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民间艺术
也说儒洪赶十八
发布时间:2023-02-15 08:46:39

 




余书旗 文 王建才 汪建林 摄

  说起淳安人的元宵节,当属大墅镇儒洪村的“赶十八”最为热闹而无疑。

  一

  据说儒洪村的“赶十八”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这话我信,为什么?因为,这还得从明朝的闹花灯说起。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上元也就是传说中的天官大帝诞辰,唐代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届时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寿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

  二

  到了明朝的时候,称呼上元节为元宵节已经很普遍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后,就曾令百官庶民尽量在上元之夜来京城赏灯,同时,“大驰夜禁”十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东华门辟二里长的灯市,从正月初八起,至十五达到高潮,十七日结束,每晚花灯、烟花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

  三

  《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可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灯节最为兴盛的时期。

  与民同乐是明初宫廷灯会的重要组成内容,民间也唯京城马首是瞻,每逢节庆之日,也设各种形式的灯会以示庆贺,板凳龙便是其中的一种。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二十二年,因此,说儒洪的板凳龙始于明永乐年间的定论基本上是可信的。而且,淳安各地板凳龙的兴起,基本上都始于那个时期。

  所谓的“板凳龙”,我在今年2月5日的《今日千岛湖》副刊《元宵节轶事》一文中已有过详细的描述,本无须赘言,但为了本文能有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再简略地述说一下。板凳龙是“龙”的一种形式,就如汾口的草龙,它是以稻草扎制而成的一种“龙”。顾名思义,“板凳龙”则是由若干块板凳样的木板经制作而连接组成的“长龙”。

  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用竹篾经能工巧匠编制而成,外部裱以绵纸或绢帛,绘以七彩,惟妙惟肖,活龙活现。而龙身便是那连接而成的若干条板凳了。

  四

  板凳上凿有一寸见方的孔五个,用于置五盏龙灯,灯内置有蜡烛,可点燃。两头又各有一圆孔,中置一圆轴,用以与前后板凳连接及舞者把握。

  那么,这板凳龙以多长为准呢?一般没什么规定,视一个宗族的人丁和实力如何。那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五

  原则上讲,每户得准备一节龙身。也有在过去的一年遇过灾难人家,为讨个吉利,先去庙里菩萨处许个愿,今年多出几节,请菩萨保佑来年好运。也有哪家运好的,祈祷来年好运连连,也会多出几节。这样,龙的长度是年年不一样的。

  龙身组装好以后,安上龙头龙尾,点燃灯内蜡烛,一条金光闪耀的巨龙便蓄势待发。随着领头人的一声令下,手持龙珠的指挥者便高举龙珠,引领巨龙出发。

  为什么要连篇累牍地说这么多关于板凳龙的话题?因为这与大墅镇儒洪“赶十八”的“赶”关系密切。

  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是虔诚的,因此,借各种形式的舞龙来迎接神的降临,以祈求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但舞龙可不是一项轻松的文娱活动,而是拼体力、拼耐力、拼灵巧的高强度体力活,非年轻力壮者不能为,老幼病残者只能望尘莫及。但如果谁家因缺身强体壮的男丁而不能加入到舞龙的行例,那别人是不会帮你的,你准备好的那节龙身只能束之高阁了。

  七

  也有许了两节龙身的,但家里只有一个男丁,也是不够的。据今年已94岁高龄的汾口镇宋祁村余绵功老先生回忆,最多的那一年,村里有365节龙身,这得配上365个壮劳力。

  八

  据《宋祁余氏宗谱》记载:嘉庆二十年(1815),烟户250余,人丁810余。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村里总人口也只900余。以此推断,能上得了场面的尚有很大的缺口。但这关系到来年家运的祈福活动,有谁会轻易放弃呢?因此,便要请亲眷朋友来帮忙了,这便引出了一个“赶”字。

  据《古今汉语字典》载,“赶”有9种释义。①.追。②.加紧或加快进行。③.前往参加(有定时的活动等)。④.搭乘。⑤.驾御,驱策。⑥.驱逐;驱散。⑦.遇到,碰上。⑧.趁,趁着。⑨.介词。1.等,等到。2.据,按照。遂安方言对“赶”的释义与之基本上能对号入座。比如说:③.前往参加(有定时的活动等)这条就完全一样。而尤其是用在元宵节走亲戚这件事上,这“赶”的特殊意义便更能说明白了。

  我在《元宵节轶事》一文中说过,汾口的很多村落过元宵节的日期是不同的,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二十结束,而每个村的元宵节当日都有很多亲戚朋友前来做客,但这一天不叫做客,也不叫拜年,而是叫“赶元宵”。

  九

  比如说正月初九那天汾口镇宋祁村过元宵节,邻村上了年纪的人在聊天时便会说:“阿牛,今天初九,你去不去宋祁赶元宵?”“阿花,今天十一,你还没到郑家你娘家去赶元宵?”“要去的,等下去戳蹄髈吃夜饭。”为什么会有这种关于“赶”的说法,因为从明朝永乐年间以来,汾口一带的元宵节也是要举行舞板凳龙活动的,也是要请亲眷朋友来帮忙的。因此,传统的“赶”,指的是“前往参与帮忙”的意思。虽然现在的元宵节也有舞龙的活动,但有专门的队伍,无须再请人帮忙,“赶元宵”纯粹是一种亲眷情的走动,一种朋友情的叙旧,但却沿袭了一个“赶”的内涵。

  十

  一个“赶”字,包含着亲情和友情的释放,是大写的和谐与友善。“赶”,是一种风俗的延袭,一种文化的传承。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余青青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