂母亲说,有什么就吃什么,不要刻意做。每次徐遂母亲都点头答应,可每次的饭菜她还是精心准备。一轮到徐遂家管饭,徐遂就会像一个小大人似的,拉着母亲问烧什么饭炒什么菜,直到有了满意的答案,他才放心走开。有时候,饭烧好了,管老师还在批作业,一家人就等着。徐遂年纪小,母亲怕他经不住饿,就留了点菜,让他先垫垫肚子。可徐遂说什么也不肯,还一本正经地回怼母亲:“老师都没来,我怎么好先吃呢?”

  三

  学前班的教学与一年级相同,不同的是课堂纪律和考试要求都低于一年级。上学前班的孩子,多半年龄偏小,不知轻重,除了哭闹,课堂纪律说了也白说。凶一下,眼泪汪汪;哄一下,破涕欢笑……对付这些孩子,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经常令人哭笑不得。

  徐遂在他们中间,属于最懂事的一个。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调皮,而是安静、规矩,连说话都轻声轻气。早上和姐姐一起来上课,晚上放学时主动帮助高年级的同学扫地擦桌。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还是很有道理的。从学前班开始,徐遂的好品行就已经露出端倪。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但态度尤为端正,仅从出课率一项就可窥一斑。他从不无故缺课,即便是感冒发烧了,也非要让母亲背到学校上课。“倔得像头牛!”徐遂的母亲爱用这句话来形容儿子,管圣有到现在还记得他母亲说这句话时的口吻,一种心满意足的开心。

  四

  徐遂的父母都是勤劳之人,很少见他们有空闲的时候。就拿屋外的那条小道来说,每天都是他们打扫。他们对管圣有说,学校就在家门口,来来去去都是孩子,路扫干净了,孩子们也好走路。

  下雨天,徐遂的父亲会在路上铺几块旧麻袋;下雪天,他早早起床铲雪扫雪,为的就是让孩子们不耽误上学。学校里没有条件供应开水,徐遂的母亲就每天烧一大锅开水,让徐遂带着同学上家喝水。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没有所谓的功利,唯有人间真情。潜移默化的感染,其实最有说服力,徐遂哪有不受影响的道理?关照别人就是在关照自己,这种感悟,想必徐遂在成长路上就不断地在寻找。一旦让他找到,就会成就新的自我。

  五

  小学校安置在村里的大会堂,白天学校上课,晚上村里开会,不间断的人气,煨暖了简朴的课堂,煨暖了孩子们的心,也冲淡了像管圣有一样的乡村教师的寂寞。

  春天和秋天两个季节,管圣有会抽出一两天,组织学生搞课外活动。春游踏青,秋游摘果,白露到了打山核桃,采茶季节上山采茶……山里的孩子看惯了花花草草,也熟悉身边的一树一叶,但一旦是有组织的活动,意义就不一样,感觉也不一样了。尤其是野炊,有趣加新鲜,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调动,积极性也被激发,你带锅我带米,他带油和盐,像做游戏的课外活动,居然让孩子们高兴得不知所以。

  但凡有课外活动,徐遂带的东西就总比其他同学多。问他为什么,他说家离学校最近,自己多带点其他同学就可以少点。看到徐遂尽做吃亏的事,他的几个姑姑不干了,这个说徐遂傻,那个骂徐遂缺心眼,还有一个干脆上前阻拦。只是每一次都拗不过徐遂,反而被他说成了“小心眼”。

  六

  徐遂的个子遗传了家族基因,比同年龄的孩子高出半个头,上课时座位在最后,排队伍也排在最后。学习成绩则一直在中游浮动,好在勤奋与认真,弥补了他学习成绩的不足。特别是他端正秀气的字,还有那清清爽爽的作业本,让老师和家长见了都欢喜。

  放学后,徐遂和姐姐最喜欢去教室看管老师备课、批作业,他们一左一右站在老师的身后,只看不闹。空荡的教室,安静的午后,只有他们三个人的声息在流动,直到天渐渐暗淡,把他们的身影带入了夜色。

  管圣有批好作业,会给徐遂姐弟俩讲讲课外的事,讲着讲着,他就问他们长大后想干什么。姐姐说,没想好。徐遂小胸脯一挺:“不用想,当解放军,穿军装。”

  没有人确切知道,人从什么年纪开始有梦的。不管是美梦还是噩梦,不管是造梦的年华,还是过了造梦的日子,梦总会偷偷地,如一叶轻舟,荡入我们的生命里。在徐遂天真的年纪,当兵的梦就已经荡入了他的心胸。

  七

  喜欢看书,也是徐遂的一个好习惯。在管圣有的印象里,徐遂看书时,连眼睛都在闪闪发光。只见他两手捧书,脑袋微低,一旦看入迷了,连叫他都听不见。那个时候,小山村里难得有书看,县城也只有一家新华书店,买书不方便,也很少有农家肯拿出闲钱给孩子买书看。孩子们能看的书,除了课本也只能是课本了。如果哪天得到了一本新书,真如同天上掉下了什么宝贝,爱不释手,不知要看上多少遍。正因为这样,徐遂对书的爱惜,从小就养成了。

  徐遂曾经在读书笔记上写下过这样一段文字:“读书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就像朝雾轻升,花朵盛开,美得不能再美了。”谁看到了这段文字,都会为其中的美好诗意由衷赞赏。在这段文字里,你能品味出丰盈、雨露、朝霞,还有那么多的念念不忘。

  好人缘的形成,来自不计得失,来自甘于奉献,来自乐于助人。徐遂能赢得大家的好感,当然与他的种种付出不无关系。性格是一方面,情愿又是一方面,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心甘情愿难能可贵。

  “像徐遂这样的人,我可以说我们整个鸠坑源都少有,他不管走到哪里,永远都是一副温和腼腆的模样。孩提时候是这样,参加工作是这样,当了干部还是这样。他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不急不躁、温良谦恭。”

  “柿子树上结柿子,梅花树上开梅花。”往事不提,后事不记,人们早就在一个少年的身上,看到了岁月的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姜智荣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