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索面记忆
发布时间:2022-12-16 10:01:02

章建胜

  孩提时代,每逢过年,正月初一早上,奶奶的叫声和一股浓郁的香味,催促我吃过年长寿面的情景,时常浮现在眼前。

  奶奶将索面挑入碗中,撒下翠玉般的葱花,再将盘中的铺头分别铺盖在索面上,泛起一层红黑绿白色泽鲜亮的堆尖,整碗面油光透亮,溢出醉人的芳香。

  我抢先端起面碗上桌,边吃,边赞叹:奶奶煮的索面就是好吃!

  奶奶说,煮面之前,要先将铺头备好。铺头为头天晚上浸洗好的黑木耳切成丝,又从年三十沸的油豆腐取几片切成丝,再取少许精肉切细,并把煎蛋切成鸡蛋面,然后一起下锅翻炒,起锅前搁点辣椒粉、葱花,便可装盘,这样索面的铺头就做好了。

  索面怕糊,所以水要烧大锅,这样不容易糊。再说索面是咸的,多放些水,面就变淡了。水翻滚了,将圈叠的面扯成三四段而后下锅,接着撒入少许青菜叶,再将锅盖盖一小会儿,便可起锅捞面。捞面之前先把煎好的辣椒油和酱油味精等调味品装入碗里,再兑上适当的面汤水。面捞好后挑拌几下,使油与面,色味均匀,玲珑剔透,最后才将炒好的三鲜铺头盖在面上。这样,一碗堆尖的香郁扑鼻、回味无穷的长寿面就做好了,这真是人间美味啊!

  索面是原遂安十六都源的特产,有“贡面”之美称。我生于斯长于斯,是伴着索面的味道长大的。爷爷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索面师傅,每到深秋以后,爷爷就忙开了,索面制作全凭手工操作,十分劳累,流程考究。有和面、揉粉、开条、捋条、盘条、绕条、醒面、上架、拉面、晾面、收面等十多项操作过程,全程需要十五六个小时。爷爷制面的手工技法纯正,索面细而不断,氽面不糊,鲜而不腻,深受远近农户及客商的青睐。我们村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索面村”,立冬过后,几乎家家户户做索面,做索面成了家乡一道亮丽风景。

  当太阳升起时,索面师傅们便将面架,扛到郁川溪边的晒坦上或溪滩里,将面筷插入架梁的圆孔。然后,一边拉面一边晒,直到将索面从上架时的尺余长拉到一米七、八左右。

  待面晒干,又把面架背回各自的工场,接着忙于收面、盘面,一束束、一箩箩叠放好。那样精细,那么轻柔,那般清香,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遂安十六都索面,现在已是“非遗”项目。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屯兵歙岭,看见农家门前挂在木架上的万千银丝迎风飘荡,丝丝悠悠,甚为好看,便差军师刘伯温探询此事。刘伯温途经方宅,在农家歇息,主人以此面招待,刘伯温吃罢赞不绝口,刘伯温问农妇此为何物,农妇答:“索面”。临走随带少许献于朱元璋,朱元璋尝后大加赞赏。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还记挂此面,因此,遂安每年以数百担索面进贡京都,“贡面”由此而得名。现在十六都源郁川溪两岸的方宅、伊家坞、木旺村均有几十户农家做索面,并将索面进行了精包装,进入了大都市超市,也有快递外卖,生意可火了。

  爷爷、奶奶已过世多年,现在吃索面的时候,总也吃不出奶奶煮面的那种味道。老家的侄儿传承了做索面的手艺,这几年,会在年前给我捎来一包装箱索面,过年时,一碗家乡的索面香,就是我心中那段绵长的乡愁。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余青青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