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曾今的烧火地
发布时间:2023-12-19 08:59:04

 汪兆兵

  我的家乡少田缺地,多的是高高的大山。村庄大都座落在山脚下的小河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每年都要开垦荒地,而且保留了千百年来老祖宗用的烧火地的方法来开垦。

  每到过了年后的正月里,生产队就派出一批壮劳动力,对准备改造为烧火地的区域进行砍伐作业。大家将林中成材的松树或杉树砍下,削去外皮,堆在小河边。之后,生产队派人在砍伐过后的坡地上,将那些枝枝丫丫、杂木野草,用柴刀砍下斩断,摊晒在坡地上,至树枝、柴叶干燥发黄时,再根据天气的情况,实施烧火地的操作。

  一般以下雨的头天或下雨前烧火地为好,最理想的情况是火地刚烧好后接着下一场雨,将那些被烧焦成灰的、乌黑的草木灰打湿,这有利于提升土地的肥力。

  在点火烧地之前,生产队会严格做好防火措施,在火地周围刮好火路,以四至五尺宽为宜。烧地时点火也有窍门,一般在火地左右两边的上方点火,这在方言中被称之为“座火”,让火苗往中间和下方燃烧,待到上方(即山顶)的一部分烧好后,再派人到火地底部往上点火烧地,造成四面包围之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燃烧时火路会越来越宽,以免引起火落山之灾。

  烧火地的标准以泥土烧焦、柴草全部烧尽为妙。待到火地烧好,泥土冷却后即可播种玉米。

  由于肥力充足,头一年的火地玉米长势特别喜人,棵棵茎粗叶宽,绿得发亮。到了秋天,大家去那火地里收玉米,看着一个个长约尺许的、圆滚滚的苞芦,大家高兴得嘴巴都合不拢了,火地里的玉米林中,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此时的火地就成为了“生地”。这一年,生产队里不仅要种上玉米,还得借着坡地尚有的肥力,种下桐子种子,因为他们深知“作山不种桐,到老一场空。”这个道理。

  到了第三年,坡地用不着挖掘了,这时的地也叫“烂地”了。生产队就播种些如高粱、栗谷、油麻、赤豆之类的不需要很强肥力的农作物。头年种下的桐子树,这一年也有许多开始长果实了,老人们就把这些桐果称之为“刺花桐”。

  到了第四年,桐子树全部长果实了,这就叫作“正生桐”,它的产量将达到顶峰。此时坡地里的农作物已全部让位给桐子树,不再种植粮食类作物了。

  几年以后,火地的功用早已失去。生产队早在桐子树“正生桐”时种下去的杉木苗已开始疯长了,没几年就成了杉树林。

  从杉树林到烧火地,再又从烧火地到杉树林。这是一个人为干预下的自然生态循环。在那个年代既解决了生产队的粮食问题,又种植了经济作物,也很好的维护了自然环境。

  如今,这种传统的耕种方法已很少见。几乎所有的山上都种上了树,满山遍野一片绿色。烧火地这种古老传统的农耕方式成了老人们茶余饭后经常谈起的回忆。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