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吃杯茶再走
发布时间:2023-03-01 08:33:05

李应富

去亲戚长辈家拜年,最逃不掉的礼遇是吃茶,那是客人进门后的第一款招待。若在我们山里,客人进了门,定会被招到火炉旁。火炉旁要搁一张小桌,或者火炉上架一块小桌一般的木板,小桌或木板上,主人招呼客人时,已泡上一杯杯茶水,茶叶在杯中舒展,热气腾腾,跟主人一起招呼客人。若在山外,比如我外祖母家所在的地方,没有添火炉的习惯,客人则会被引到八仙桌旁,八仙桌上,也已按人头泡好了茶水。

主人招呼客人吃茶,灶间里有了动静。吃茶是嘘寒问暖的道具,厨房里动静所产生的内容移步八仙桌时,客人当天的一路经历,此处彼处天气的冷暖,甚至主客双方一年来的琐琐碎碎,已跟着茶水缓缓洇入彼此心中。名曰吃茶,吃的也不尽是茶水,茶水是人手一杯(那时生活条件都不如现在,有的是用碗)。桌子中间,往往还有三五只小碟子,盛着瓜子、花生、薯片、冻米糖、麻片等,条件好点的人家,还有买来的糖蛋酥、金钱饼、鸡蛋糕等糕点。若是客人中有小客人,而这小客人是斯文得不得了的,主人请客人随意取食时,还要时不时地抓一块糕点,摆放在小客人手边。

有瓜子糕点搭伴的茶水,正月以外的日子难得享受到,除非有人办喜事去吃喜酒。我们乡村的人家办喜事,无非是娶亲嫁女、上梁归屋,那时就不叫吃茶了,而是叫吃果子茶或糕饼茶。坐在八仙桌旁吃果子茶聊大天,并不是每个来客都有资格,那是贵客长辈的专利,最有资格吃果子茶的,除了娘舅,就是翘着二郎腿的本村能人。

去外祖母家拜年,是许多人很美的记忆,包括我。我小时候去外祖母家拜年,总要住上好几天。说是去外祖母家拜年,其实是去好多外祖母家牵连来的亲戚家拜年。亲舅舅就有四位,大外公、小外公,舅公、表舅,随便算算有十来家。拜年最重要的仪式是吃酒吃饭,有的亲戚家吃两餐,有的亲戚家吃一餐。饭前饭后自然免不了吃茶,吃饭是红花,吃茶就是绿叶,那个时候的吃茶总是不慌不忙,如雅士“品茗”一般,悠哉悠哉,不似平日里的咕噜咕噜仰脖而灌。若时间允许,吃茶间还会房前屋后走一回,赞一赞主人房前屋后的果树与圈里新养的小猪,又转回桌前吃茶。我们是远客,自然是稀客,物以稀为贵,又说“三日到,狗上灶;三年到,新官到”亲戚们给我们上的茶水,许多是平时难得吃到的果子茶。

也有因日期所限,我们拎着果子去拜年,却安排不出时间吃饭的亲戚,这是辈分不高的堂亲表亲。不吃饭,八仙桌上摆开的茶水却是推却不了,这场茶水就似乎要把本该在饭桌上的情谊叠加过来,主客双方天文地理、前五百年后三百年、啩啦啩啦,一直聊到再没有一秒钟的剩余时间才拉拉扯扯地收场。此时,安排去他家吃饭的亲戚已做好饭菜,派了人找上门来。

有一年,我跟父亲去外祖母家拜年,返家前一晚,被一位表舅拉去家里吃茶,表舅家的年我们已拜过,但没吃饭,那天时间安排得紧,茶也没吃。表舅说,饭没吃,茶也不吃一杯,没这个道理。表舅家的八仙桌上,诚心满满地排满了糖果糕点花生瓜子,还有当天出炉的、表舅特意去镇上买来的当地特产回回糕。父亲与表舅,是亲戚,也是很合得来的朋友,那晚的茶水,让我们在十五支光的灯泡下,一直叽里咕噜到半夜过后。

拜年,是国人正月初的重头戏,以前是,将来还是,但那种悠哉悠哉不慌不忙的拜年气象,似乎已悄悄离去,拜年,已年比一年地成了一种速战速决的任务了。去亲戚长辈家拜年,住宿的已经很少,去几里外,几十里外,甚至上百里外的亲戚家拜年,有私家车的已多是当天去来,坐公共汽车的,也只不过勉强住上一晚两晚。若是一个去处有多家亲戚,则如天女散花一般,把果子礼品一家一家分发去,然后赶到其中的一家吃饭,再然后,就是打道回府了。这当然是国家交通条件大发展才有的结果,也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必有的现象,只是这种结果与现象背后,迷失掉了那一杯恬淡的暖茶,着实叫人遗憾。

今年正月初二,一位做外孙的来我现在所居住的村子拜年,这个村子有他外祖母、舅舅共六家亲戚。外孙一到,就马不停蹄地挨家挨户把礼品发过去,然后赶到大舅舅家吃午饭,午饭还在喉咙根头没吞下去,就发动车子要回家。车子经过二舅舅门前,二舅舅一家拦在路上,说,一年一回的,再忙,也要吃一餐饭再走呀。外甥说,不了,还有好多地方没拜年,拜了,要赶回城里上班。二舅舅说,饭不吃,茶也要下来吃一杯再走。

不了不了,下回再吃。外甥说。

这个下回,必定是明年还是后年。

真的怀念当年那种悠哉悠哉、不慌不忙地吃着茶水的拜年方式。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