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人杰地灵青苗碣
发布时间:2022-07-22 09:05:00

王邦志

  浙皖交界处有个村庄,自古以来繁荣兴旺,农商活跃,人烟鼎盛。而今沿袭遗风祖训,传家读书,文风炽盛。

  这里英贤迭出,学子闪亮,“一门五博士”,令人敬仰。村里走出教授学长、专家高管、律师大腕……更有出类拔萃优秀军官,挂帅战舰纵横海疆,走向世界为国护航。

  这里盛行读书风尚,教育见长。学校管理上过中央党报报章,村里教师戴过“全国人大代表”桂冠。

  这里宗族文化活动源远流长,热闹非凡;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多样,群艺绽放。

  这里曾经桃源景象,山水相融里弄小巷,古桥石板神庙殿堂,人文古迹遍布山嶂。

  这里就是我的故乡,位于千岛湖畔鸠坑源口,一个具有传家读书老传统、人杰地灵好风水的青苗碣古村庄。

人才辈出的村落

  注重读书育人、秉持知识为本的习俗,在青苗碣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在当地,教书育人的老师普遍受到人们尊敬爱戴。老师过往是吃百家饭的,由学生家庭轮流管饭,轮到谁家都会把老师奉为座上宾,献出自家最好的食物敬奉老师。

  重视教育,家乡也曾是出了名的,当兵前在家上学时,本地群众管理学校事迹,被人民日报头版大篇幅报道,引得全国各地参观团来考察学习,红火一时,我曾作为向导,引领来宾带路参观。青苗碣小学老师王花香,由于教学有方,被县里树为优秀教师典范,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还特意将王老师情况向同是全国人大代表的汪月霞汇报介绍,请她对我这位家乡老师多关照。

  耕读传家的理念,在青苗碣王氏家族里,体现得更为直观。历来,先辈们视读书为最神圣最要紧的事,但凡家境稍好的,总会想方设法供孩子上学读书。人们最朴实的念想便是:要想有知识有出息,那么读书吧;要想走出这山沟,去闯大世界,那么读书吧!在青苗碣这个深山冷坞的小山村,历来文风炽盛,人才辈出,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就有六七位名闻乡里的老牌大学生,成为青苗碣王氏家族的骄傲。每念及此,王氏族人,如数家珍:王赞尧,武汉大学毕业,法学专家,著书多部,旅居美国,在纽约、中国台湾、新加坡开设律师事务所,曾提名美国西部四大律师;王韵清,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著书多部;王建泽,成都中医学院教授,解剖教研室主任;王有水,浙大毕业,高级工程师,上海秦皇山机械厂厂长;王贤德,福建林学院毕业,高级工程师;王海坤,西南军政大学毕业,团参谋长转业后任景德镇市委党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当地人称:“人杰地灵青苗碣,书香门第博士家”。仅王赞尧一家,就出了5位博士,可谓书香四溢,硕果累累,传为佳话。

  如今,青苗碣依然读书风气浓厚,人才频出,其中不乏文学才郎、国企高管、教坛新秀、军界精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苗碣后起之秀王红兵。50年前,我和红兵母亲在村里一起演过样板戏,和他父亲一同当了兵。红兵追随父亲志向,穿上军装当了海军。在部队上,他秉持勤勉好学的品性,在军校里发愤学习,在舰艇上刻苦磨练,进而走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荆州舰舰长重要岗位。王红兵多次领舰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为国效力争光,屡屡圆满完成斗海盗护航、利比亚撤侨等重任。为宣传祖国,传递友谊,他曾历时半年,率荆州舰(功勋战舰)访问了20个国家和地区,扬我国威军威。2019年1月2日,他在《解放军报》发表文章“驾战舰走向世界”,一展尽忠报国鸿鹄之志,尽显献身国防家国情怀。如今,红兵已走上师级干部岗位。

  更多青苗碣农家子弟,学业有成,在各行各业勤勉打拼,各显其能,为青苗碣增光添彩。

  提起青苗碣这个大山坞里小山村,早年就能走出众多老牌大学生,而今依然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村里村外人们由衷赞叹:青苗碣,出人才。对此,村里老辈人不无自豪感:青苗碣风水好!老祖宗重文读书家训传得好!

崇尚文化的遗风

  老辈人言之有理。青苗碣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事出有因。温故知新,寻根求源,这个因便是文化遗传基因。

  2019年10月21日,青苗碣王氏家谱开谱仪式在“百念母”举行,为此,半个世纪前因新安江水库建设移民去江西景德镇的青苗碣王氏族人代表特意返回故里,在外工作的王氏宗亲欣然相约会聚。之前,听闻村里修谱之事,我也欣然捐款赞助,力挺王家修谱好事。

  家谱记载,王氏源于先秦国周灵王子太子晋,其后人由洛阳迁居山西太原,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青苗碣王氏先祖,太原望郡,堂号“锡庆”,先祖从太原迁江西婺源武口,后辗转迁移到淳安六都源、横塘。明朝永乐至正统年间(1403-1449),王文震公始从横塘迁“鸠川青苗碣”,后人奉文震公为青苗碣王氏始祖。文震公肇基后,就在鸠坑源上拦河筑碣,开渠引水,兴修水利。为祈风调雨顺,青苗茁壮成长,取名青苗碣。

  在淳王氏家族,沿袭了太原王氏名门望族的显赫家声,传承了祖先贤德聪颖的遗风余泽,坚守了王家勤奋好学的家风理念。因此,历朝历代多有王氏后裔进士及第,屡有担任监察御史、巡抚知府、刑部主事之官绩,古代有“兄弟进士”王宾、王宥,“父子文魁”王宾、王子言、王子谟,现代的如六都源的王建满(青苗碣王氏与其同一始祖)为省部级干部(原浙江省副省长)。

  王家有一共同点,便是重视教育,诗书传家。明成化年间进士王子言归里后,在万花台(今青苗村地界)创办了“蛟池书院”,初成之日,赋《蛟池书院成示诸孙》诗一首,其诗曰:“莫道传家无长物,诗书万卷案头盈”。500年后王氏族人王赞尧“一门五博士”的显赫家声为这首诗作了最好的诠释,也印证了王氏先祖倡导传家读书理念的珍贵和重要。

  青苗碣王氏家族在注重传统家风理念传承的同时,更注重王氏宗族文化氛围的营造,以此来促进王氏宗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王氏族人的存在感、幸福感。因此,青苗碣民间文化活动历来丰富多彩,绚丽斑斓。

  竹马舞蹈。鸠坑是淳安竹马发源地,而鸠坑竹马尤以青苗碣为盛。早在清朝同治年间,青苗碣就成立半职业化的戏班——“三脚戏竹马班”,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演出,并去外地表演。青苗碣竹马舞蹈传承至今,村里竹马舞蹈队多次代表鸠坑乡赴县里参加文化艺术节竹马大赛并屡获奖牌。2018年,青苗碣传统竹马还跳进了杭州运河广场。如今20多人的竹马舞蹈队伍日益成为鸠坑乡的文化品牌。

  板凳接龙。过去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五舞龙日,入夜,每家一壮男扛一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的板龙,到庙前集合,点上红烛举行仪式后,接成近千米长的龙队,按规定路线绕村游龙行走。经过农户时,鞭炮齐鸣,龙头摆动,送上祈福。到田畈时还要盘龙,煞是壮观。

  “七七”庙会。古时青苗碣每年七月初七都要举行隆重的“七七”庙会,它可是淳安西乡唯一举行“七七”庙会的村庄。庙会期间,村里搭戏台,请徽班,大演戏文三天三夜,前来祭拜的、看戏的、走亲访友的络绎不绝,远自安徽屯溪、杭州地区的茶商香客也会赶来。当天村里几百户人家,家家开桌招待来宾,整个村子大路旁、弄堂里、大桥上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乐于营造丰富的宗族文化氛围,喜于参加多样的民间文化活动,可谓青苗碣人老传统、新时尚。早年我的大伯王盘坤就挚爱于此,拉二胡吹笛子样样都会,敲锣鼓唱大戏门门都行。1968年,青苗碣成立样板戏剧组,排演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我和次年一同参军的王国放、王长富挑起了主演大梁,分别扮演关政委、严伟才、白虎团长角色,而这个剧的后台锣鼓、京胡琴师,就是由解放前青苗碣戏班子几位宝刀不老的老戏骨撑起场子的,后来此剧在各地巡演,红遍一时,风光无限。

  去年“八一”建军节,在淳安县1969年参军战友联欢会上,我们青苗碣几位老战友临时搭起“戏班子”上场,二胡笛子口琴样样在行,个个身手不凡,一曲经典的民族器乐合奏《喜洋洋》欢畅悠扬,战友们纷纷赞叹,青苗碣出来的战友不简单,个个都有文艺特长。有趣的是,眼下青苗碣有个大妈舞蹈队,也与时俱进地赶着新时尚,她们和城里大妈一样,天天晚上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地跳着农家广场舞,而且去年参加县里广场舞比赛,居然夺得金奖,让人刮目相看。

  青苗碣人就是这样,崇尚文化的遗风余泽,生生不息;与生俱来的文化禀赋,代代相传。

钟灵毓秀的山水

  依山傍水的青苗碣老村,盈盈溪水村前绕,翠翠峰峦屋后崇。烟笼远浦迷芳草,日照澄湖浸碧峰。村围背靠奇特的老虎头山,面向高耸的朝山阳昌尖,南边清澈溪流婉蜒而下,北边大坞头山脉巍峨壮丽,村头溪畔水磨坊,村脚桥头大殿堂,华坑坞口太平殿,龙门山下关公庙……

  说起村里的山水风光,总离不开老虎头、大坞头,尽管岁月流年,但仍记忆犹新。

  老虎头。青苗村百念亩,古代称“虎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其地形犹如一只含威昂首的巨虎,蹲居在鸠源溪边,雄视大地,镇守一方。后山顶部为岩台,四周悬崖峭壁,岩台上怪石嶙峋,人称“老虎头”。向南延伸的山脉像一条虎脊直垂山麓,伸向鸠源,形如虎卧;北面“银埠”山岗,自老虎头山下迤逦而下,如老虎脚挺立在鸠源上,把村庄揽入怀中。

  老虎头位于山腰的银埠盛产石灰,为当地石灰主产地,生产历史悠久。少时我还在老虎头山顶干过搬运石灰矿石的活儿哩:先把矿石从山顶背面运到石宕,再将其滚下山腰“银埠”烧制石灰的灰灶旁。而那险峻陡峭的老虎头山,我也曾在当兵之前冒死历险攀登过一回,那凌驾于云端的体验至今让我刻骨铭心。

  大坞头位于当地最高山峰——火字尖南坡,西与安徽歙县交界,是鸠源里最长的一条支坞(倒坑坞)。倒坑坞东西横贯,境内山高林密,溪流纵横,水源丰沛落差大,是天景电站径流发电的来水区,也是村里自来水的水源地。这里林木葱郁,野茶遍地,兰花幽香,为天然有机茶产区。

  大坞头溪谷中,巨石重叠,水流奔腾,景色优美。最有特色的景致有爵儿石、猴石、鹰崖、石墙,以及具有原始气息的古庵堂、古水渠、高塝田等遗迹,是一处尚待开发利用的幽谷秘境。

  少年时期,我曾无数次上过大坞头山,或是相携同伴去采野果、折蕨菜,或是跟随大人去砍柴禾、烧木炭,但我从未到过大坞头的顶峰尽头,感觉那儿太高深好遥远……

  青苗碣旧村沿鸠源溪滩而建,鸠坑源乃新安江在淳安境内最上游的支流。溪旁村边,一条青石板古道穿村而过,围住村落,似一张紧绷的大弯弓,引而不发,如一抹素雅的轮廓线,美而不艳。

  老村庄从溪滩边绵延到后山(来龙山)腰,徽派建筑风格的古舍民居,白墙黛瓦,层层叠叠,一幢连着一幢,一排挨着一排。小巷里弄,左行右拐,到处是峰回路转、婉蜒逶迤的石板小路……

  村对面山坡上,浓荫蔽日的茂密树林青翠碧绿,郁郁葱葱笑迎他乡客;村后面山垅下,冠如华盖的香樟古树拔地参天,年年岁岁守望家乡人……青苗碣古村落尽显山水相融、古朴典雅的江南烟雨之景致,一派繁茂昌盛、温馨祥和的美丽家园之氛围。

  整个青苗碣境内山高林密,沟谷纵横,坑坞众多,水系发达;土地平旷,灌溉便利,水礁密布,油坊甚多,是一个农耕文明较发达的古村落。新安江水库形成前,全村烟火稠密,人丁兴旺,一片田园风光。

  青苗碣也是鸠坑乡解放前唯一一个有余粮的村,农村经济相对活跃,村民生活相对富足,这也是青苗碣老村之所以能传家读书、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环境、经济相呼应的是青苗碣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宗教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青苗碣村脚的石拱桥及桥两头的殿堂。

  石拱桥位于青苗碣村脚龙门山南麓鸠源上,名为永盛桥,始建于1911年,为二墩三孔石拱桥,长20米,宽5米,高约6米,是鸠坑源上最长的一座古桥。桥身以就地取材加工而成的山石垒砌而成,桥面用大型茶园石铺砌,两侧设石栏杆,柱头刻有荷花图案。南北两端设有宽大石台阶,王氏宗祠和坛主殿在桥两端南北对峙,扼襟控咽,锁南镇北。而在这桥下的深水潭里,当年常常能见到嬉水捉鱼孩童少年们活跃的身影,为桥上往来行人平添一道怡人的风景情趣。

  永盛桥南端,便是青苗碣“王氏宗祠”锡庆堂。宗祠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坐南朝北,背倚翠屏,巍峨壮观。

  祠堂前厅为三开间砖木结构建筑,梁坊间悬挂“王氏宗祠”匾额,大门前矗立一对石狮门当。王氏宗祠建于明末清初,建筑结构精美,月梁、斗拱、雀替一应俱全,木雕、石刻、彩绘应有尽有,置身祠堂内,犹如走进一座建筑艺术殿堂,让人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识文重教的王氏家族,就将这富丽堂皇的“王氏宗祠”奉为王氏后人读书的圣地,解放后,祠堂辟为青苗碣小学。我就在这宽敞明亮的祠堂内学校里,度过了难忘的小学读书时光。

  永盛桥北端龙门山下殿形为坛主殿,始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相传,古代青苗碣水口不严,人财疏漏,于是就在鸠坑源上建永盛桥“锁关”,又在桥北建大殿“镇邪”,以彻底扼住关口,藏风蓄水,永保繁盛气象。正殿内奉坛主老爷佛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大年三十吉时“开大门”后,家家户户备好祭品,由男主人提着栔盘,打着火把上殿祭拜,以求来年降福减灾,岁岁平安。

  坛主殿东边,毛岭山村头的龙门瀑布下坐落着青苗碣最东头的一座庙——关公老爷庙,手握大刀的关公老爷为青苗碣镇关守隘。关公庙和上游与曹家村地界毗邻的华坑坞口太平殿首尾呼应上下守卫,护佑青苗碣亨通安泰,吉祥太平。

  坛主殿往西,走进幽深的倒坑坞里,在鹰崖、石墙附近,分别坐落着供奉布袋和尚的里庵,供奉观音菩萨和七位仙女神像的七仙女庙,供奉十八罗汉的十八罗汉庙……

  小时印象中,倒坑坞就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幽深秘谷,深不可测,秘不可探,每每与小伙伴们进入坞里,便会诚惶诚恐,肃然起敬。我们会小心翼翼进入庙里看看菩萨神像,但不悟其来由佛境,只是揣着神秘,怀着敬仰,瞧着好奇。

  这些寺庙殿堂桥梁,其高雅的结构,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以及外观的优美大气,做工的精细考究,在鸠坑源里首屈一指,足见青苗碣王氏家族崇宗祀祖的古训传统和丰厚强盛的经济实力,彰显了王氏家族光宗耀祖人烟鼎盛的兴旺。

  正是傍依雄奇的老虎头大坞头,润泽清澈的鸠源溪流,倚仗宝殿神庙的护佑,这精妙山水人文景观的自然融合,构成青苗碣的心核精髓,恰是青苗碣人杰地灵的精气神之所在……

  俱往矣!由于新安江水电站建设,青苗碣老村庄被淹。如今,老村古桥深埋湖底藏而不露,神庙圣堂古寺宝殿文物不存,观音菩萨坛主老爷香火不再……

  世事轮回,山不转水转……数山水风情,还看现在。

  且看老村沿,旧貌换新颜:依然雄奇险峻老虎头,依然巍峨迤逦大坞头,依然刺破青天阳昌尖,当年相拥小桥流水人家,而今环抱千岛秀水湖畔;一泓翠绿的湖水,静谧地躺在山脚坞口,晨曦晚霞辉照,看那映现在碧绿湖水中群山错落的倒影景观,影影绰绰,袅袅婷婷,犹如大自然鬼斧神工一幅浩瀚的天然巨画,天衣无缝地镶嵌在故园山水里,凝神注视观赏,已然陶醉其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离别家乡五十载,游子故里寻梦圆。

  山还是那山,却已是景(今)非昔比。但青苗碣的山山水水,依然熟悉,依然亲切。因为这山水,是我生命的摇篮,是我成长的灵魂。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程就 姜智荣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