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山凹里的潭上村
发布时间:2023-08-17 11:35:47

汪兆兵

屏门有个潭上村,潭唐公路在村前覆船岗外穿过,村庄却在右手边的一个山凹里。

整个村庄的布局给人极其宁静、安全的感觉,村庄的房屋十有八九都建在村背后这座名叫中龙塔的大山下部的山坡上,就好似被抱在怀里的小孩一样——中龙塔的形状极像一张太师椅,左右两边延伸出长长的、不高的山脉,足够遮挡一年四季来自不同方向的潮湿恶浊之风。

村中有一条很小的溪,若在雨量充足的上半年,有哗哗的流水流向村中,流向下坞水口。可是只要到下半年或稍有一点旱情时,它就干涸了,好在下坞,有一条名叫简坑的小溪流,叮叮咚咚地流出泉水来,可互为补充。但真正遇到天旱之时,村民用水还是成问题。于是,祖先们就在上坞挖了两口塘。

为了彻底解决村人用水问题,除了这两口塘外,1968年这里还开凿了一条长达六华里的水渠,当时算得上是一个水利大工程。对于一个男女老少合起来只有两百来人口的村,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大家知道这是个对村里人来说好处多多的事,是一劳永逸的事,它不仅有利于当代,而且造福于后代,于是大家齐心协力,不怕苦不怕累拚命苦战,终于完成了这个大工程。

这条水渠从坎头村外的九里正河中引入河水,穿过九里正,到上坞往村里流入,再流到下坞后往村外而去。一条水渠穿村而过,不仅让村民用上了干净的生活用水,而且也灌溉了农田,时至今日九里正水渠仍旧是这里粮食丰收的水利保障。

潭上村是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口二百来人的小村,却也是个奇特的村。为什么这么说呢?村小姓多是这个村独有的特色。屏门源里有句话叫:“要找十姓到潭上”,可见该村姓氏之多。

村中人口最多的莫过于管氏,拥有自己的宗祠;和它不相上下的是何氏,也建有自己的古宗祠。其它如罗、张、郑、王、徐等等,都是人口较少的姓,有的只有一户,有的有两、三户。由此也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他们的祖先是从各地迁来的。就拿管姓的来说吧,是从威坪迁来的;何氏是文昌迁入的。当初姓氏不同,习俗也不同,好在通过磨合,大家也都约定俗成了同一习俗。村中各姓氏之间,互通婚姻,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减少了各姓氏之间的家族矛盾,又促进了村里的生产和生活大团结。

潭上村是块风水宝地,小小村子人才辈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村的人民教师出奇地多,有叔侄为师的,也有亲戚为师的。潭上村的人还相当喜爱文艺,每年春节非连演三天三夜大戏不可,以至于屏门源里又有了一种说法,那就是“要看戏到潭上。”

现在,村里虽然人少,但是文艺活动可不少,最可喜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戏迷经常聚在一块儿唱越剧,让小村子多了一份别样的韵致。

潭上村的农业生产以种田为主,兼顾其它,除村庄附近的山地外,还有屏门方向路上附近的山地、齐坑源方向路上附近的山地,都是绿化了的树林,绿油油的一片。

村里有山地也有良田,最有功劳的莫过于上坞、下坞、村前畈,还有屏门方向路前、燕子母前、罗塘畈里的这些良田,它们是村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宝库。这些水田所产出的粮食足够村民们粮食自给有余。一直到现在,潭上村人的粮食还保持着自种自吃还有余这个状态。村里年年给良田种上稻谷、小麦、油菜等作物,从不让一丘良田荒芜。

潭上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自然村,又是个极不普通的村。这里多姓团结和睦、村风古朴,这里保持着最朴质的农耕生活方式,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代表,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今,潭上村的村民也和其他村的村民一样,观念与时俱进,村子里文化氛围相当浓厚,环境优美,村民积极上进,大家踏踏实实地过着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徐翠云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