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从考古学看淳安文化
发布时间:2021-10-15 09:25:36


玉琮

玉钺

2

鲍艺敏

淳安博物馆在建设之初,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的设计团队进驻千岛湖,清一色的年轻人、高学历,每次会议我都有参加,看到姑娘、小伙子抱着三百多万字,上下两册的《淳安县志》,以及一大堆地方史资料进进出出,我于心不忍,在一次会议结束后,我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淳安文化寻踪》,薄薄的几页纸交给主创的一个小伙子,说拿去看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我说这话是有依据的,不靠臆想妄测,文章也就五千字左右,是对淳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一次鸟瞰,是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的论述,是对淳安文化元素的基色定调。

考古学不研究近代和现代,专门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社会人类的实物遗存。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载,对于古代遗址、遗迹、遗物的发掘和研究,阐明它们之间存在的各种因果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些实物遗存让人们见证了古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这是实证科学,借用当下流行语就是:“让文物活起来”。让沉睡的古物不再缄默,让历史一页一页地诉说,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考古学,也都依赖于考古学。

那么,从考古学来看淳安文化,又会是怎样的收获呢?

淳安文化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属良渚文化,年代上下限为5400年--4200年。

可以为此论断作佐证的是五龙岛遗址。

遗址位于千岛湖镇西面3公里五龙岛南侧,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当千岛湖水位降至90米以下高程时,地表裸露出古器物,面积为2000平方米。1987年3月发现,县文管部门去调查时,在该岛采集到石器20件,有石斧、石钺、石凿、石镰、石镞、石网坠等。还有数量较多的陶片,胎质以夹砂红陶、夹砂黑胎红陶、泥质黑陶、泥质灰陶为主。可辨器形有釜、鼎、罐、杯、壶、盂、盏等。陶器以手制为主,少数经慢轮修整。并采集到大小不一的鱼鳍形、扁凿形、T字形鼎足及陶纺轮。另有玉玦一件,半圆形,外径4厘米,内径1厘米;厚度不均,在0.15——0.3厘米之间。器身磨制平整光滑,色呈乳白泛黄,润泽晶莹,乃透闪石软玉制成。

上述新石器遗址的石器、陶器和玉器,尽管陶器完整器物不多,但经过比较发现,它们均具有典型的良渚文化特征,特别是鱼鳍形、扁凿形、T字形鼎足,始终伴随着良渚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存在,至少说明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地方类型,限于当时条件,我们没有将这些采集的器物送去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但器物形态却是不容置疑的。

如果说五龙岛遗址还是孤证,人们心存疑虑,那么同年5月在威坪镇某某村,伴随着良渚文化重器——玉琮和玉钺的出土,大约没有人再有理由去怀疑了。

淳安玉琮和玉钺的出土地点距县城西北约50公里,山岗相对高度50米,岗上平缓,面积500平方米,现农民在此种植庄稼和橘树。村民在挖橘树坎时,在离表土约1米深处发现了玉琮和玉钺各一件,县文管会闻讯后,赶赴现场调查,又采集到石锛一件。

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玉琮、玉钺在浙西山区——淳安发现,不能不说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究的问题,它势必要涉及到淳安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关系,以及良渚文化的分布和影响等诸多敏感话题。

我们知道,“琮”之名,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制依《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目前国内各地发现和海外各博物馆与私人收藏的数量,已达三百余件之多。良渚文化玉琮从器形上,大致又分为圆筒形和方柱形两大类。前者外壁以减地法突出四块对称的长方形凸面,每一凸面上都以阴线琢刻有兽面纹,因其琮身低矮如镯状,人称镯式琮。后者琮身外表呈正方形,上比下稍大,四面正中各琢刻有纵向的凹槽一道,同时又多在纵槽两侧凸面上刻出等距的横向凹槽,把琮身分为若干节。每节又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的两个凸面上对称琢刻出或繁或简的兽面纹。这种兽面纹,通常是上下两节为一组合神像,上节为人面纹,下节表示神兽图像。

淳安发现的这件玉琮,从器形上看属于前者短简镯式琮。此琮高4.1厘米,射径9.1厘米,孔径7.1-7.3厘米,孔为两面对钻,器身厚薄不匀,下端略厚于上端。玉琮器身内壁呈乳白色隐现青绿,外壁泛淡赭黄色,磨琢光滑,显然经过抛光处理,琮体表面由两组四块凸面组成,每块凸面宽5.6厘米,高3.5厘米。凸面与凸面之间隔着一条宽1.6厘米的直槽,每块凸面的中部也有一条1毫米宽的横槽,将琮体分为上下两节,下节略高于上节。上节刻饰着神(人)面纹,下节刻饰着兽面纹(图1),从整个纹饰来看,已趋于简明化、图案化。

淳安玉琮上节刻有神(人)面纹的上方,有两条平行的间隔3.5毫米的长横档,横档长5.6厘米,宽3.5毫米,上有四条平行凹弦纹。横档下方是神人面纹,但省去了鼻子。双目用两个圆圈表示,圆圈直径为3毫米,圆圈的阴线看去连接无断痕,似用小圆管钻旋转琢而成,阴线的宽度为2——3丝米。神人的嘴巴用凸出的短横档来表示,横档长1.6厘米,宽3毫米,嘴角为椭圆形,象征嘴巴的横档上刻饰细密匀称的云雷纹。

下节的四块凸面上刻饰的兽面纹,眼睛为卵圆形,有1——1.2厘米的凸面作为眼睑,中涵圆的眼珠,直径为4毫米,鼻为扇面形的凸面,与眼睑相连接,鼻略高于眼睑,鼻梁凸出,逐向两边低下,鼻高7毫米,扇面上端宽9毫米,下端宽7毫米。嘴巴用一条长1.6厘米、宽3毫米的横档表示。在眼睑、鼻子、嘴巴上都刻饰细密的云雷纹(或云涡纹),鼻、嘴之间也刻有纹饰,如胡须状,与眼睑的纹饰相连接。线刻技术颇高,虽有轻微钙化,然细部线条肉眼仍能辨识,若置于放大镜下尤为清晰,可见当时治玉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下面我们来比较良渚文化玉琮的纹饰类型,以及与淳安玉琮的同异。

良渚玉琮(神)兽面纹的纹饰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如(图2)所示。见于反山 M12:98琮,图像繁褥、复杂,具体形象地表现了(神)兽面纹的整体形貌。在这个人兽统一的图像中,上部是一个倒梯形方脸的神人面孔,宽鼻,阔嘴,重圈眼,头戴羽冠,双手左右开张,上臂平举,下臂内弯,呈抚兽状。在神人躯腹部位,又有一个兽形面孔,目如卵圆状,张口獠牙,最下方的两足如盘屈的爪子。整个图像奇妙地将人兽组合为一体,显得威猛异常,令人望而生畏。

第二种类型如(图3)所示。见于反山 M22:8琮,图像趋于简略,较大程度地省去了身体的某些部位,即省去了双手和足部盘屈的两爪,视之更加简明。

第三种类型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如(图4)所示,玉琮上的纹饰明显图案化,见于反山M17:2琮。它与淳安的玉琮无论在形制上还是纹饰上都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其一,在玉琮的凸面中部都有一条细细的横槽,将琮分为上下两节,而且下节都高于上节。其二,琮的上节都刻饰着神人面纹。其三,纹饰趋向图案化,基本上是圆点和横线的组合,从图1与4,即淳安玉琮和良渚反山M17:2琮的比较上可以看出,琮的上节虽然保留了神人面孔,但都省略了鼻子,神人的眼睛是用两个圆圈表示,嘴则用横档表示。下节的兽面纹双目均呈卵圆形状,中涵圆的眼珠,鼻为扇面形凸面,与眼睑连接,嘴巴也用一条横档表示,所不同的是,反山 M17:2琮的神人面孔的上方只有一条横档,而淳安玉琮上的神人面孔上方则有两条横档。神人面孔上方的横档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额”的部位。牟永抗先生等认为是由羽冠演变而来的。

根据碳十四测定,良渚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年——1900年(树轮校正为公元前3400年——2200年),较之三代文化更为远古,靠文献资料几不可证。这样就使良渚玉琮的起源和用途成为一道难解之谜,历来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所谓“图腾柱说”,有“礼地说”,这类观点较为流行,持论者多以《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记载的祭祀名目:“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为证。还有“织机部件说”、“地母女阴说”、“性器对象说”、“束髻之具”说、“臂饰或腕饰”说、“明器和礼器”说、“陶轮的轴套”说等等。美籍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则根据琮“内圆外方”的形状,认定它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与通天行为的很好象征物……”

淳安博物馆最终的设计方案,如我所预见的一样,史前文明定在四五千年之久,淳安古文化与良渚文化差异不大,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类型,玉琮上面的神兽面纹图案,是良渚文化特有的文化符号,这是基于考古发掘的实证。不要小看了这些特征,中华民族号称五千年文明史,但真若让你拿实物去证明五千年文明,不知道愁苦了多少考古学家。夏商周三代,在国际上并未得到公认。直到良渚文化的出现,以其真实完整的古城遗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级分明的墓葬形制、精美绝伦的神兽面纹图腾、高超娴熟的制陶、治玉技术等等,一一实证了长江流域史前生活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并且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2019年7月终于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的现实意义,除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振文化自信之外,还可以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具体到区域文化,我们还有许多基础工作需要做,作为新安江流域的中心地带,地理上的亲缘性使我们与上游的徽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考古实践中,器物形态的差异性变化,不独表现在时代性上,同样还体现在区域性上。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制作这些器物的风格是存在差异的。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科技的因素、美学的因素,以及价值体系的因素。综合上述因素,我们才能正确解读先人留下的遗物。

说到考古学,一般把它看作是历史学的范畴,如果我们打通学科间的这种束缚,何尝不是人类学需要研究的课题呢?解析土层叠压关系,探寻内在因果关联,梳理历史脉络,诠释人类文明,关注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这样的视野看待问题,或许会更全面、客观、冷静。

考古学是一切文化的源头,顺着这个源头梳理下去,作为衔接的是进贤遗址。位于千岛湖镇东北约10公里的进贤村高祭台,属新石器—青铜时代。1957年试掘,面积181平方米,遗址分上下两个文化层,共出土石器162件、铜器2件及大量陶片。

进贤遗址上下文化层所包含石器的形式与种类大体相同,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镞、石杵、砺石等,石锛、石凿均为有段式。下层有夹砂灰陶和泥质黑陶。器型有鼎、鬲、罐、壶、豆、皿、碗、盘等;鼎足与钱三漾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鱼尾式相同;碗为平底,黑陶全为轮制,表面有光亮的黑色陶衣,圈足上饰弦纹和各种镂孔纹饰。上层主要是印纹硬陶,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花纹为曲尺纹、方格纹、席纹和网纹等,可辨器形有鼎、盂、钵、瓮、罐等,其中以瓮、罐最多。

遗址中还发现有柄曲刃铜刀与铜口锛各一件。另有青铜器氧化腐蚀的铜绣粒,表明进贤遗址已进入石器、青铜并用时代。

淳安文化张弛有度,有生命有魂魄,淌过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汇入浙江史前文明序列,从这个序列中能够发现各个文化内涵的承继关系,特别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征、最为核心的礼器玉琮和玉钺,在淳安同时出土,其意义不容小觑,况且,短筒镯式琮,一般认为是良渚文化早期的产物。

从现有浙江省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呈现一种从上游山地向下游平原,从较高海拔向较低海拔的分布趋势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淳安文化应是浙江史前文明源头之一,尽管它尚不足以命名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