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说说淳安民间跳魁星
发布时间:2023-12-21 09:33:03


●刘来根

“跳魁星”是流行于淳安民间的一项传统艺术表演活动,它起源于明朝,盛行于民国。

在淳安众多民间剧团中,“三脚戏”“竹马班”尤为盛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淳安一带的“三脚戏”常班发展到十余个,演出范围遍及周边的遂安、开化、衢州、寿昌、分水、昌化和皖南的歙县、屯溪各地,在这众多的民间剧团中都流行“跳魁星”的表演活动。

魁星是中国神话中主宰文运兴衰的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自此经久不衰。我县也不例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县域内许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有魁星造像。

没见过魁星像的人也许会想,既然魁星是主管文运兴衰、功名科举的神,那一定是一位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吧。其实恰恰相反,到过千岛湖梦姑塘魁星楼的人都知道,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长有两只角。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亦称朱笔,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魁星左手持有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

大概到了明朝,有关魁星的各类传说被改编成民间传统舞蹈并搬上戏剧舞台,成为古今大戏班开台演出之前的一项表演艺术。

据相关文史记载,淳安一带的魁星舞大约在清末开始不再伴随“三脚戏”“竹马班”表演,而是率先出现在舞台戏剧正式表演之前。因魁星是主管文运的神,不仅会带来文运,而且还能送财进宝,所以剧团在正式演出之前,来一场“跳魁星”既能给整个演出增添气氛,又能为观众祈祷福运和财运,因而老百姓十分喜欢看“跳魁星”表演。

随着淳安“三脚戏”班魁星舞的盛行,活跃在淳安的徽班、兰溪班、绍兴班(越剧)也陆续把魁星舞搬上戏剧舞台,到了民国时期,“跳魁星”不只局限于舞台了,许多地方的民间艺人还专门组织魁星表演队伍,逢年过节为百姓表演,这一时期“跳魁星”在淳安十分鼎盛。

戏剧舞台上的“跳魁星”表演通常由三人组成,扮演者男女不限,因为表演者都戴面具;他们分别扮演魁星、白脸(天官)、财神。魁星身穿戏装中的兵衣,头戴兵帽,脸上戴金色面具,手持砚台、朱笔。白脸头戴九龙相雕,身穿白蟒龙袍,手持阴阳板,面戴白色天官面具。财神头戴王爷帽,身穿短红蟒袍,脸戴金色财神面具,手持金元宝。

其表演由魁星第一个出场,跳完进场;天官第二个出场,跳完进场;财神最后出场,跳完后整个表演结束。因魁星演的是为人间点状元,所以表演时案桌上事先须放一顶状元帽,供魁星表演之用。“跳魁星”表演意在为村子里送财、送福、送人才,因此表演时须点燃香烛。“跳魁星”只用打击乐,无须音乐伴奏,其打击乐有魁星锣、白脸锣、元宝锣三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淳安一带农村有民间睦剧、越剧、京剧、徽剧、黄梅剧等多种剧团三百余个,几乎遍及全县各地,而在这些剧团中都流行“跳魁星”表演,这一时期是“跳魁星”的鼎盛时期。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剧团减少,“跳魁星”表演也日趋回落,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老百姓难得看到此项表演。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剧团的复兴,“跳魁星”表演又开始盛行。

目前,在淳安农村还活跃着十几个民间剧团,这些剧团都会“跳魁星”这门表演艺术。据2007年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数据统计,全县各地能教授“跳魁星”的师傅还有十多人,会“跳魁星”的艺人也有上百人之多。2007年中国杭州千岛湖秀水节期间,千岛湖望江越剧团还对传统魁星舞进行创新,编排成大型广场民间舞蹈,参加民间艺术文化踩街,用魁星的形象来启发人们热爱传统艺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具有浓郁淳安地域特色的表演,轰动全场,反响热烈,得到了不少专家的赞誉,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

2010年淳安魁星舞正式列入杭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富文乡作为淳安魁星舞主要保护单位,他们从队伍培育、艺术提升、场馆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使淳安“跳魁星”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以有效传承与保护,传播与弘扬。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徐翠云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