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馃粒记
发布时间:2024-03-12 08:53:38

王丰

“馃粒”是威坪一带的一种吃食,临岐有一种冷饭馃汤,汾口有种“粒粒馃”应属同一类吧。地域不同,做法和食材也有些不同,威坪用苞芦粉,临岐用的是米粉。威坪做这食物是苞芦粉放食锅里打芡;临岐是米粉烧熟放石臼里捣;汾口叫“粒粒馃”,用米粉打芡,搓揉成大拇指粗的长条形,切成一粒一粒,再搓成圆形,如硕大的珍珠,然后煮面条一样煮一煮,十分的好吃。

地域有差异,饮食也有异,这里面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文化。

为什么有许多中国人喜欢吃“肯德基”,要论鸡吃得绝,还数咱们中国人,一只鸡,烹饪方法灵活多变,烧、烤、蒸、煮、溜、炒、扒、炸;味道亦是丰富多彩,童子鸡、叫化鸡、眉公鸡、白切鸡、太爷鸡……怎么也轮不到“肯德基”来中国扬雄。看到一篇文章说,“肯德基”作为美国文化的一种形象,它体现了效率、质量、平等、信誉等特点,个中含义就由读者诸君自己揣摩吧。

本来短文标题原想用“粿”这个字,“粿”——用米粉或面粉等加工成的食品,想一想还是用“馃”。“馃”,一种油炸面食,长条形或圆形。“馃粒”初始为长条形,后期变化成滚圆且一粒粒的,这字意与家乡的吃食“馃粒”颇为贴切,还是用“馃”字妙。

威坪馃粒用苞芦粉做,麦粉、米粉能做吗?应该能做吧,“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这和不同的布可以缝成同一款式的衣服差不多是一个理。

苞芦即玉蜀黍、玉米,子实,粒状,粒粒如马齿。苞芦原产于中美洲,约明代中叶传入我国。初未受到重视,仅在山坡地上或贫瘠田里少数种植。《本草纲目·谷·玉蜀黍》说:“玉蜀黍种出西天,种者亦罕。”至清代中叶,才开始以高产优点迅速推广种植。

苞芦这粮食特别地好,好在哪呢?这么说吧,在我老家威坪,一个冬天带一个春天,都是吃着苞芦做出来的食物,如苞芦粿、苞芦糊、苞芦汤还有苞芦馃粒等等。老家水田少旱地多,水田用来种麦、种水稻,旱地里就种苞芦,夏天播种,初冬收获,籽为人食,杆是牛粮。山岔间、秧田里那一坨坨堆成伞形的苞芦杪,是栏里的那几头牛的冬草,一直吃到来年春暖百草萌。

苞芦粉做出来的吃食“物熬饥”,这方言的意思是耐饿,长力气,生耐力。长力气生耐力可不是吹的,记得有一年县里一位有名气的体育老师写了篇论文,在市里得了一等奖,他论文的主题是,威坪出来的学生为什么在长跑比赛中成绩突出,超过其他地区的学生,结论是威坪人吃苞芦食多。

“苞芦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麦的五至十倍,在所有主食中,苞芦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苞芦中含有的核黄素等高营养物质,对人体是十分有益的。”这些都是书上的记载,可见苞芦是确实好。

苞芦馃粒是一种熬饥的食物,早上一白碗馃粒下肚,可抵半天饥饿。威坪一带田少地薄,有些地做到了山顶,还有一种苞芦山,开垦到了安徽深山里,上地做活,肚子里不饱,气力就弱了。馃粒的行成历史,可能与这方面有关。

馃粒的做法是,苞芦粉入食锅烧熟打芡,手握铁锹一遍一遍地打,翻一下压一下,芡粉成块粘稠,起锅放馃板上。趁热摞,再摞紧粉块,先分出做馃的粉块,留下炒馃粒的。馃一个一个地“吸”(烤),人一个一个吃,剩下中午吃的,上山下地拿的,再开始炒馃粒。

苞芦粉块搓成圆圆的长条,如一条长长的黄鳝,一根根游弋在馃板上,“答答、答答”薄刀落板,“黄鳝”成粒,粒粒如金。

热食锅,加二三勺菜油或豆油,有猪油更佳,青菜先下锅,炒成半熟,再下馃粒一块炒,金黄色的苞芦粉馃粒经油一裹,就放出金灿灿的光来。这时,锅铲搅动,青黄杂糅,菜熟了,放盐,入点辣椒酱亦相当不错,讲究点的,再撒入一撮切细的大蒜叶,那香味,一下膨涨了起来。

当年油少,馃粒、冷饭馃汤、粒粒馃中有青菜,那是珍珠里嵌翠绿,眼见着也流口水。

盛一大碗馃粒,一手托碗一手握筷,筷夹馃粒,一粒粒地放嘴里咬,真的是粒粒皆有味。馃粒入口,咬劲柔韧,盐有味、酱有道、蒜有香。

这是家乡的饮食文化,文化里体现了淳安人的一种精神:节简,实在,大方。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