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抬杠的人
发布时间:2024-04-23 10:05:52

余书旗

此抬杠,非彼抬杠。

我这里说的抬杠不是指两人因赌气而耍嘴皮子,指的是一种非常壮观的劳动场面。抬杠有两人抬、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甚至还有三十二人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大部分农村的粮食加工业仍然停留在依靠水碓磨坊的阶段,水碓磨坊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稍微大一点的村庄,都会在水源充足的溪流边建一座水碓磨坊。

水碓磨坊的动力来自受水的冲击而转动的立式水轮,并依靠与其连接的中轴传输动力,经过碓头、碓臼、石磨等工具的操作完成对粮食的加工。因此,中轴是传动的主要部件。

中轴的制造对材质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松木,因为松木遇水不易腐烂,有“千年松”之称;而且原材料要直溜,无大的疤痕,长度需要八米以上,小头直径不小于0.5米。

鉴于以上苛刻的要求,一般的小山小林基本上找不出这种材料。我的家乡多松柏,有一年水轮需要修理,碓匠师傅在一处叫“象形”的山腰处相中了一棵老松。

那时的交通非常不便,通往林区的路仍然是原始的小径,要把这庞然大物搬到水碓磨坊工棚,非得用十六人抬的大杠不可。

村里经过精挑细选,选中了二十几个有一定经验的壮劳力。因为除了要十六个人抬杠以外,还要配备一些打杂的,比如有谁的草鞋带松了,他不能放开杠头去系草鞋带,而是要别人帮他系,还有临时有需要替换一下的,也好有个机动数。

抬杠的工具由三部分组成:杠、“牛”和绳索。杠是主角,一般由质地较好的老杉木加工制成,杉木质轻而韧劲好。“牛”是配件,是短杠,一般由青冈木或檀木等硬木制成。绳索不用多说,自然是捆扎用了。

用绳子捆扎的过程称为扎杠,扎杠是一项技术活,要求十六个人的受力基本均匀。杠扎好以后,众人整装待发,杠头发出指令:“动身啦!”众人应声:“一、二、三!”便齐刷刷地直腰起身,步调一致,注意力集中地缓缓而行。这时,只听“唷嗨唷嗨”有节奏的号子声和草鞋拖拉着泥地的“唰唰”声,整齐的脚步,整齐的手臂摆动姿势,那架势真的很壮观。

约莫走了五六十米的路程,杠头喊:“撑肩啦!”只听得柱棒落地时的“咚咚”声,各人把柱棒往肩膀边的杠底一靠,便立定休息。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抬杠”也一样,诸如“死头活尾、搭杠、借路”等专用术语便是“抬扛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机动人员要见机行事,看谁有需要,便帮助拉拉杠头,推推杠尾,遇到拐弯处,由于抬的树较长,队伍不能直行,这时候“活尾”便要“借路”,机动人员要帮杠前和杠尾的人临时开路,所以他们腰上柴刀、肩上锄头都不离身的。有的特殊路段,也有个把人无路可走,便用一只手抓住杠索,双脚凌空,被其他人抬着走,称为“搭杠”。这种路段一般是拐弯处有临空的路段,只好借别人的力量一刹那间而过。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水碓磨坊早已成为历史,后来再也没有看见过那样壮观的抬杠场面。前几天特意去看了一下“幸存者”——那是我小时候不顾满树的黑蚂蚁、经常两人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古松,它似乎比那时又长高了,长粗壮了。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徐翠云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