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书旗
编者按:淳安乡村有好些老物件,很多是听说而没见过,也有一些是见了也不知其名,当然还有很多老物件如今已经很难见到……好在还有人记得它们。本报特推出“老物件”系列,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认识它们,并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淳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说起老物件,蒲包算是一件有着特殊身份和时代记印的老物件了。
“谢墩人打草席,西村下湖人打蒲包”,这是家乡汾口一带自古流传的口头语,说的是汾口镇谢墩村的村民历来有编织草席的传统手艺,而西村村、下湖村的村民则历来有打蒲包的传统手艺。
对于草席,没有人会陌生的,相对来说知道蒲包的人就少了许多。蒲包,指的是一种用蒲草编织而成的编织袋,如手提包一般大小,平时可以用来盛放一些干果干菜之类的物品,挂在楼板底下不占地方,而蒲包最主要的功能,则是“担冷饭”。所谓“担冷饭”是家乡的方言,指的是出门带干粮,但出门带干粮的器具很多,有袋子,有篮子等,那为什么会单单钟情于蒲包呢?当然,这肯定自有它的独到之处。
编织草席的原材料有两种,一种叫蒲草,一种叫灯心草,当地人都统称为“草席筋”。但无论是蒲草还是灯心草,都有食用和药用的价值。蒲草的幼嫩部分味道清爽可口,老熟的根茎可以作饲料,而雄花花粉则具有药用和滋补功能。蒲草也是造纸和人造棉的重要原料,而以前汾口镇谢墩村、西村村和下湖村种植“草席筋”的主要作用,还是用来编织草席和蒲包。
务农的人一日三餐的用餐时间是没有标准的,特别是外出干活,得“担冷饭(干粮)”,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当地人出门干活经常用蒲包带干粮用,因蒲草本身可以食用,故蒲包可直接盛食物,加之蒲包透气性能好,食物便不易变质,因此,蒲包也是以前吃千家饭的人最常用的盛饭工具,故“挈蒲包”一词,以前专指吃千家饭的人。由此,还产生了带区域特性的贬义顺口溜:“百样都学高(遍),到老挈蒲包。”用以指那些朝三暮四、看着碗里想着锅里、什么手艺都想学又什么手艺都学不精的人,这样的人,最后还得“挈蒲包”,此话虽糙但理不糙。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手工编织的草席和蒲包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至近年已近乎绝迹。偌大一个汾口田园博物馆也只收藏到一个,形单影只,馆主汪茂平有意再收集一个配个对,但几年来却难觅踪迹,就是再新编织一个,如今会那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村里阿春的娘家在下湖村,她说她马马虎虎还能编得起来,但到哪去找材料呢?因为早就没有人种“草席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