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名人荟萃
范仲淹遭贬出知睦州
发布时间:2022-07-28 10:00:38

方明华

  说起范仲淹,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他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和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令人欣喜的是,范仲淹这样一位大家曾出知睦州。但范究竟是何原因才出知睦州,是高升还是贬谪等问题,苦于手头资料缺乏,一直无解,心中不免遗憾。近日,一个偶然机会从好友处获得了《宋范文正公(仲淹)年谱》,方才了却一桩心愿。

  一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后人评价其“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良将,在庙堂为贤相,在文坛为大家”,系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出生于徐州(一说出生于真定府,即今河北正定)。两岁时失怙,其母谢氏改嫁长山(今山东邹平)朱文翰,范仲淹改名为朱说(天禧元年,1017年,复本姓范)。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历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兴化县令、秘阁校理、河中府通判、右司谏、睦州知州、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康定元年(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屯田久守,巩固西北边防。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任中,年六十四。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

  范仲淹文武兼备,性格刚直,屡因秉公直言而遭贬斥,仕途多舛。除庆历新政失败自请出京外,此前共有三次遭贬谪。第一次遭贬和第三次遭贬,分别发生在天圣七年(1029年)和景佑三年(1036年)。

  天圣七年(1029年)十一月冬至,宋仁宗率百官在会庆殿为皇太后(刘太后)祝寿,而在天安殿受朝。时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上疏:“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理;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以行家人之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意思是,作为人子,仁宗皇帝若是在皇宫内为太后祝寿,是尽孝之道;若是作为皇帝,在朝堂之上率百官为太后祝寿,则有损君体权威。接着,范仲淹又上疏,请掌权的刘太后还政于“春秋已盛”的仁宗。结果,刘太后将范仲淹贬为河中府(今属山西)通判(兼行政,非知府、知州属官,又称“监州”)。这是范仲淹第一次遭贬。

  景佑三年(1036年),宰相吕夷简独揽大权,范仲淹向仁宗皇帝上“百官图”,指出官员任用的大权应由皇帝亲自掌握。这一建议激怒了吕夷简,他向皇帝投诉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结果,宠信吕夷简的仁宗皇帝将范仲淹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这是范仲淹第三次遭贬。

  出知睦州,是范仲淹第二次遭贬。说起此次被贬的原因,有点可笑。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掌权的刘太后去世,仁宗皇帝开始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任右司谏。仁宗皇帝不太喜欢刘太后给他安排的郭皇后,一次后宫美人尚氏在仁宗皇帝面前,对郭皇后言语相侵,郭皇后非常愤怒,打了尚氏一个耳光。仁宗皇帝上去阻挡,结果打在了仁宗皇帝的脸上。仁宗皇帝大怒,在太监阎文应和宰相吕夷简的撺掇下,决意废除郭皇后,“诏称皇后以无子愿入道,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宋苏轼、朱熹序,《范文正公(仲淹)年谱》,王云五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出于言官的职责所在,范仲淹义不容辞地向仁宗皇帝上书,极言“皇后不当废”。“(十二月)会郭后废,(范仲淹)上书切谏,又率百官、御史伏阙争之,不得。明日,特留百官,揖宰相廷争,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清《光绪严州府志》卷十二“遗爱上”)”与范仲淹一同被贬的还有御史中丞孔道辅,他出知泰州,孙祖德等人则被处以“罚金”。

  宫廷斗争往往是很残酷的。而身陷其中的人物,其命运往往也很悲惨,有时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仅过了两年,到景佑二年(1035年)十二月,“郭皇后暴薨,中外疑内侍阎文应置毒。(宋苏轼、朱熹序《范文正公(仲淹)年谱》)”听闻此事,时任吏部员外郎兼知开封府的范仲淹以死相谏,“劾奏其事,即不食,以家事属(通“嘱”)其长子,曰‘吾不胜,必死之。’(同上)”仿佛是另一个抬棺死谏的海瑞。好在仁宗皇帝“卒听其言”,将阎文应发配岭南。阎也不得善终,不久即死于赴岭南的途中。

  三

  再让我们来看看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睦州的状况。

  检析睦州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出,自唐武德八年(624年)始,睦州所辖的地域实际已相当于现在淳安、建德、桐庐三县市所辖的地域。而至唐神功元年(697年),睦州州治从原淳安县治贺城迁至建德县梅城,睦州州域已基本定型。此后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起义失败,睦州改为严州。

  范仲淹是于明道二年(1033年)冬“有诏出知睦州”的,但正式启程离开京城汴京应是在景佑元年(1034年)春正月。“景佑元年(1034年)甲戍,(范仲淹)年四十六。是岁春正月,出守睦州。(宋苏轼、朱熹序《范文正公(仲淹)年谱》)”据范仲淹写给恩师晏殊的《与晏尚书》(或名《睦州寄晏尚书》)可以得知,他于同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抵达睦州。检析范仲淹的相关诗文可以得知,他在睦州实际呆了约半年时间之久,到十月中下旬,才赴苏州任知州。若是从景佑元年(1034年)春正月算起至当年十月,《光绪严州府志》称范仲淹“岁余徙苏州”(卷十二“遗爱上”),大致也是不错的。

  天圣、明道、景佑均是北宋仁宗的年号,此时正值北宋中期。从现今两宋史的研究成果来看,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经济社会已高度发达,但这并不能说明北宋中期的睦州亦已非常发达。尽管诸多史料称睦州(严州)为“望郡”,但睦州(严州)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有资料显示,当时六县的总人口仅为24万。即使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末期,睦州(严州)的经济仍是相当困窘,百姓生活较为穷苦。

  南宋状元方逢辰(1221年—1291年)曾为《新定续志》作序,在序中他对当时严州的情况作过详细的描述。他说:“严于浙右为望郡,而介于万山之窟,厥土坚而瘠,上不受润,下不升卤,雨则涝,霁则槁。厥田则土浅而源枯,介乎两山,节节级级,如横梯状。其民苦而耐,其俗啬而野,其富户者亩不满百,其赋则土不产米,民仅以山蚕而入帛,官兵月禀率取米于邻郡以给,而百姓日籴则取给于衢、婺、苏、秀之客舟。较之浙右诸郡,其等最下下。”意思是说严州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产米不足自给,日常军民所需大米仰仗周边地区供给(清《光绪严州府志》卷二十五“艺文上三”)。

  米少绢多是严州特有的状况,因此严州必须以绢来换取周边地区生产的大米,以解决口粮不足问题。很久以来,严州就曾与婺州开展米绢互易,即严州代婺州上解绢,而婺州拨米给严州用以充当军粮。可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婺州经常不能及时拨米给严州,进而产生纠纷。为此,曾任严州府学教授的吕祖谦后来代张栻(曾任严州知州)写下了《严婺两易米绢札》(清《光绪严州府志》卷二十四“艺文上二”)。

  “景定二年十月,省札户部申照得严州代婺州解绢以充上供,婺州拨米还严州充军粮,其来非一日也。迩年两郡互有申请,施详案牍,其曲不在严而在婺。盖严代婺解绢,乃承户部拘集,不可稽违;婺还严之米,既无统摄,率是违欠。甚至开庆年间尚欠二万余石,宜乎严之有请于朝,欲就代解之绢从本州折籴米,径令婺自解绢……及谓婺州所报,见有米一万石以待本州取发者,平时率是虚绐以脱,本州先次解绢本部,今与酌可行之说,为悠久之计,严州解本部之绢不患其不足,婺州还严州之米深虑其失信,欲催严州之绢,当先催婺州之米……”限于篇幅,恕此不能引用吕《札》全文,但可以说明的是,吕祖谦在《札》中详述严婺两易米绢纠纷的原委,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早在乾道中,张栻、吕祖谦执掌和分教严州时,吕祖谦就曾代张栻向朝廷作《为张严州作乞免丁钱奏状》,请求朝廷“蠲除”严州丁盐钱绢(清《光绪严州府志》卷二十三“艺文上一”)。之所以向朝廷乞免丁钱,原因就在于严州“地瘠民贫,丁盐钱绢,额数繁众,民不聊生。此赋不除,永无息肩之日。”严州当时的经济可见一斑。

  四

  一般而言,在农业社会如果一个地方的粮食都不能自给,那么百姓的生活肯定是困顿的。严婺米绢互易,对严州来说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无独有偶,南宋最后一任严州知州、后降元任元建德路总管的方回在写《建德府节要图经序》时,对严州的经济状况也作了与方逢辰同样的描述:“其(指严州)物产之宜,万山丛蔽,山居八,田居二,往往以樵薪为生,仰米旁郡。地狭人稠,土瘠民瘘,浙西诸郡皆腴,而此独穷陋。(清《光绪严州府志》卷二十五“艺文上三”)”

  既然南宋末年严州的经济仍是如此,那么在两百多年前的北宋中期,睦州的经济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试想,若是高升,会到一个经济落后的地方吗?由此推断,范仲淹从一个京官变成一个经济落后地方的知州,只能是贬谪。

  那么,睦州何以能称为“望郡”?关于这个问题,上述的方逢辰和方回在各自的序中也作了很好的解答。“而严之所以为望郡而得名者,不以田,不以赋,不以户口,而独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有子陵之风在也。(方逢辰语)”“郡所以名于东南而望于时者,以严子陵之钓台在焉,而三朝之潜藩也。(方回语)”也就是说,睦州之所以能被称为“望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有子陵之风在也”。淳熙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被贬(知)严州,辞行时孝宗皇帝安慰他道:“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清《光绪严州府志》卷十二“遗爱上”)”也许,在当时大多数人甚至是皇帝的心目中,严州实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地方,唯有山水胜景值得称道。确实,山水胜景历来与厚重的历史人文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依相伴。睦州(严州)山水奇异,风光旖旎,历史上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驻足留连,而这其中又以东汉严光(子陵)为代表。这些文人骚客的到来,使得睦州(严州)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产生了有别于它处的人文风情。董弅即说:“惟严为州,山水清绝,有高贤之遐躅。(宋·董弅《重修〈图经〉旧序》,清《光绪严州府志》卷二十五“艺文上三”)”

  第二个原因是睦州(严州)为“三朝之潜藩也”。所谓“三朝”,即宋太宗赵匡义、宋高宗赵构和宋度宗赵禥。三人在上位皇帝前,睦州(严州)皆是其封地,故称“三朝之潜藩”。正因为如此,故咸淳元年(1265年)度宗一上台,即将严州升为建德府。

  睦州历来是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历史上多为官员贬谪之地。如唐代辅佐过武则天的名相宋璟、协助唐玄宗夺得帝位的刘幽求、曾任唐肃宗丞相的房琯、著名诗人刘长卿和杜枚等,都曾被贬出任睦州州官。同为受贬的睦州州官,范仲淹感同身受,他一抵睦州便写下了《新定感兴五首》诗(新定即睦州),其中有“稀逢贤太守,多是谪官来”句,算是对其自身境遇最好的注解。

  明嘉靖己未年(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严州重建三先生(即范仲淹、张栻、吕祖谦)祠,祠成请徐阶(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曾任内阁首辅)作记。徐阶在《严州重建三先生祠记》中写道:“文正公在明道中,以司谏贬知严州(应为睦州)。后乾道初,宣公(指张栻)以直秘阁起知州事,而时成公(指吕祖谦)实为郡博士,至今征文献者宗之……(清《光绪严州府志》卷二十四“艺文上二”)”实际上,在后世人眼中,范仲淹遭贬出知睦州系常识,并无其它。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