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人文探究
历史浪涛中永恒的底色——读《万古江河》有感
发布时间:2023-10-12 08:49:20

曾屹群

第一次看到《万古江河》是在豆瓣上。一直不以为然,因为自己对这类史学类书籍没有太大的兴趣。直到八月份,去了一次歙县,在徽州文化博物馆看到了新安江的地图,地图刻在脚下的地砖上,沿着大厅向内,一路经过淳安、桐庐、富阳,汇聚成钱塘江,在杭州湾注入东海。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万古江河”四个字的内涵——是一种传承,是不同民族间相同的底色,是认同感,是归属感,也是一种内核的维系。

回来后,我翻开了这本书,不同于《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不是小说也不是非虚构写作,是一本正儿八经历史类书籍,描述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文化的转变。

文明起源于大江大河,江河造就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河流的侵蚀、堆积导致了不同地貌的形成;河流的蒸发影响了自然植被的形成。不同的流域诞生了不同特质的人,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大致分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长江流域产生了富有思辨色彩,具有辩证思维的老庄;北方流域产生了循规蹈矩,重视礼法的儒家。中国人骨子里相同的文化底色,皆来自于此。

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落寞贵族孔子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天命观,和执两用中的方法论。这一思想,在封建王朝统治的两千多年一直沿用。老子,在归隐经过函谷关时洋洋洒洒写下的五千字,则构成了一个以“道”为根本的形上世界,掀起了无数中国文人追求出世的精神思潮。

从汉代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韩愈的道统说,朱熹的《四书集注》将它的地位提升到了更高的台阶。道家则作为失意文人的庇护,诞生了一大批闲趣文人,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梅妻鹤子的林放,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在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元代,文化哲学思想有了一些不同,心学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代表人物是王守仁。但心学保留着儒学的本色,是一种更新的儒学,融合儒道思想,借助佛家“空性”的概念创造而成。

在这个过程中,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激烈碰撞,产生了五言和七言古诗。魏晋南北朝,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梵语经文的“反切”法创造了中国诗歌的重要艺术形式——押韵。唐代盛行胡服,从宽袍博带转向窄袖贴身。三国时期从北方传入了胡床交椅,这让当时百姓使用的座具和案具的高度都改变了。近代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数理科学传入中国,掀起了一次次思想革命浪潮……可见从古至今文化思想的碰撞,肯定会影响到每个普通人衣食住行、从业安居的方方面面。

千百年来,当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我们智慧的祖先从未舍弃我们的文化底色,而是在继承底色的基础上积极地取其精华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

历经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绝不止“看见”这般浅显,绝不是被“玄学”化的神秘主义,而是《尚书洪范》和《春秋繁露》。

不废江河万古流,奔腾的长江黄河孕育的文化,始终是中华人民骨子里的底色。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