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名人荟萃
魂归淳安山水的汉朝留侯——张良
发布时间:2021-01-06 08:53:43

□王拥军  周雅婷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城父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对异性王侯备加防范,动辄以谋反之罪加以杀害。张良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

一日,张良来到歙之东乡(今杭州市淳安县),沿着古道进入一峡谷,见山脚溪水清沏见底,山上竹松青翠欲滴,远处山峰云雾缠绕,近处山岙白烟袅袅,不觉止住脚步,发出了“此非人间也”之感叹。此山当地人称“白云尖”。(据1984年版《淳安县地名志》记载:“道云尖古名白云山。相传,汉留侯张良曾隐居于这一带山间”)。再往前走,见山岩峭壁之下有座小小的庙宇,庙后苍松翠柏,庙前双溪碧流。张良拍手称道,此乃学道神仙之所也。进庙一问,老道告知:此乃白云庵也。张良顿生归隐此处之心,于是便在白云庵住下,整日随白云老道辟谷修道。后人将此坞称为“留侯坞”。

张良离开京城后,汉高祖刘邦即派人四处查找张良下落,后得知张良在歙之东乡白云庵中辟谷修道,就遣汉使率京兵来接张良回京复职。据《光绪淳安县志》记载:“留侯倒屐入坞中,戒土人勿言,汉使追至,见无人入坞之迹,遂去。”过了几天,张良还是被汉使发现,只好出面谦辞,拒赴京城,并和村民百姓一道送汉使及其所率京兵返京。当地村民将送别汉使、京兵之地的山岭称为“送兵岭”,地处送兵岭低埠的村庄名为“低送兵”,送兵岭高处的村庄名为“高送兵”(现高送兵村的村民已整体迁住山下)。

张良生前曾经对其子孙说,希望死后将其尸骨埋葬到歙东学道的白云山下,如不能,也要找一个青山绿水、双溪合流之处营墓安葬。至张良九世孙时,迁居到淳安舒溪泗渡洲村(已淹没于新安江水库,位于淳安现县城西端水域)定居,并在离村五华里火炉尖(现处淳安县城的老城区)买下山地垦荒(据《光绪淳安县志》卷之一记载:“火炉尖在县东十五里,峰锐直如火焰。下有留侯后裔张姓居之”)。居住稳定后,张良后裔开始四处打听白云山、白云庵的事,最后在今淳安县里商乡武源村境内找到其先祖张良辟谷修道的白云庵。因年深月久,古时候的白云山已改称道运尖,白云庵的旧址也早已荒芜。为完成先祖遗愿,张良的后裔们在白云庵旧址附近牛形垄建了座张良的衣冠墓,至此,张良终于魂归歙东白云山,实现了他生前的夙愿。据《淳安县地名志》(1984年版)记载:“境内於家村留侯坞、孙家桥白云山及送兵村白烟岙等地,今存留侯张良墓碑、白云庵址及有关白烟岙传说的石刻联对(联曰:此处饶千秋风月,实际作万载神仙)”。

由于张良衣冠冢在淳安的营建,促使十几支张良后裔先后迁来淳安居住。据《淳安县志》记载:“楚汉争雄时,张良为帝者师,佐汉开469年基业,封留侯。张良之孙张典,字存敬,汉文帝时为清河太守……迁淳安、遂安张氏主要有两支,开化迁淳安、安徽武阳迁淳安”。现今,淳安张良后裔人口已超万人。

相关链接——

武源行政村简介

武源村位于淳安县东南部,2007年由於家、孙家桥、洞下、送兵4个行政村合并建立,属淳安县里商乡管辖。因处向家源,且该源历史上曾称武源,故名。明清属仁寿乡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商源乡,解放初期属中坑乡,1956年中坑、里商和洞坑三乡合并为里商乡,1982年12月属里阳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称里阳乡),1992年里商、里阳两乡合并建立新的里商乡。其境内的高送兵、低送兵、於家和孙家桥等自然村曾是汉朝开国功臣、留侯张良晚年生活之地。

低送兵自然村位于里商乡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处,有20余农户,80余人,向姓居多,村落沿毛山坳北坡山谷中呈点状散列。处低送兵自然村之上还有个高送兵自然村,原有农户不足10户、20余人,王姓居多,村落沿毛山坳北坡山谷底部呈点状散列,现已迁至山下。

於家自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为武源村委会驻地,有百来户农户,370人,於姓居多,村落处于沿留侯坞口南侧,并介于向家源溪东西两岸,呈块状分布。村以姓氏得名。其附近的留侯坞为张良墓所在地。

孙家桥自然村位于里商乡政府驻地东南5.3公里处,农户约50余户,170余人,孙姓居多,村落沿向介于洞下支流与高山坞汇合处的南侧块状分布。据传,清末,祖先自常山等地迁此建村。因村地处两小溪坑口,村边有座木桥,则名为“孙家桥”。其附近的白云山上曾有一座白云庵,为西汉留侯张良辟谷修道之地。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