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民间艺术
老房子的建造工艺与仪式
发布时间:2021-12-15 09:22:44

余书旗

说起近些年来农村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居住环境的改变了。那些不知经历了多少时光磨砺的老房子,经不住时代潮流的冲击,大多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的小洋楼。而老房子那些传统的建造工艺和随之而演绎出的仪式,便也渐渐地很少为后人所知了,或许若干年以后,只有从文字上才能找到答案了。

老房子的建造工艺与仪式,得从“打墙脚(打基础)”说起。以前的农村,造一栋房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几百户的大村庄,几年也难见到有一栋新房子出现,偶尔有一家,也是经过几年的筹备才得以完成的。那时没有人给你分配宅基地,你家需要建房,又没有祖传的宅基地,那就得拿自己的菜地或晒坦等向别人置换,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打墙脚

万丈高楼,基础很重要,因此,“打墙脚”是需要仪式的,仪式的重头戏,体现在一日三餐四顿上。“打墙脚”的工匠称为砌匠师傅,砌匠师傅只负责打墙脚,而砌墙则是砖匠师傅的事。

砌匠师傅进门的第一天,从早餐开始,便是家乡待客的最高待遇:果子、茶、鸡子、酒,最后才是主食。什么意思?东家早就准备好6~8个果子碟了,有糖果、花生、瓜子等和现泡的茶水,工匠们会象征性地吃点,然后是水煮鸡蛋、喝酒,最后是主食。与平时早餐大多是“粥浇饭”不同的是,今天的主食是“猪肉饭”,菜肴也很丰盛的,最少在十三个菜以上,大块猪肉、红烧鱼是必须要有的。中餐也是“猪肉饭”,有酒有肉。到了下午3点钟左右,便要吃点心了,对于工匠,吃点心是一种仪式,无论冬夏,无论有无必要,这点心是一定要上的。点心一般是小吃,有面条、“粒粒馃”什么的。酒当然是一定得有的,没有白酒或水酒,“夹糟泡(冲开水的酒酿)”也得有一碗。晚餐是一日四餐的重点,称为“蹄髈夜饭”。作为最高待客档次的宴席,蹄髈是一定要有的,菜肴也很丰盛,最少得十六个菜以上。

现在农村建房子,从开始到结束,最多一年时间。而在以前,可没这么简单了,用时3~5年是常有的事,这是因为那时的生活条件所致,得慢慢积累。所以,墙脚打好以后,让它“晾”在那里,这是第一步,接下来,便要准备屋料了。

备屋料

备屋料得请木匠师傅,木匠师傅进门的第一道工序是“出料”,所谓的“出料”,指的是上山砍树,并把原条木粗略地加工成枋料,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运输。

传统的老房子一般以杉木、柏木和松木为主。杉木和柏木可以制作成柱子或枋料,而松木却只能制成枋料而不能制成柱子,因为柱子与地面连接,松木容易腐烂。后来柏木少了,屋料基本上都是松木和杉木这两种材质了。松木一般用作枋料和桁头,杉木用作屋柱和椽子。

屋料的配置分上架料和下架料,以楼板为分界线,楼板以下的是下架料,以上的是上架料。下架料的主料要求基本方正无豁边,以“两披水”制式为例,两块前担枋、两块后担枋和两块家面枋尤为重要,这六块枋料除了美观以外,还有不小的承重。家面枋和后担枋尚好一点,有卧室板壁的支撑,前担枋就不一样了,凌空而过,起着悬空大梁的作用,因此,前担枋是举足轻重的屋料。这几块主要的料备好了,其它的像搁栅、靠壁枋和上架料等,就不用这么讲究了。

枋料筹备齐了,接下来就要考虑屋柱了。“两披水”制式的房屋一般为四开间,共五榀,每榀三根屋柱,加上两根“台照柱”,共十七根屋柱。这十七根屋柱的要求是分档次的,两根正柱最重要,又要直溜,又要条杆好,不能像老鼠尾巴一样,根部很粗,梢头很细。所谓的“台照柱”,指的是正堂连着楼梯间的那两根屋柱。“台照柱”虽说也是“撑台面”的材料,但因为比正柱要短,所以材料就没有正柱那么难找了。

墙脚打好了,屋料备好了,但这戏还不能出台,因为还有很多事要做,有些具体的事,得一年前就要开始做准备了,比如说竖屋那天喜筵用的猪肉,猪得自己养,煮米羹用的干菜得自己种,做豆腐的黄豆得自己种,就连蕃薯粉也要多晒一些,好当菜,因为那时的“匠人”都要在你家吃饭的。

木匠开工

终于定下来木匠师傅要开工了,木匠开工的那天与打墙脚一样,也是需要仪式的,一日三餐四顿好酒好菜地招待,到第二天,便恢复了常态,早上“粥浇饭”加四个菜碟,中餐和晚餐虽说也是“猪肉饭”,但简单多了。不过,下一个仪式很快就到了,这就是“屋柱开眼”的那一天。所谓的“屋柱开眼”,就是第一根屋柱开始凿榫眼。“屋柱开眼”是木匠活的重头戏,必须得有仪式,仪式的内容除了有蹄髈夜饭伺候外,“把作(当头的)”的老师傅还有红包,在那日工资只有1元左右的年代,东家对于红包却不会吝啬,一般有5~10元不等。

屋柱的榫眼全部凿好以后,由“把作”师傅逐个修理榫眼的口子,称为“修照口”,这是一件技术含量高的细活,关系到下一步大料的榫肩和柱子的榫眼结合处是否严丝合缝,是“把作师傅”水平的体现。

榫眼又称“照口”,“照口”分圆照口与叉照口。圆照口就是榫眼的口子经过修理以后仍保持圆柱形,但其圆弧度却更加匀称了;叉照就是用刨子把榫眼修理成锐角。屋柱有粗有细,枋料有厚有薄,那又怎样才能让枋料的榫肩与屋柱的榫眼结合得严丝合缝呢?这得依靠“套照”来解决。所谓的“套照”,是传统木匠一种“照葫芦画瓢”的操作方法,操作时,在插入榫眼的“照板”上做上若干个圆弧度的记号,然后用“照板”把这些记号引申到枋料上,便成了与屋柱相对应的圆形榫肩,如前担枋、后担枋、家面枋、眉枋等这几块显眼的下架料,其榫肩套的都是“圆照”,与屋柱装配以后,其结合部便显得美观一些。而其它靠壁枋榫肩的处理则相对简单一些,只要“叉照”就行了。所谓的“叉照”,就是在“照板”上做上角度线延伸的标记,然后复制粘贴到枋料上,便可画墨了。

能掌握“画墨”权的,一般是这个作坊的把作师傅。把作师傅是总设计师,一个工匠从学徒走到这一步也非易事,俗话说:“三年徒弟,三年伙计”,然后才能自己“开作”。也确实是这样,传统的“满堂屋架”工艺是非常复杂的,一座屋架立在那里,除了椽子以外,所有的结构是不用一个钉子的,都是靠榫卯巧妙地结合,以达到构件与构件之间紧密坚固的目的。就拿正柱来说,正柱就是堂前正中的那两根柱子,这两根柱子的榫头是“通衢之地”,四个方向的榫头都到这里结合,结构非常复杂,有半榫,半榫又分上半榫、下半榫、中半榫;有出头榫,出头榫又分上出头榫、下出头榫、中出头榫等。那么,不用钉子,这些复杂的结构是如何固定并让它严丝合缝的?除了工匠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手艺,还有一样秘密武器就是“楗”。

传统的木工活是难得用钉子的,前已述之,即便是做屋这样大的工程,也仅仅是钉椽子用钉子。而一套家具做下来,也仅仅是抽屉用几个八分钉,余者全是木、竹制成的“筋”和“楗”。所谓的“筋”是为加固某构件而用的楔子。那么“楗”呢?“楗”是一种用青冈木制成的构件,用以加固枋料与屋柱之间的稳固性,长8寸(鲁班尺,约22㎝),一头尖,一头8分见方,中间有弧度。“楗”有两种,一种叫“肉里楗”,这是一种隐形楗;一种是“超皮楗”,是外楗。两种楗之所以能让构件与构件之间得以更加紧固,其原理是利用“楗”的弧度起到拉伸的作用,是力学性能的一种方法。

接下来便是要加工桁头了,做桁头的材料杉木松木皆可,但杉木更好,不易腐烂。以2丈4尺的日深(纵深)为例,一般设9路桁头,间距为3尺左右(鲁班尺,约80㎝),正堂的脊桁称正梁。椽子一般挑那些长不大但条杆细长的小杉木加工而成,为节省材料,通常会把小杉木条对半劈开,一分为二。栅板(屋面板)是买成品的,十三都源里会加工栅板的人很多。栅板长2尺4寸(鲁班尺,约65㎝),是利用工具让生杉木按自然纹路裂开的薄板,因此,栅板外观不平整,但却迎合了防止瓦片打滑的需要,或许古人要的就是这防滑的效果。

竖屋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接下来就是挑个竖屋的黄道吉日了。

所谓的竖屋,指的是把木屋架一榀一榀地竖立并连接组装起来。竖屋的这一天需要很多人帮忙,因此,竖屋这天的仪式便最为热闹了。

坚屋的主要仪式是“架正梁”,正梁就是正堂屋脊的那一块桁头。“架正梁”的仪式各有不同,淳西一带的仪式虽比较简单,没有像别处那样从屋顶往下抛糖果的习俗,但也显隆重。四间房36块桁头,先依次安装好其它35块,留下一块正梁最后安装。东家早就准备好了万年青、红纸、鞭炮、青布线和三片模样端正的瓦片。早有人把两个“作马”摆好,把正梁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作马”上,然后在正梁的正中包上红纸、放上三片瓦片和万年青,最后用青布线捆绑结实,把鞭炮挂上。两个年青力壮的小伙子早已爬上屋脊,面对面稳稳地坐在屋架上,各自握着连接着桁头的绳索,只待吉时。吉时一到,鞭炮响起,正梁在鞭炮声中徐徐上升。至此,新房的主体工程已告竣,接下来便是钉椽子了。

椽子是一栋屋架唯一用钉子的地方。旧时“洋钉”难买,价格也贵,都是请铁匠打的钉,3寸来长,方形,称“椽钉”。钉椽子是有讲究的,俗话说:“国有国法,行有行规。”行规有云:“木匠不钉当心椽,砖匠不盖当心笕。”什么意思呢?就是正梁的正中间不能钉椽子,也不能盖笕瓦,得稍偏一点。椽子间距的尺寸是根据瓦片的负荷承载面而定的,一般间距的“中”为8寸(鲁班尺,约为22cm)。

传统工匠的操作工艺虽说都是在摸索中逐步完善,但在“中”的应用上,却是与现代设计规范要求相一致的。何谓“中”?“中”就是中轴线,木匠画墨依靠中轴线,砖匠放样依靠中轴线。比如说这间房屋是3.60米的开间,指的是3.6米的“中”,墙的厚度是24㎝,除去两边各12cm的墙体,这间房屋的实际空间是3.36米。

钉栅板不用钉子怎么钉?当然得用钉子,不过不是铁钉,是木钉。把青冈木锯成一寸长左右,劈成筷子粗细的小木钉,为了增加木钉的硬度,得放在锅子里炒制,炒成似焦非焦状便可。

栅板钉好,接下来便是竖屋最后一道程序:盖青(盖瓦片)。几条通到屋顶的梯子依次摆开,梯子上隔一档站一个人。由于是站在梯子上,只能一只手抓住梯子,一只手拿瓦片,所以每次只能拿3~5片,传的传,盖的盖,这是很费工夫的活,这也是竖屋为什么要请很多人帮忙的原因之一。因为人多,所以竖屋这一天的晚宴特别热闹,蹄膀夜饭,鸡鸭鱼肉,有荤有素,摆上十桌八桌是通常的事。传统风俗凡事都讲究一个规矩,今天这场面也不例外,这桌子摆在什么地方也是有规矩的。比如说,新屋里是一定要摆一桌的,尽管只是一个屋架,没有墙壁,四面透风,但砖匠师傅和木匠师傅是一定要在新屋里用晚餐的。座次也得按规矩来,砖匠师傅坐首席,木匠师傅坐二位。猜拳行令是不可少的,先开拳的,必是首席的两位师傅。“满堂富贵”“十全其美”“九子十三孙”……此时的猜拳行令,不是平时喝酒猜拳行令比酒量,更多的是和东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砌墙

晚宴结束,这工程便也告一段落,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砌墙,那得视东家的经济状况而定。以前农村建房不比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逼上梁山”,没办法才东拼西凑动手,即便是今天竖起的这个屋架,也是欠别人的多。首先,跟工匠说好了,这工钱得缓一段时间再给,砌墙用的鹅卵石是自己挑的,黄泥也是自己挑的,但石灰得请人家赊一段时间账,但欠人家的终归是要还的。因此,在那时候,即便是有一二百户人家的大村,多少年也难见到一栋新房子。所以,屋架是竖上去了,但什么时候砌墙却是个未知数。

以前农村建房子砌墙没有砖头,用的是鹅卵石,没有水泥,用的是石灰拌黄泥,虽然条件这么艰苦,但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却是一定要遵循的,比如说新房子的门。

俗话说:“千斤门四两屋”,新房子从开始砌第一块砖起,首先得确定大门与小门的位置,忌正对着别人的屋角,忌正对着别人的窗户。而对于门的尺寸,更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并且得履行传统的仪式。

虽然墙壁是用鹅卵石垒的,但门框和窗框都是用砖头砌的,砌到需要的高度,便要在上面架一块枋料,称“架门枋”。“架门枋”是砖匠师傅的事,因此,这天的晚餐得请砖匠师傅吃“蹄膀夜饭”大餐,以示隆重。墙砌到顶以后,有条件的,内外墙面从上到下粉刷一新,条件差点的,内墙面用黄泥拌石灰抹一遍,看不见裸露的石头便算了,外墙面则不管它了,让它裸露着石头。或许几年以后条件好了,再重新搭脚手架,把外墙面抹上砂灰粉刷一下。但无论怎样拮据的人家,是一定要请木匠师傅把门“关”上的。

关门

所谓的“关门”,就是把大门小门都做好安装上。门的尺寸是不能马虎的,有很深奥的讲究,通常来说,大门的尺寸是宽4尺2寸,高8尺4寸;小门宽3尺6寸,高7尺2寸。那这个尺寸是怎么定的呢?这个答案写在木匠师傅的曲尺上。不知你有没有见过木匠师傅的曲尺,或者说有没有注意曲尺上都标注了一些什么。当然,既然是尺子,那上面肯定有度量单位,有尺、寸、分(鲁班尺,一尺约27㎝),还有行外人所不知道的“八爿门”:财门、病门、离门、义门、官门、劫门、害门、本门。从字义上看,四吉四凶,那如何求吉而避凶呢?尺子上早已标注好了,制作时只要避开四爿“凶门”便可了。那这个4尺2寸宽的大门的宽度标准在哪呢?不是门框的宽度,也不是两扇门宽度的总和,而是在两扇门门臼的中轴线之间。

有了大门,新房子立刻便显得精神了许多,而最高兴的,当然是新房子的主人了,这天的晚餐,除了蹄膀夜饭伺候以外,主人还把一个大大的红包塞在了木工师傅的手里。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