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在朝鲜战场的日日夜夜
发布时间:2020-11-05 09:05:00

方长生/口述 余祝华/整理

  人物简介:

  方长生,男,1927年10月出生,浙江淳安人,1949年12月参军,历任浙江省第四军分区教导队学员,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学员,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70师201团一营三连文化助教,扫盲班助教,一营二连文化助教,复员部队20团三营十三连学员等职,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10月复员回到老家务农,次年6月分配到浙江二轻厅所属杭州福华丝织厂当文化教员,厂职工业务学校专任教师至1979年8月退休。

一波三折的参军路

  我是千岛湖镇浪达岭东庄村人,今年90岁了。1949年12月,我刚毕业于淳安师范学校,就赶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到淳安及周边县招收学生兵,我和许多同学相约去报名。由于父母只生了我和我妹妹两个,按照当时农村的观念,也算是家里的独子,因此父母很反对我当兵。但是我当兵的决心很大,执意报了名。在进行简单的体检后,就被录取了,并被编入浙江省第四军分区教导队第二中队。第二中队的兵源主要来自淳安、遂安、建德、桐庐。庆幸的是,我们这批新兵是从县城乘船直奔建德梅城的,倘若乘车走公路的话,便会路过西园东庄,也就会被在那里等候的父母拦截下来。令我始料不及的是,我们到了梅城后不久,还是被父母打听到了我的下落,他们竟然专程到梅城劝我回家。我费了好大的口舌,加上同伴们也从旁帮我说话,好不容易才迫使父母很不情愿地踏上回家的路。

在军校就读的日子里

  在第二中队待了一个多月后,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到我们教导队选调学员,我也在被选中之列,于是来到位于金华市的浙江分校。又过了一个多月后,第二中队由于要撤销,中队其余人员也都来到浙江分校。看到刚分别不久的战友又能够在一起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在浙江分校,我被安排在第三大队第十中队第十一分队。每个分队12人,实际就是一个班。我们三大队的校舍是原国民党政府的监狱用房,每个分队一大间。分校的学习生活很紧张,主要是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史,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劳动创造世界”方面的课程。军事训练所花时间最多的是队列、射击、投弹。学习期间学员并未配枪,只是到了训练时才给配枪,训练完就收回,投弹也只是投教练弹,从未投过实弹。我们在浙江分校学习了整整10个月,期间,我们还到武义县农村帮农民捉稻虫。由于途中要涉水过河,而水又比较深,为了防止事故,大队首长命令男学员背女学员过河。起初大家都怕难为情,不肯背,后来还是干部带头背,这才上演了一出“猪八戒集体背媳妇”的活喜剧。

奔赴战场

  1952年9月初,我部奉命由嘉兴乘火车开赴朝鲜战场。我们乘的是闷罐车,既无床铺,也无座位,只能席地而睡,撒个尿就站在车箱门口朝外撒。到停车吃饭的时间了,大家就下车到沿途兵站扒几口。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济南兵站下车后,有位战士因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城市,不由得多逛了一会儿,未能赶上火车,给扔在济南了。后来听说还是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让他乘坐特快列车追到目的地的。我们先到辽宁丹东,接着继续乘火车,直到吉林通化,然后徒步转赴吉林集安。在集安待了一天,并在这儿换了胸标,胸标上的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换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紧接着就是进行学习动员,首长要求我们要树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和信心,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尊重朝鲜的风俗习惯,严守朝鲜的政策和纪律。然后宣布了入朝作战命令,明确入朝后的行动和任务,还进行了行军、露营、防空、挖散烟灶等训练;并补充了弹药、发放了冬装,清理了个人行装,发给我们每人一份可用3天的食品。9月18日下午6时许,我们70师在师长陈仁洪、政委时生的率领下,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志愿军军歌,跨过临时搭建的浮桥,进入朝鲜境内。当时24军军部还派出军乐队奏乐欢送我们,场面甚是热烈、隆重、感人。进入朝鲜后,为了防止敌机空袭,我们每天都是昼伏夜行。走的时候由于少部分战士嫌带的东西太重,就把份量重的罐头送给当地老百姓,于是还没到第三天就没吃的了。为了不让战友饿得掉队,许多人都争相把自己的食品匀点给已经颗粒皆无的战友。

艰苦的千里行军

  我们部队此行的任务是开往朝鲜国土的蜂腰部——东海岸的元山港,去接替27军79师的防务。从中朝边境到元山相距千里,沿途崇山峻岭、地形起伏崎岖,全军指战员在敌机昼夜空袭的情况下,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昼夜兼程向元山港开进。每个战士均背负全部冬装,弹药、主副食品等20余种行装,平均负重达65斤。行军初期,因为部队缺乏在黑天雨夜、负重过大等复杂性情况下的行军经验,适应能力差,并且个别领导预见性不够,对部队要求不严,曾一度发生丢弃物资,成建制掉队,擅自中途宿营等违纪现象,影响了部队战斗力。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20多天的行军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指战员们发扬我军吃苦耐劳的传统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不少同志肩压肿了不叫苦,脚上打泡不叫痛,继续咬牙坚持走。营团干部与连队一齐走,首长将马让给病号骑,干部帮助战士扛枪,帮助炊事班挑担子的感人场面,随处可见。

  10月上旬,24军各部队先后到达指定地域,接替第27军在元山港的防御任务。24军指定第70师、第72师为第一梯队,第74师为预备队,担负元山港宽正面的海岸防御和坚守马息岭、确保马转里的安全、随时准备消灭永兴湾登陆之敌的任务。

军事对峙与军事斗争准备

  我们接防元山港后的一段时期,与正面之敌形成对峙局面。此时正是朝鲜战场形势相对平稳期,但平稳期也有不平稳的时候,期间,美军为配合上甘岭战役,多次组织舰艇、飞机,进行登陆作战演习,不断用舰队炮火向我部发起挑衅。好在当时我们24军各部都配备了高射炮兵,先后进行50余次对空作战,击落、击伤敌机多架。我们在严密监视敌情的同时,抓紧进行工事加固,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修挖坑道。在与敌对峙期间,部队还不断开展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政治学习主要是学习志愿军入朝以来的英雄事迹和作战经验,学习防御作战的战术思想,战术原则,协同作战与作战指挥的方法等。军事训练主要是学习各种作战技能,要求每个战士一兵多用,一专多能,不仅学会射击,投弹,爆破,还要掌握苏式手雷,爆破筒等5种武器的使用方法;树立孤胆作战、把斗争焦点推向敌人阵地的战术思想;了解当地民情,普及朝鲜一般常用语言,使部队较快熟悉新环境,为新的军事斗争作好准备。

严寒中接防上甘岭

  1952年12月29日,24军接到志愿军司令部的命令,70师开赴中线,接替15军45师在上甘岭、金化与平康地区的防御任务。12月31日,70师从师部驻地元山港出发,向中线上甘岭平康地区开进。元山至上甘岭平康地区相距200余公里,其间群山横贯,江河密布。时值隆冬,极目所至,到处都是冰天雪地,朔风凛冽,寒气逼人的景象,有时气温达到零下40度。当时部队中流传许多有关朝鲜异常寒冷的传说,有的说小便时要带根棍子敲打;有的说大便不能蹲;更吓人的说法是耳朵冻得一碰就掉,鼻子冻得一摸就平等。部队各级领导都再三强调,在野外冰天雪地行军时千万不要随便去碰摸耳朵鼻子。

  部队在开进上甘岭平康地区200余公里路途中,的确吃尽了冷冻与饥饿的苦头。一路上由于冰天雪地,道路特别滑,行走时稍有不慎,就会滑倒;大批干部、战士被冻伤,冻伤最严重的部位是双脚,有的双脚被冻成冰坨坨了,鞋袜被冻在一起脱不下来。由于当时行军过程中医疗条件跟不上,冻伤严重的双腿就被拉到后方医院截肢了,落下终身残疾。指战员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在“交好防,行好军,接好英雄阵地,巩固和发展老大哥部队胜利”的口号下,背负70余斤的服装和武器弹药,翻山越岭,冒雪斗寒,冲过无数道敌机轰炸封锁线,于1953年1月上旬进入上甘岭平康地区,接替15军45师。

铁原“守备战”

  70师来到上甘岭平康地区后,我们二连被安排在一个叫“铁原”的地方,这里是全团最前沿地段,距美军阵地仅约600米。这里有45师留下的非常不错的坑道,里面一间一间的洞穴,犹如一间一间的房间。晚上睡觉就用弹药箱摆拼成“床铺”。我们的任务就是与美军对峙,打一场持久的“守备战”。我们阵地的地势比美军的高,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但美军的工事比我们的坚固,我们是土坑道,美军是钢筋水泥的碉堡、地堡。美军阵地几乎每天都会向我方阵地发射炮弹,我们也时常用火力回击,以解心头之恨。有时我们还会组织小分队,利用夜幕作掩护,对敌方阵地发起偷袭。可能是由于我方部署了高射炮火力的缘故吧,敌人的空袭倒不多。我们在前沿阵地坚持了两个多月的“守备战”,就奉命撤下来了。这两个多月,我们从未洗过脸,更别说洗澡了,也没换过衣服,身上都有些发臭了。撤下来后才得以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换上干净衣服,那种爽的感觉是和平时期的人根本体会不到的。

最后的战斗

  1953年5月,朝鲜战争的停火协定迟迟得不到签署,志愿军司令部决定以打促和,组织金城反击战,给敌致命的最后一击。我们24军奉命配合20兵团参战。7月13日,金城反击战进入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战斗异常激烈。战至7月下旬,已经撤出铁原“守备战”,休整了一个多月的我们二连忽然奉命开赴五圣山前沿阵地,参加对敌最后决战。这是一场异常残酷的战斗,事先每人都必须在衣服里面缝上一块白布,上面清晰地写上姓名、部队番号、家庭详细地址、家人姓名等。有职务的还要写明本人牺牲后由谁接替自己的职务,很有一种决一死战、视死如归的豪气。当时上阵地的指战员全都是轻装参战,除了随身携带枪支弹药、干粮和一壶水外,其他什么也不带。上级对这场战斗有很明确的要求,就是务必通过3天3夜的激战,一举全歼敌军,坚决拿下阵地!我们排奉命在战地医院执行保卫和维护的任务。所谓战地医院,实际就是离前沿阵地只有几十米的一片小树林,利用树林的掩护,给阵地上抬下来的伤员作紧急处理。战地医院除了医务人员和我们保卫人员外,人数最多的是担架员,她们都是受雇的朝鲜妇女。她们每3个人负责1幅担架,2个负责抬,1个负责看护。经过3天3夜的激战,果然取得预期战果,一举拿下敌阵地,整个金城反击战也取得完全胜利,最终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代表坐到谈判桌前,并在朝鲜停战协定上乖乖地签了字。

回归故里

  朝鲜停战后不久,我们即移师肃川,担任西海岸的警备任务。1955年10月8日,70师由副师长牛书宝、副政委乐时鸣率领下,从朝鲜西海岸肃川经新义州回国。70师是24军回国先头部队,当部队所乘列车通过鸭绿江到达安东时,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我们抵达辽宁凤城后,在此停留了10多天。接着继续向南行驶,也不知走了多少天,直达浙江绍兴,才在绍兴市区驻扎下来。当时,志愿军被认为是“最可爱的人”,受到地方很大的优待。在绍兴不仅能住好、吃好,每天还有戏看,而且不用花钱买票。在绍兴休整了1个多月,我们就奉命复员回到淳安。不久后,便被安排到杭州著名国营企业福华丝厂当文化教员。

  从朝鲜战场回来已经60余年了,回想起当年的战争那么惨烈,深感和平来之不易。如今我已是年过九旬的老人了,在县城过着儿孙绕膝,尽享天伦,安度晚年的幸福生活,更觉和平之宝贵。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更加强大,愿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姜智荣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