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王丰
老家那一丘一丘田畈,一垅一垅山地里,麦黄一片,金浪翻滚。麦子熟了,好收割了。
麦熟季节,家乡有一种鸟叫得好:“割麦插禾,割麦插禾……”鸟的叫声由远而近,这应该是四声杜鹃鸟的叫声。哦,又到了割麦插禾的时候啦。
麦子开镰,是家乡的一场喜庆大戏。
头戴荫帽,肩背柴扠,腰系刀栅,刀栅里插入沙几(有齿小镰刀),走向田地。弯腰,一把把金黄的麦子割起来,捆绑,起担,麦头朝下,麦脚杆朝上,“嗨呀嗨呀”挑到晒坦里。摊开晒一阵,拿跳栅(梿枷)“噼啪噼啪”打下麦粒。打下来的麦粒过过箩筛,过过风舞(风车),把杂壳、泥沙筛扬干净,一粒粒麦子灰黄饱满如腰子。
刚脱下的麦子还湿,磨不出粉,再晒。晒得干燥结实,量几斗背到磨粉厂去磨。
王麦粿
新麦粉喷香、雪白,煮面、烧汤、烤粿,样样吃食都新鲜味美。新麦粉上灶,家乡人做得最多的吃食是“王麦粿”,“王麦粿”应该是一种地方美食,我是从来都没有见过哪个地方做这种吃食的。是不是挖掘一下,申报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麦粿”之独特,初做时为一层,下锅一烤,中间充气,自动分为上薄下厚两层,抹上腐乳,舀一瓢辣椒酱,一块块掰着吃。那份筋道韧劲,你吃到是不会忘记的。
“王麦粿”,是家乡麦收季节的一道主食,吃了耐饥抗饿,深受山里人的喜爱。
家乡小麦要吃四季水:秋播、冬生、春长、夏收。如古农谚所说:“彭祖高寿,享年八百岁,不可忘记养早蚕、种早麦”。
蹋(家乡土话,做的意思)“王麦粿”是要技能的。新麦粉搁菜板上,舀一木勺或一白碗水,一边洒水,一边用手慢慢把麦粉搅揉、搓捏。搅揉上一个时辰,麦粉结成了团块,继续搓捏,搓到软硬适中时,把它搓拿成一条粗蛇样的粿粉团,用薄刀一截一截切成粿坯子。拿过一个粿坯,用“粿垒杵”(木头做的炊具)上下左右一边滚动一边挤压,将粿坯挤压成薄而圆的麦饼,用手拾起托到掌心中,往热铁锅里“扑”地一下贴上去。稍煎一会儿,马上翻个面烤,烤第二面时,瞄准烤过的第一面麦饼,见有热气把麦饼鼓胀起一块时,即刻用“芦焦丝”(高粱苗秆扎成的小刷帚),往凸起的地方挤压,不能太用力,太用力会压破粿皮漏气。漏了气的粿,叫“踏皮粿”,不松软。成功的“王麦粿”,整个粿皮像蛤蟆肚一样鼓胀,充满着气,有嚼劲。
烤“王麦粿”需把握火候,一般用干燥的麦秆烧火加热,抓一把麦杆绕成卷,一个麦秆卷可烤一两个“王麦粿”。
农家腐乳、辣椒炒酱舀到“王麦粿”中间,掰一块粿抹一下腐乳或沾一下酱,麦香袅袅,味道悠悠。
发发粿
后来有了一种化学药品“苏打粉”,不知道家乡哪一位妇女就发明了用苏打粉拌进麦粉,让其发酵膨胀,贴上食锅又蒸又烤成松软可口的一种麦粉粿,家乡人叫“发发粿”。
“发发粿”的做法与“王麦粿”不太一样,如一树长两枝,同根同源但枝叶各异。
做“发发粿”先拌粉块,畚来新麦粉,舀水搓拌,适时拌进苏打粉。苏打粉的量是要严格控制住的,拌多了,粿发黄,有药味;拌少了,粿不发,不松口。
“发发粿”压成圆形,掀起生粿后一面放冷水里沾点水,沾过水的一面紧贴铁锅,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那么排挤了一圈,贴在锅半腰,再洒上冷水,锅底注点儿水,盖上板盖,灶膛里添柴,添麦杆圈,温柔地烧。烧到食锅盖缝隙间蹿出雾气,接着烧,烧到锅里飘出粿的气味,还须闷一下气。
掀开板盖,新麦之气冲鼻而起。原先瘪塌塌的“发发粿”,粿大十八变,整个膨胀开来,中间松软,贴锅一面硬朗,有软有硬相得益彰。
下“发发粿”的菜少不了炒嫩北瓜(方言,即南瓜)。摘小客碗般大的嫩北瓜,切成丝,加入大蒜丁,弄点荤油热锅一煸,匙入盐再煸,起锅。一口“发发粿”,一筷嫩北瓜丝,此刻万物全无,惟有至味。
菜园里没有嫩北瓜摘了,粉块里拌一点“糖精”,糖精这东西太甜了,一寸见方的一小纸包糖精能甜一大茶缸水。甜“发发粿”就那么裸着吃,双手捧了,省了碗和筷,吃起来又甜又香。
村里“发发粿”做得最好的,是我家屋前的月香。新麦收回来后,她几乎是天天中晚两餐都做“发发粿”。她做的“发发粿”个大,特别“发(膨胀)”,贴锅那面特别脆。我吃了她家好多“发发粿”,亦享受了好多炒嫩北瓜。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我从来没报答过她什么,就连她过世后葬在哪都一无所知,惭愧惭愧。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王志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