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外媒看淳安
让脱贫希望生根发芽 淳安帮扶黔东南走出新路子
发布时间:2019-10-18 08:30:00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0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健 通讯员 陈航 江晓帆 唐家凯)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两个相距千里的县城,因为长达6年的对口帮扶,联系变得日益紧密。

剑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自2013年起,淳安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决策部署,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新路子。这座“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县城,角角落落都留下了淳安党员干部的身影。

他们是怎么做的?又将给剑河带来怎样的变化?

小蘑菇撑起大希望

年产值实现10亿元

金秋时节,记者远赴贵州省剑河县,走访了东西部帮扶协作项目——贵州剑荣菌业产业园。还未进入园区,就看到一排排食用菌大棚整齐排列,屹立在平坦开阔的土地上。步入园区内,机声隆隆,各菌棒生产作业线有条不紊地运作,到处都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配送菌棒和新鲜菇的车辆在厂区内进进出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在接种出口处,54岁的王武兴正和工友们忙着将一筐筐重达三四十斤的菌棒盆从自动流水线上取下,搬移至另一旁的铁架子上,如此的搬移动作,王武兴每天至少要重复1900余次。

“相比之前的工作,现在离家近了,方便照顾家人,而且工资收入也不错。”面对需要付出更多体力的工作,原本在浙江温州一家电器厂上班,现在返乡就业的王武兴面带微笑地说道。

不过,王武兴也许没想到,他每天看似简单的重复动作,却是在为数以万计的贫困群众搬运脱贫的新希望。



走进养菌室,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菇类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栽培架上乳白色菌菇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菌棒上,十几名工人正在采摘,并由专人运到加工车间里进行粗加工、包装。

“现在我们公司是‘一园五基地’,主要以菌棒生产、食用菌栽培、食用菌销售为主,仅公司用工量就达到了420人。”

贵州剑荣菌业公司总经理胡光柯介绍,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公司负责食用菌菌棒生产、菌棒出菇管理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其中,3000万棒主要提供给贫困群众发展林下仿野生菌脱贫增收,并由公司实行保产量、保回收、保价格“三重保底”,消除合作社和农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把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风险降到“零”。



距产业园不远处的岑松镇林下产业种植示范基地,几十名工人正在对刚运来的菌包进行拆袋、上架、浇水。基地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个菌棒产量为2至3斤新鲜木耳,投入一万个菌包,一年种两季,总产量接近5至6万斤。目前,市场上新鲜木耳售价2.3元一斤,干木耳售价25元一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食用菌正是淳安剑河精准帮扶的产业“支点”。短短一年多时间,淳安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700余万元,用于剑河发展食用菌产业,并带动总投资3.8亿元的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该县今年食用菌种植规模将超过1.2亿棒,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直接带动4500名贫困人口就业,间接拉动1.8万名以上贫困户增收脱贫。

“‘小蘑菇’撑起‘大扶贫’,淳安成功助力剑河食用菌产业,成为撬动脱贫攻坚的新动能。”淳安县挂职干部、剑河县委常委、副县长姚伟明说,如今在剑河的深山和密林中,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加入到林下仿野生菌种植的行列,并以此告别“贫困”二字。

从室内大棚到田间地头,从单家独户到遍布乡镇。“我们将充分用好淳安县对口帮扶的资金和政策,推动剑河食用菌产业实现统筹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着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点,将食用菌产业变为剑河脱贫致富的‘顶梁柱’。”剑河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由村民到职工

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双赢”

因为食用菌产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剑河人实现了由村民到职工的转变。

每天早上,家住剑河县城江北岸安置点思源社区的38岁村民曾令又送完小孩上学,便和邻里们结伴来到社区就业站,开始一天的削菇工作。“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每月挣个两千左右,又能带小孩,感谢这个项目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待遇。”

曾令又口中的项目,正是杭州市东西部帮扶协作项目之一的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园项目在易地扶贫安置点设立的扶贫就业站,通过把食用菌产品运送至扶贫就业站进行加工,以“计件+保底”的方式,让易地搬迁群众实现家庭照顾和就地务工增收“双赢”。



记者在社区就业站看到,像曾令又一样赚钱顾家两不误的村民们不在少数,人群中还不乏有耄耋老人,大家熟练地将一根根鸡枞菇修剪齐整,并根据不同品质要求放入不同的框内。“目前就业站常驻工人有60余人,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在这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饭碗’。”思源社区就业站负责人全宏静表示,除思源外,幸福、馨怡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也建立了扶贫就业站。

送岗位也送培训。在贵州剑荣菌业产业园,通过淳安“订单式培训”模式学成归来的刘跃武,只见他熟练地操控着叉车,将一架架装满菌棒的铁架子搬进养菌室内。“我之前在广东那边打零工,去年回家过年,镇里帮我报名参加了淳安叉车工技能培训,才有现在的这么好的一份工作。”刘跃武乐滋滋地说道。在剑河县,像他一样通过“订单式培训”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也不计其数。



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最直接的举措。去年以来,围绕“家门口就业”,淳安通过对口帮扶项目、公益性岗位开发、浙商企业招工、扶贫车间建设、致富带头人培训创业等“五位一体”平台的搭建,就近吸纳上千名贫困群众就“在家门口就业”,推动贫困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月收入3000元以上。

此外,两地针对原来劳务协作平台单一、渠道偏窄、实质性突破较难的问题,淳安主动引入市场力量,通过搭建政府、企业、劳务人员三位一体的协作平台,到乡镇、村举办小型劳务招聘会12场,提供杭州就业岗位1600余个,有组织输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杭州就业63人。

如今,在东西部帮扶协作的强大引擎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剑河人不仅走出大山外出打工,也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更是从没有一技之长到身怀各种绝技,信心满满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大步走向通往美好未来的希望之门。

带头人谋振兴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在贵州省剑河县岑松镇展亮小香鸡养殖基地,首批采用林下规范养殖的第一批小香鸡近7500羽已销售一空,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的同时,采用镇级合作社+村级联建合作社”股份制,净利润分红到户的模式也让村民们尝到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一度“无人问津”的山林荒郊如今成了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金山银山……

今年36岁的邬能勇,无疑成了村民们心中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自从小香鸡养殖基地建立后,淳安县农业局专家服务团到基地开展特色产业种养殖技术培训,手把手地教他如何配比饲料,他认真学习生产饲料过程,将专家讲的每一句话认认真真地记录在小本子上。饲料生产出来后他每天跟踪饲养,采集数据。



万事开头难,如何向市场推广销售小香鸡又成了摆在邬能勇眼前的问题,养殖户们都在观望。邬能勇并未气馁,既是“养殖能手”又作为“销售员”的他又很快探索出了“公司+农户”市场化运作模式,并很快与东西部协作的淳安县联系建立小香鸡直销点。功夫不负有心人,邬能勇的凭着一股韧劲,展亮小香鸡生意逐渐火爆,订单充足,也吸引越来越多农户慕名而来学习养殖技术。

“大家都来学,回去自己养,合作社来收购。”邬能勇笑着说道,现在养殖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点,已有22户农户来基地实地学习培训,按照目前情况,每户基本能养殖200羽鸡,老百姓的勤劳致富主动性被激发,合作社就全力建好销售渠道、运营链,完善饲料供应、技术培训、产品包装、储藏屠宰等服务,我们坚信只要踏实肯干,大家靠自己双手,困难一定会解决,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淳安黄精“远嫁”贵州剑河,来自千里外的600斤黄精种块“跋山涉水”,在剑河县革东镇麻栗村的6亩林地中“安了家”。

“现在林下的黄精长势良好,我几乎每天都上来,拍一段视频发给远在浙江淳安的林业专家们,他们带来了淳安道地药材黄精,帮助我们村科学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剑河县麻栗村的致富带头人姜帅告诉记者,2018年10月初,淳安县林业局成立了援助剑河挂职帮扶林业专家工作队,林业帮扶工作队通过近一个月的走访、调查、论证,发现该村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

剑河县山坡路陡、林多地少,科学利用好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在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这6亩黄精基地我们会精心培管好,再过2年,每亩可采收干的黄精1000斤,产值预计可达18万元,收益十分可观。”姜帅介绍说。

截至目前,淳安已结对剑河县深度贫困村94个,学校44个,医院15个,在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方面,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来源:浙江在线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满萍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