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想起了水稻
发布时间:2021-07-29 08:36:24

余书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除了对他的深切缅怀,我总是时不时地想起小时候的事,想起那时候的生活,想起那时候的水稻。

我的家乡在淳安西部的小盆地“水南畈”。“水南畈”自古便是粮仓的代称,这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从武强溪引来的水,浇灌着“水南畈”的三千七百多亩土地。按理说,生活在这里的人,吃饭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其实不然,虽然生产环境优越,但还是被品种卡了脖子。

每当布谷鸟亮起歌喉的时候,这一片黑土地上便热闹起来。一大片绿油油的紫云英像墨绿色的地毯,在田野间舒展开来,紫云英是绝好的农田有机肥,到了这时候,这一片“绿地毯”便被浸在了水里,等待着老牛的光顾。

蒙蒙细雨淅沥沥地下着,老牛在老农的吆喝声中,拖着犁不紧不慢地在“绿地毯”上转着圈。蚯蚓被惊醒了,拼命地从翻起的黑土块上往下躲藏,来不及躲藏的,被“石灰鸟”钻了空子,叼起一条,站在老牛的脊背上跳起了舞。

几天以后,这里被撒下发了芽的稻种,又个把月以后,这里便是一片绿油油的秧苗,可以插种了。秧苗到了端午节前是必须要完成插种的,否则,秧苗便会老掉,影响产量。

当知了叫个不停的时候,稻谷成熟了,可以下镰了。那时的水稻只有两个品种,这边种的是“兰溪红”,那边种的叫“兰溪白”。“兰溪红”和“兰溪白”,一个是红米,一个是白米,是不同的两个品种。它们虽都有魁梧的身材,但致命的弱点是易倒伏,且产量低,亩产最高不到三百斤。虽说稻谷是农村的主粮之首,但那时真正的主粮却是玉米和蕃薯,平日里玉米棒、玉米糊、玉米粿、煮蕃薯、炒蕃薯、蕃薯粥轮番着吃,米饭却成了奢侈品。

我十岁那年,学校放农忙假的时候,听大人说,凡是参加拔秧插秧的人,中午食堂里有白米饭吃。我跃跃欲试,结果我稚嫩的手被水田里的蚂蟥叮住不放……哭声与逃离的结果,是注定与那一碗白米饭无缘了。

后来,水稻的品种在逐渐地改良着,“珍珠矮”“广陆矮”“矮脚南特号”等矮杆品种相继问世,矮杆品种的推广,既解决了易倒伏的问题,又提高了产量,亩产从老品种的两三百斤,提高到了六七百斤,甚至八百多斤。上世纪中期,以袁隆平院士为核心的科研人员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断被培育成功,为解决国人的温饱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语说得好:“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虽然如今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但我却仍然留恋农田里那曾经茂盛的紫云英,还有站在老牛脊背上嘴里含着蚯蚓的石灰鸟。

袁老走的时候,我相信,送他最后一程的人,都是真心敬仰他老人家的。而我,除了敬仰,还希望家乡的那一方土地,每年的夏季仍能拥有该有的那一片金黄,和那醉人的稻香。“粮食安全,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得让袁老放心。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