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人文探究
读《三堨成规》——镌刻在武强溪里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2-07-05 08:36:13

余书旗

1916年纂修的《宋祁余氏宗谱》共有十七册,除了按欧苏体例编排的内容以外,尚有一册《三堨成规》独立成册。把宗族之间所发生的某一件事物另成一册编排,在传统的宗谱编纂惯例中,是极为鲜见的。

所谓的《三堨成规》,是指古代朝廷所辖的职能部门围绕建造“三堨”和“三堨”的管理而对其管理者颁发的一些部帖榜文。关于“三堨”,我在2022年3月29日《今日千岛湖》刊出的《水南畈与三堨》一文中已作过简略的介绍,它是宋隆兴二年筑造的一座堰坝,位于现汾口镇三底村附近的武强溪里,它的功能是蓄水灌溉农田。人们不禁要问,区区一座堨坝,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地域而言,那是再普通不过了,无须连篇累牍地述说,其实是你对“三堨”还不十分了解。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今皆然。据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的官方统计数字,遂安县共有大小堨坝八十四座,其中三堨灌田三千七百余亩,大墅堨和横堨各灌田一千六百余亩,小者只灌数百或数十亩,三堨的灌溉量之大,不但在当时的遂安县堨坝当中首屈一指,在严州六县之中,也是名例前矛的。因此,三堨从筑造到维护管理,能得到州府郡县甚至朝廷的重视,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家乡有一句俗语:“口说无凭,字墨作主”。是的,像三堨这样大的工程怎能随便说干就干呢?更何况,武强溪历来是一方土地的母亲河,它属于国家的,也是属于这一方土地的,因此,也由不得谁想干就干,得合法,得先请示后报告,没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三堨的筑造,从一开始便是根据程序而按部就班的,这便留下了很多当时州府郡县为筑造和维护三堨而下发的部帖榜文,从宋代隆兴二年(1164年)到清乾隆十五年(1785年)这长达六百二十一年、历四个朝代的时间里,共有各种部帖榜文十六篇被收录于《三堨成规》,如余公三堨榜文、三堨合同、筑三堨告示、审语等。

先分享一下《三堨成规》中的部分内容。

《苗公传》

——邑人童尧民撰

昔者大禹治水,随山刊木,疏瀹排决,民得平土而居之。至于今江淮河汉修其故道,覩龙门碛石之墟者,莫不诵禹之功于不衰也。夫渍涸之害犹溺也,民之食犹之居也,溺拯而居安,涸润而食阜也,通此。而余公之功豈可少哉,特其所成就一世一方之别,而要其所利赖于民,则一也。公讳苖,学名荣,字以秀,号充申,龙津宋祁人。先世自萝蔓而来,禹之苗裔也。龙津里中有巨畈曰川南畈者,田土肥沃,侭可俶载一方,民食攸关,计亩则三千七百,水程则一十余里,上下三畈赖山涧以荫注之,常苦不足。大河之浒虽有,小渠又难排决,盖三堰之尾泄处即川南之咽喉处,而公则有地数十亩塞乎其旁,以故难之,公目击其艰,常时筹度其处,私窃计之曰:“必欲舒此一方,若计无他出,惟垒石为堤以储河水,拙地为沟,以通巨流,则万全之策也。”众喻公意,踵门哀而丐之,公曰唯唯,是诚在我。于是以众愁苦状併捨地筑堰情告之有司,有司以告抚按,抚按呈部,部可其情给榜通谕,令众堤筑,公则先捐已赀,採石伐木,倩匠饩工,余夫则编田为甲,照甲起佣,以弼其事。又捐己前所塞地,凿以为沟。度民间之业应为沟者,悉以余地便而浚之。公自始事以至垂成,昕昕不离于斯,凡一石一木,必亲阅其坚牢,方允其用。即家有繁剧,公则置之若弃,不少念焉!众见公之矢志,众任也各踊跃奋厉,竭蹶赴工,不两阅月而堰与沟俱成焉。有司嘉其贤劳,復以其事呈之,部院给帖旌奖,题其堰曰“余公三堰”,佥公为堰长,凡遇插种之时併洪水冲损,听公约束,居民及时修理,有不如约者,轻则朴责示罚,重则呈公究治,永以为例,谕众时行。呜呼!川南自造投以来,古未有所谓堰者,公崛起,一时忧众之苦,度地之宜,毅然举而成之,且不难割地以从众,损赀以倡首,俾一方小民免排决之苦,舒干涸之患,其硕德肤功之及于众也!何如?吾故曰神禹奠土以安民,我公决川以利众,虽其功之所就若涓滴之于沧海,钜细不同,而其所利赖于民则一而已矣,公豈可少哉!我特传之,以为后之作德者观劝焉。

《苗公传》的作者童尧民为宋代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遂安县一都人氏。累官至右进言,后因卷入政治风波,不顺从南宋权臣韩侂胄而被贬官,从此不再入仕,童尧民是权臣之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此事得从韩侂胄说起,韩侂胄是拥立宋宁宗继位的功臣,理所当然地会被宋宁宗重用,但作为皇帝侍讲的朱熹却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右丞相赵汝愚向皇帝进言,以为应厚赏韩侂胄而不能让其参与朝政,后因事情败露,侍讲朱熹、右进言黄度、侍郎彭龟年等都被贬官,时为庆元二年(1196年)。童尧民被罢也应在这个时候,如此算来,童尧民为官的时间并不长,但从中却可以佐证出他为苗公写传的大致时间段。三堨是隆兴二年(1164年)筑造的,童尧民是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他与余苗是同一时代的人,因此,《苗公传》的可信度很高。

《余公三堨榜文》(一)

部花(印)

隆兴二年三月十七日

据浙西路按抚使详呈,严州遂安军遂安县十二都民余荣告,为通水利以济民困事,切见本里有大畈名川南者,计田四千二百余亩,水程一十余里,上下三畈皆赖山水荫注,常苦不给,大河之水又无堰坝停蓄沟灌通流,年岁插种之时,一方小民深以为患。身愿将灌口地二十六亩舍入凿灌,度民间田土,应为沟者,悉以前地便而凿之,仍出余赀倩匠鸠工,筑立堰坝,其余采石伐木粗工照田亩科派,有堰蓄水凿灌通流,即旱魃为殃可免干涸。但事干动众,功难创始,若不先为告鸣恳榜张谕,恐人心涣散,事难克终,为此,恳念一方小民粒食攸关,伏乞怜准施行。得此。

今照本人所告事理,理合出榜,移文该路所属州县,委官勘实,张挂禁约,晓谕业户佃户人等,除余荣捨地锹圳出赀倩匠纠工筑堰外,其余粗工木料,悉应济田亩业佃科派,务宜趂时协力,坚筑蓄水,荫注田禾,毋得走泄水利,庶使秋成有望,民得安生,如有不遵之人,仰余荣具名申县勾唤,到官痛治施行。功完之日,咨呈本部,移文嘉奖,以劳有功,所有榜文,须至出给者。

挂号半印

工字二千五百九十号

右榜谕众通知

隆兴二年三月十七日给

为了三堨工程的顺利实施,余荣(即苗公)虽然以身作则贡献出自己的二十六亩土地,用以开挖引水渠道,但由于工程浩大,怕人心不齐,于是向官府呈文:“……但事干动众,功难创始,若不先为告鸣恳榜张谕,恐人心涣散,事难克终,为此,恳念一方小民粒食攸关,伏乞怜准施行……”呈文递交以后,官府也很重视,呈文被一级一级往上报,一直报到工部,工部很快便有了回复:“……于是以众愁苦状併捨地筑堰情告之有司,有司以告抚按,抚按呈部,部可其情给榜通谕,令众堤筑。”得到了国家管理水利的最高机构工部的首肯,三堨的筑造工程便能顺利地进行了,不几月,堨坝和引水渠道工程得以全面竣工。为了表彰有功,地方官府一级级往上呈报,为余荣邀功。工部很快便有了回应,不但给予了嘉奖,还命立他为堨长,并赋予了一定的权力,并且,还令当地官府要广为张贴通告,力求家喻户晓:“……为此给帖嘉劳,题其堰曰余公三堨,佥立余荣为堰长,每岁插种之时,纠集佃民及时隄筑,倘遇洪水冲损,不时修理,如有不遵之人,仰堰长余荣轻则责戒,重则呈官痛治。仍令该县大书一通,张挂本里,晓谕居民遵守无斁。”

《余公三堨榜文》(二)

部花(印)

淳熙元年四月初六日,为旌奖善劳,以励民风事

国之所重在民,民之所重在食,故豳风以民事为急,小民以乐利为休。兹浙西路严州遂安县民余荣念本里田禾艰于水济,曾于上年告立堰坝,捨地锹圳,计水程一十余里,荫注官民田四千二百余亩,一方田苗赖以通济,佃民免排决之苦,旱魃无枯槁之虞,一方受利,万民乐业,不惟有功于众,抑亦有裨于国,有此善良,不行奖励,何以兴民善励世风哉!为此给帖嘉劳,题其堰曰余公三堨,佥立余荣为堰长,每岁插种之时,纠集佃民及时隄筑,倘遇洪水冲损,不时修理,如有不遵之人,仰堰长余荣轻则责戒,重则呈官痛治。仍令该县大书一通,张挂本里,晓谕居民遵守无斁。所有移帖,须至出给者。

挂号半印

工部荣字三千一十号

右帖仰堰长余荣准此

淳熙元年四月初六日给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三堨工程业已完成,管理责任也已到人,那么,有何管理措施呢?且听清康熙癸酉科岁贡余承乾是怎么说的。

《余公三堨序》

——康熙三十三年癸酉科岁贡余承乾谨述

自来创守之交相为功也,尚矣!事之未昉则创之为难,事之已就则守之为难。昔韩文公有云:“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殆言创与守之相须欤。粤稽吾族余氏谱传其一世祖琳公,肇自唐咸通年间,历七世有苗公讳荣者,念川南地广土沃,常苦干涸,公有地数十亩适挡川南咽喉处,爰是弃地以为堰,又便地以浚沟。既成,有司嘉其贤劳,以其事呈之,部院给帖旌奖,题其堰曰“余公三堰”,佥公为堰长,赐以榜文,许其约束居民及时修理,有不如约者,轻则朴责示罚,重则呈公究治。因之编田为甲,照甲起佣,俾无躲闪,永以为例,此盖宋隆兴二年事也,有苗公传可考。利在一方泽及奕世,此创始立堰之难也。至明洪武时,堰长余永敬、余三,成化时堰长余梦,悉奉榜谕众修筑如式。至成化二十一年,堰坝尽为洪水冲塌,又值岁歉,人工难集,时堰长余淮廷鸠众公议,不得已为权时之计,于堰北滩地起至中簰洪在内为界,立郑时忠管筑,堰南自祖荣锹甽处起至簰洪在外为界,仍系余淮廷管筑。又于堰口内分为两灌,北灌通流荫上畈三保田,南灌通流以注下畈四保五保田。更于两灌口向上立一堹堘,长一十七丈,均分水势,不盈不涸,名为鼠尾,不可意为增减,此创始分筑定界之难也。又商人撑放木簰,拆损堰坝,往往干苖害稼,讼之,官府俱有明文,每岁正月起三月尽止,听商人放簰。四月初一起,至八月初一止,听民蓄水灌田,自九月至岁终,亦听商放木,此正德年间堰长余道壮手事也。至隆庆四年,姜姓置碓一所,接取三堰南灌水,时遇天旱,堰长余路带同堰夫拆毁碓堰放水,以致争论呈告,蒙周县主讳恪者批照云:“四月起至秋收时俱不许用碓,候秋收之后,任其放碓不禁。”又令碓者每年夏月整酒一席请堰长,出点心并酒待堰夫八十名,以作筑堰劳资。至万历年间,请堰长者如前,堰夫之资共折豆一担二斗,王姓碓一所在内。至崇正四年,堰长余承禄拆毁郑禹畴碓,以至呈告,蒙李县主批云:“遇天旱权许毁碓,不旱则免此。”上二事则又创始保全水利之难者。凡此俱有遗文,历历赤据,垂为规制,但恐历年久远,不无残缺疏失之患,则规制荡然,以川浍为荒墟,为害不小,今将四事遗规付梓刊定,勒为一帙,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则守成亦未易易也。自来纷更之患与废弛者等,嗣是吾族为堰长者,一秉祖宗规制,不必多事也,守旧而已;不必怀私也,大道而已。此则。三堰之发源远而流泽长,以安众业,以足国课,豈非川南之福地也哉。是为序。

如今,距余荣首倡筑造三堨已过去了八百五十多年,武强溪的三堨也不是原来那座用草木石块堆积的“浮堨”了,现代化的施工,让三堨再也不惧洪水的淫威而臣服了。近年来,三堨又有了花式的整治,不但仍能呈现它千百年来固有的功能,更是成了武强溪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一册《三堨成规》,则把三堨近千年的记忆,镌刻在了这永不停息的武强溪里。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