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徽派建筑的老屋
发布时间:2023-11-16 09:38:26

平传根 摄

徐健

家乡青山环抱,一条清澈透底的小溪由东向西从村前流过。长长的村落,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沿溪而筑,那里就有我家连外墙壁都打过蜡的老屋。

老屋建在村头,引自小溪供村民生活用水的水圳,就紧贴老屋的厨房。这样得天独厚的坐落位置,使生活起居十分方便。

老屋前三后三,四面出堂。从前的居舍讲究厅堂,目的是为了在婚嫁等大型活动时可摆放酒席。房舍常常以能摆下多少桌酒席作为衡量房屋气派的标准。我家老屋的厅堂可摆下酒席十二桌,在村里是独一无二的。

雕梁画栋,白墙黛瓦,高高的马头墙,老屋是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筑风格。据说当年建造时,砖、木、石等器物的雕刻,单请能工巧匠,用工就十分惊人。如老屋大门小门上的砖雕,六大柱,十六小柱下雕刻图案各异的柱墩以及前堂、后堂精工制作的大型牛腿木雕等等,雕刻之细,形状之美,远近闻名。

徽派建筑除外表的马头墙、白墙黒瓦外,还有着一个连屋面雨水都向室内流的天井以及与它相对应的天井下的明堂。

天井的功能,旨在雨天排水和增添屋内的采光。老屋的天井由于建造工艺讲究,竟能使阳光照遍厅堂。在那钟表还很少见的年代,祖母辈烧中、晚饭,就常常以看太阳光照射到厅堂的位置来判断时间,估摸着烧饭的时间。

天井下的明堂,就更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长方形的明堂,全用上等的青色茶园石板砌筑,为疏散雨水,明堂沿天井三面屋檐滴水做的“冂”字形沟槽,上端都做有石板复盖,这样就使明堂浑然一体。其中间有着一块约两张乒乓球桌台面大小的露天场地,这可是养鱼栽花的好处所,更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

明堂中间还摆放着一只底座刻有八仙过海图案的石墩,石墩上置放着鱼缸。这只精致的大鱼缸是爷爷特地从上海购置来的。小时候我常去小溪里捉鱼,每当如愿以偿,总是小心翼翼地尽量不碰伤它,然后急乎乎地跑回家,将小鱼放入缸内饲养。村里的孩子也常常这样做。每到夏季,这鱼缸里的小鱼儿就特别多。

鱼缸两旁还设有用条石搭成的平台,平台上放置着花盆,栽种着万年青、南天竹之类的耐阴植物。村里有个习俗,喜欢在给亲朋好友送礼时,采一片万年青叶或者摘一枝南天竹枝条,放在送礼的篮子里,以讨个好利市,増添喜庆的色彩。

这个大天井还总是引来春燕栖息。春回大地,燕子从天井飞进屋内做窝,沿天井四周的横梁下,密集的燕巢少则六七窝,多则十几窝。雏燕出巢时可闹猛了,先是老燕子带着小燕子在屋内盘旋,而后慢慢从天井飞出屋外、在屋顶上飞翔。叽叽喳喳,满屋齐欢。有一回一只幼燕在飞行时碰到了障碍物,跌了下来,我正想过去捕捉却被祖母喊住。祖母说:“小燕子不小心撞昏了,别动它……”果真,过了瞬间,小燕醒了,翻了个身,拍拍翅膀又重新飞回燕群。

老宅是大爷爷经商致富后建造的。西乡地少人多,爷爷辈两弟兄,兄弟分家,祖上遗给的只有半堂连白天都要点灯的老屋和几分山田薄地。不甘心贫困的大爷爷,为了生计决计走它乡另谋出路。

爷爷在富裕的北乡临歧落脚,白手起家,从煎糖做豆腐、杀猪斩肉的小本经营起步。也正是爷爷做生意有了些许积蓄,才决意要建房改善祖住地的住房条件。那时用的还是银元,为建房本族的伯伯喜乐里就曾多次翻山过岭,往返一百八十里山路,一次次去北乡取钱。然而,生不逢时的大爷爷,新宅建成却没住上一天,由于抗战爆发,在一次运销商品至天津营口时,遭日寇抢劫,货物尽失,两手空空又急又累的大爷爷,因悲愤过度,在返乡的途中,客死于上海。

老屋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母告诉我,老宅建成乔迁新居,父亲也在这一天结婚。我是在搬居新宅的第三年来到人世。从牙牙学语到读小学,几乎朝朝岁岁都与老宅相处;即使长大了,外出读书、工作,寒暑假或逢年过节回家也从未中断与老屋的相处。一直到祖母仙逝后,家乡虽渐渐去的少,但老宅的容貌依然不时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就是做梦也总是在老宅里。

说起故乡就会有许多记忆飞越时空,忘不了伴我成长的老屋,更难以忘怀老屋那融融深情。这座老宅,是我心中一个真实的童话,是我储存回忆的纪念馆。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徐翠云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