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书旗
乍一听“劳动手册”这个名称,80后可能不知所云,以为这应是一种指导性的小册子吧,其实不然,它是当年集体化时期生产队供社员记录“工分”用的小本子。
集体化时期的农村,一个村是一个生产大队,一个生产大队又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比如说我们村比较大,有三百几十户,便分成了八个生产小队,一个生产小队有四十多户人家、近百个正半劳动力。这么多人怎么管理?当然得有制度和措施。首先,得选举一个大公无私、各种农活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基本都是男性)任生产队长,同时被选举出的,还有副生产队长、会计、经济保管员(出纳)、粮食保管员等,这些成员便是一个生产队的领导班子。每年的年初,生产队都会组织召开一次大会,无论男女,只要是平时参加生产队劳动的人员都要参加,会议的内容很重要,是关乎到每个劳动力切身利益的“评底分”。
所谓的“评底分”,就是评定每个劳动力一个劳动日的报酬等级。等级分好几个档,最高的一档是10分,称正劳力,也就是说,一个标准的男正劳动力,干一天活能挣10个工分。由于每个人的体能不一样,底分也会不一样,但大部分成年男性都是10分的底分。不够10分底分资格的,从9.5分一直往下调,每隔0.5分一个档次,最低的只有2~3个底分,这些低底分人群,主要是那些辍学的小孩(那时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或有病残的残疾人。而最引起争议的,是妇女的底分,只要是女性,无能你是多么地年轻强壮,都是半劳动力,最高的也就5分的底分。
底分相当于职工的基本工资,出早工和加夜班会加分。那时候的生产队,一年中除了秋收冬种结束以后到春耕生产开始以前的这段时间以外,其它大部分日子都是要出早工的,俗话说“三早抵一工”嘛。正劳动力一个早工记三个工分,其他的人就以此类推了,打个折,四舍五入。
集体化时期虽说劳动方式是集体化,但也不全都是大呼隆,一些特殊的农活还是要按件计酬的,比如说割草(包括喂牛的甘茅草和做基肥用的黄茅草),一般每百市斤10个工分;挑栏肥,采用毛估估计件的方法,把一个牛栏清理干净了,算若干个工分;“拼稻桶”则是更大一点的承包,所谓的拼稻桶,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而把某一片要收割的稻子估一下多少工分,承包给个人收割,人员由承包人自由组合,完成后所得工分三一三十一匀分,称“拼稻桶”。还有拔秧、插秧等很多农活都是可以承包干的。因此,一个生产队上百号人,底分不一样,干的活不一样,每人所得的日工分也就不一样了,为了让每个付出劳动的社员都放心,“口说无凭,字墨作主”,于是便有了记录工分的“劳动手册”,便有了“评工分”。
每天晚饭过后,生产队的队屋里便会亮起电灯,社员也会陆陆续续地到队屋里来“评工分”。工分不是早就定好了吗?为什么还要评呢?是的,不但要评,而且每个晚上都要评,因为,每天的劳动内容不是都完全一样的,除了基本的底分,还要看你今天的劳动内容。比如说,某人是8分的底分,而他又出了早工,正劳动力一个早工是3分,打个八折,算2.5分,他今天挑栏粪,是个吃力活,加2分,这样算来,他今天一共是12.5分,会计会把这个数字记在他的“劳动手册”上,再盖上生产队长的印章,每天如此。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某某几个人,为了把地里剩下不多的活给收尾了,省得明天再来多费工夫,而超过了收工的时间。这样的社员,不但要表扬,分也是要加的,不能让先进的吃亏。那又该给他们加多少分呢?半分也行,一分也可,但得大家来评,发扬民主。平日里像这样临时而定的事情很多,凡是事前没说、而事后又应该加分的,都要由大家来评定,起码大家得知道这件事。加分的理由很多,只要是大家公认你确实是多干了,都是有得加分的,而所有的这些,都要当天记录在每个人的劳动手册上,不能过夜,以免遗漏,这便是每天都要“评分”的理由。工分的来源不止只有劳动所得,还有“肥料工分”。什么是肥料工分呢?就是每家每户都要把猪栏肥和人的大小二便过秤给生产队,由生产队统一调配施肥,生产队根据农户上交肥料的数量给予相应的工分。一个生产队有几十个家庭,这分那分的都要记到劳动手册上,而会计只有一个,所以,生产队屋里的电灯每天都会亮到很迟。那么,这记在“劳动手册”上的工分又该怎样转换成劳动所得呢?这便有了当年的另一个名词:“做方案”。
“做方案”又分粮食方案和经济方案,前者是集体产出的粮食怎么分配到人,后者是集体经济收入的分配,当然,前提是留足了发展生产的备用资金。粮食分配主要分两大块,一是基本口粮,即人口定量粮,那时的农村人也是有定量的。二是工分粮,两者按比例,这样分配的目的,主要是保证那些吃口多、劳动力少的家庭不致于因工分少而饿肚子。而集体收入的分配,则主要取决于一个家庭所获取的工分。那么10个工分的报酬是多少呢?不一定,但我们生产队10个工分能分红0.86元人民币,这在全县是名列前矛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劳动手册”在家乡的农村存在了二十多年,它记录的,不仅仅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同时被记录的,还有一个时代。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