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昌顺
从前这里并不叫石林,石林作为行政区域名还没二十年,应该说还是个很年轻的名称。用“石林”来命名这个镇,肯定有其独特的原因,石林一定能概括这方水土的某些特征或者说是某些特征的放大。其实,过去这里是两个乡镇:茶园与赋溪。似乎石林并不是其主要的特征代表。过去这两个乡镇要大得多,而现在,好大一部分因千岛湖的形成而淹没了,并且这淹掉的部分往往是重要的村落与人文载体。从前的茶园是淳安五大古镇之一,繁华时尚、特产出众,淳安大凡沿湖的乡镇都有这类情况。所以,这个镇是面北向湖,站在湖岸边向北眺望,湖水浩渺,桂花岛、蜜山岛尽在眼前,极目远望可以看到金竹牌大桥。广阔的水域展示的是大,从东到西展示的是湖岸线的长。但走在石林其实感受到的是身处边边角角,是零星、碎片与小。无论是峡源的大小、村庄的规模还是滨湖的空间,都给人以小的概念。小小的流域,不大的村庄、逼仄的湖滨,连接它们的是层层叠叠的山。沿着湖岸线行走,一边是山一边是水,有点走钢丝的味道。在这一百四十四平方公里的面积里,绝大多数是绿色的山。人口密度是全县最小的,每平方公里只有三十三人,远远低于全县一百零二人的平均水平。
“石林”这一景象的背后其实是喀斯特地貌,是这种地貌孕育出的地形,喀斯特地貌的另一特征就是溶洞。
从高峰引开去
这个叫高峰的村其实并不高,海拔只有三百米出头,但从山麓公路到这个村绝对落差却接近两百米。一到这个村,我就被这个村的样态所吸引。这是个只有三四十户农家的村庄,像一口锅,房屋沿周边而建。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村的奇特与不同。我以为西边是这个村的水流出口,因为那边看过去有点山岙的样子。我站在村里的会计金斯根的屋旁,在他家门口看整个村,看着看着,一个问题冒出来:你们村是不是四周高高的,中间像盆地,这个村四周都是高高的,水往哪里走呢?金斯根说:水往洞里走。我惊讶地问:洞?什么洞?
金斯根带着我往村庄的东北方向走去,并不时地下坡,直到抵达这个村庄的最低处。洞不大,一米来宽。洞的三边都是毛竹,倒也能起到护栏的作用。水流到这里好像遇到了一堵墙,只好在墙根处钻入一个洞消失掉。时值枯水季节,看不到明显的水流。从上往洞里看,也就一个黑黑的窟窿。金斯根说:原先比现在要深得多,石头丢下有一会儿才传出声音。这个洞口谁也没下去过,不知里面的世界如何,是大是小。村里人只知道水往洞口进,从别处流出来。我问那水从哪流出呢?金说,在山下的公路边。我觉得很神奇,在下山时,在公路下方,我看到一个不大的洞流出不算多的水。从洞口看,估计只能容一人爬进。从高峰入口到山脚出口,即使洞内不转弯,直线也有近两公里。这个隐秘的地下世界没有人走过,也不知里面是如何丰富多彩,有没有其他生物。
高峰和这个小溶洞的存在,使我对石林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过去,我常以为石林名字的由来是因为石林景区的存在,因景区附近西岭、玳瑁几个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的村庄的存在。未料到距离石林景区大概五十多里路的高峰,仍有着突出的喀斯特地貌的样态。高峰是千岛湖村的一个自然村,处在滨湖沿线带上。这说明,石林的外延更广,说明喀斯特地貌在这一带有着广阔的面积。
两头空 走两头
沿富溪源往石林景区方向走,到了岭足村就开始爬山了,海拔陡然增加。兰玉坪村在这个岭的半途,到了这个村,随便往跟前山上一看,就看到不同的气象,就有不同的感受。露出地表的石头,星罗棋布,密密麻麻,像柱像笋又像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总的来说,到了这里就给你一种强烈的石林印象。虽然这里离石林景区还有十几里路,但这一带,石头的样子就出来了,好像是石林景区的序曲与预热。
再往前走就是玳瑁村了,玳瑁的东北方向有座山叫白兔尖,白兔尖海拔八百米;它的西南方向有座山叫前山,稍低点,这两山之间是平坦的土地,两山之间没有山连接。这样南北两个方向都是下行的地形,便成了两条源的出发地。这样的地形,应该风很大,所以夏天很凉,当然冬天也很冷。这种地形在淳安也是不多见的,应该是绝无仅有。我特意走过这个空旷空间的最高点,如果雨天,这里的水就是分两边流的,一边向南到建德石屏,一边向北到富溪。
同样两头空的还有西岭,它是玳瑁的姐妹村,与玳瑁有着相似的地理特征,也是两山之间缓出开阔的空旷地,也守着两条源的起始地。这个村里的水向西流进宰相源,向东流进建德石屏。这个村庄的开阔地比玳瑁大得多,相当于三个玳瑁那么大。在这个村里走着,感觉有的是田地,似乎有着无限的农业资源。但在这种高海拔,气候、土质都不是特别好。这片土地未能孕育更大的村庄,西岭村四百人,四百年,还是有点历史的。村民是项羽的后裔,从开封迁此定居。村里的两座山,北边的叫前山,南边的叫后山坪,这与玳瑁的山的叫法何其相似。过了西岭就是石林景区了。
从玳瑁到西岭这一带有几个自然村,守着三条源的源头。而这两个村又有如此的地理特征,就像在这个三源交界处扭出了一个“仅此一家”的天地,这样的天地使这方地域极具童话色彩。
一堆小村窝旮旯
石林是全县人口最少的乡镇,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村小人寡。为什么村庄小呢?估计是山谷平地少,严重缺乏居住空间。这里的山一定比较拥挤,没有较大的山间空地,没有空旷之所。人口过百的自然村落在石林就算大村了。小村窝在山坞、山麓、山岙里,显得极为精致、安宁。
从毛竹源一路往西直到棠高的沿湖地带,散布着众多小村庄,这些村庄不是在小小的坞、源里,就是贴着山麓湖滨。石林的村庄基本坐落在两条线上,一条是滨湖线,一条是富溪源线。两条线在镇政府所在地富德交汇,成“丁”字架构,因为有石林景区与景区附近的村庄,这个“丁”字一竖的末尾部分就加重了分量。
毛竹源,曾经的茶园镇所在地。当年它是淳安真正意义上的东大门,有我县唯一的火车站,有水陆联营,有大宗物资中转。现在没了人声鼎沸,以前的街就成了一条普通的路。当然滨湖地带现在出现了别样的繁荣,那便是石林民宿的兴起。
九龙源说是一个村,不如说是一个源。这个村二百来号人基本不能称为邻居,他们散落在十几里路的沿线,有两三户人家的地方就算是比较宽的了。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家庭,后分出几户。现在整个村往外移,里面的房子大多都还在,整个村被一家公司收购了,办起了民宿。
在滨湖沿线有一个源一定得详细描述一下,这个源里就一个村:考坑。这个村现在是棠高的一个自然村,这条小源里面就这么一个村,独立的感觉很强。这个村就像住在一个竹节里,出来不方便,里面很安全。这条源的出口,有长达四公里的嶙峋怪状的地形,两边青山高耸人云。
像这样的小山村,在富溪源里有一堆。我随便掐指一数就有梧桐弯、邵家、松底、修坑坞、直坑、苦竹、叶毛坞等。这些村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都处在斜逸出的坞里,且这坞的口子都十分不起眼,进入村庄却有一块独立的空间,自成一体,给人一种隐蔽消匿之感;二是村子规模都很小,有的一二十户,有的三四十户。这些村庄虽小但很耐看,很有样子,村庄最基础的元素都具有。如同物质中的原子,这些村都像是村庄的最小单位。小山村的安宁、肃穆、温馨之感,在大村与城市中是找不到的。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吴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