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章建胜
母亲的床头摆放着一台当桌子用的缝纫机。这台老旧的蝴蝶牌缝纫机因买不到配件,早就不用了。
我几次要把缝纫机卖给收废品的人,母亲拦着说,它能占你多少地方?妹妹每次回家,叫母亲将不能用的旧东西都扔掉。母亲一听就来火:“我也老了,也没有用了,你们是不是也把我扔掉?”
母亲越老越念旧,只要她舒服就依她。
我们家的缝纫机算是在时代浪潮中浮出的冰山一角。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已分田到户,农民的干劲十足。农忙时,总是起五更睡半夜地在责任田里忙乎,一年两年的累计,家里有了余钱。那年秋季,父亲和母亲去供销社抬回这台缝纫机,花了二百多元,这在一九八二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有了缝纫机,母亲把缝纫机摆在堂前,又搬来大椅子,坐上去后,双脚踩着踏板,前踩后压,缝纫机就哗啦转动起来,缝纫针像影子一样上上下下。母亲好不得意,立马把要补的衣服拿出来。机器缝纫的针线匀称,比手工缝制又快又好。
自此,母亲的空闲时间多数在侍弄缝纫机,缝好自己的缝隔壁邻居的,补完旧的裁剪新的,母亲虽学会了裁剪,但做的样式并不算很好。母亲只给我们裁剪裤子,上衣还是送到裁缝铺去,我家那台缝纫机,就是台补衣机。
时代在变,农村人也爱美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大规模机器化生产的服装厂越来越多,花色款式一年一个样。物美价廉的服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一年买几季衣服已不是稀奇事,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被时代的潮流冲刷得无影无踪。乡村仅存的裁缝铺除了做些老年人的衣物,鲜有生意。母亲的缝纫机渐渐成了“鸡肋”,只好闲置起来。
这台蝴蝶牌缝纫机是改革开放后,我家置办的第一个最贵的家当,母亲踩着缝纫机小心缝补衣服的幸福日子,慢慢地流逝。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这台缝纫机是岁月的留存,记录着新时代的老百姓对幸福的不断追求。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徐翠云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