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爷爷捐过一甏银元
发布时间:2021-07-01 09:10:30

徐健

  北乡临岐,青山环抱,清澈透底的秋源溪,由西向东流经石门境与瑶山溪汇合。古色古香的村落宅院,白墙黛瓦,马头墙,內天井,清一色的徽派建筑,就坐落在两溪交会的秋源溪南岸。这里是下八都、九都、十都的会集地,是经商的好去处,慧眼独具的爷爷早年就选择在这里落户经商。

  老家西乡,地少人多,加之家境贫寒,祖上遗给爷爷的只有半堂连白天都要点灯的老屋和几分山田薄地。爷爷选择在富裕的北乡临岐落脚后,白手起家,没有资金就借,没有住房就租,以西乡人独有的吃苦精神,从煎糖做豆腐、杀猪斩肉卖的小本经营起步,省吃俭用,刻苦耐劳,终于事业有成。

  致富不忘家乡人,经商发迹的爷爷,首先想到的是对生他养他家乡的回馈,爷爷给家乡做的最大一件事是修路。老家茶碣村,坐落在宋家垅脚,村中有长长的村道,沿溪还有更长的前山路。爷爷在修建村弄里这段石板路时,无论在用材和做品上都是最讲究的——采用独块石板,正是当年选用如此好的材料,至今这段石板路的路面仍基本完好无损。

  乐善好施,接济贫困,也是生意兴隆以后,爷爷最着心做的一件事。爷爷从苏、杭带回的“典衣”中,每回奶奶总要挑出一些送给村里最需要的人家。还有一次在回西乡途中,当得知八都华坪和金竹坑口有两座大型石桥在建造,爷爷当场就允诺各捐款一百银元。

  二伯母还曾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当年红军经临岐镇时,爷爷还捐赠过一甏银元。

  据史料记载,当年红军确实到过临岐。1939年,红七军团先遣队北上抗日,曾往返于衢州的常山、上坊及淳安县的白马一带。经白马一战后,整编红军十九师再次北上,于该年11月26日转道抵达淳安南乡的港口镇。红军向群众宣传抗日思想,并逮捕了一批当地的土豪。11月27日,红军离开港口,走的是小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抵达东源港重镇桥西,而后到达临岐镇。 

  爷爷捐银元的事,早年也曾听贺贺伯讲起过。贺贺伯是远房亲戚,当年曾在爷爷开的店里做过伙计。为了证实爷爷捐银元的事,我还曾问过贺贺伯。

  在一次去西乡的途中,我好奇地问贺贺伯:“ 一烧酒甏银元有多少?”贺贺伯伸出一个指头。我说:“一百?”贺贺伯摇摇头。我又猜:“难道是一千?”贺贺伯还是摇头,说:“当时店里的伙计们估计是一万。”爷爷捐献的银元数,镇上也多有传闻,数额与贺贺伯所说的数目也大致相同。

  二伯母还告诉我这样一个细节:当年红军到临岐之前,先在距临岐镇35里路的桥西镇,召集过当地的土豪劣绅。爷爷也去了,当得知红军是为抗日募集款项后,当即爽快地答应愿尽全力捐助,并直接让红军陪同回临岐家中,将平日积攒的一甏银元悉数捐献给了红军。

  “甏”(beng), 这是当地人吊烧酒时用于粮食发酵的大缸,高过人的腰身。这一大缸银元,究竟有多少?爷爷事后也没有张扬,只是此后因为资金的周转困难,以及加上其他的原因,镇上的店就慢慢停歇了,想来爷爷这回确是尽力了。

  看似大气的爷爷,其实因为出身贫苦,有钱了也不舍得花。父亲告诉我,当年他在杭州师范读书,学校在南山路,住在江干商行的爷爷进城看他,几十里路不仅是步行,开始穿的还是草鞋,一直等走过鼓楼,进城了才换上布鞋。当时应该说是爷爷经商的鼎盛时期,一个大老板,竟还如此不舍得花钱,只能说明爷爷纯真、朴实的本质。

  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由于日寇的入侵,厄运终将降临。爷爷在一次外出行销时,当运销的货物抵达天津营口,适遇当地枪战,货物全被日寇掠夺去。独自在外的爷爷又急又累,终于一病不起,最终辞世于上海。当时,父亲远在抗战前线,能去奔丧的只有还在家乡处理店务的二伯父。那时淳安到上海的交通不像现在,二伯父长途跋涉,车马劳顿,等赶到沪上,已是十几天之后了。可怜的爷爷,孤苦伶仃,财银尽失,待二伯父办理完丧事,带回家的只是几张一文不值的欠条和几大捆布质的吊唁挽联。

  爷爷虽然没有给子孙留下太多的财产,但爷爷修桥铺路、接济乡民,特别是爷爷慷慨解囊捐助红军北上抗日之举,留下的是一个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好名声。

  爷爷是可敬的,我为有这样一个深明大义的爷爷感到骄傲。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姜智荣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