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外媒看淳安
仰阿莎故乡的美丽新传说 淳安对口帮扶贵州剑河脱贫摘帽
发布时间:2019-10-18 16:12:06

  • 姚伟明(左一)在现场办公,帮助指导村民发展养牛产业。

    林下经济给久丢村村民脱贫带来新希望。记者 程海波 摄

    记者 程海波 通讯员 汪红专 江晓帆

    一个是“八山半水分半田”,一个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且立地相仿、林分相似,都有一座建设水电站新建的县城,两地间远隔千里,却因国家的一项重要扶贫开发政策而牵手,这便是淳安和剑河。

    剑河县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被称为“仰阿莎故乡”。仰阿莎,苗语的意思“水边的小姑娘”,是千百年来流传于剑河县清水江河畔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但如今剑河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和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至今年年底,剑河向脱贫摘帽发起最后的总攻,来自淳安的各类“支援队”也纷纷进入“剑河战区”,带去资金、思路、人才、产业合作等强力援助,携手齐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久丢村民灿烂的笑容

    车出了剑河县城,沿着清水江畔的S311省道行驶没多久,就开始在崇山峻岭间盘行。自淳安威坪镇与剑河久仰镇一年前结对,千里之外的威坪镇人大主席余龙飞已经是第3次颠簸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了。

    “这次和第一次都是同威坪商会来帮扶,中间那次是利用职工贵州疗休养空隙,带镇里的年轻干部一起来交流,感受剑河乡镇干部脱贫攻坚的‘作战’精神。”交谈中,余龙飞很习惯地用上了“作战”一词。为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剑河县按乡镇建制成立了“战区”,设有指挥部、作战室、村攻坚队等,在全县拉开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距离久仰镇政府4公里外的久丢村,是威坪镇结对帮扶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5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这个村的100多间房屋,导致80%以上的村民受灾,威坪商会首笔帮扶款就用在为久丢村建一座消防池和把消防水管铺设到全村每户上。

    “久丢村这一年多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村民在林下种植黑木耳的积极性很高,你们援建的消防池发挥了很大作用。”久仰镇镇长杨芳福笑着对余龙飞介绍说,在县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下,久丢村新发展的70亩林下黑木耳,不巧赶上了连续三个月的干旱,消防池正好就成了林下喷灌的蓄水池。

    在浙江打工刚回到村里不到一个月的杨光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每天定时打开喷灌开关,为林下黑木耳基地里的菌棒补水。

    “前两天第一批木耳长出来,就采了一小捧,拿回去做菜,味道真好啊。”杨光忠用做出一个双手捧的动作开心地说道,长出来的黑木耳县里的公司会包销,赚来的钱也会按比例给村民分红。此外,每天都有30多个村民在基地上干活,可以拿到一笔不小的收入。“有了这片黑木耳,久丢村脱贫摘帽就真实看到希望了。”

    “通过各种对口帮扶,不仅仅让我们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发展有了起色,还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这对贫困山区才是至关重要的。”久仰镇党委书记王家荣指着面前的黑木耳基地说,刚开始还需要干部上门去发动,以后就再不需要了。

    话音还没落下,林间小道传来阵阵笑声,十几位苗族妇女说笑着从黑木耳基地收工回来,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越是困难,越要前行

    “那些放养的黄牛还有什么问题?怎么过冬有解决方案了吗?”问话的是淳安县挂职干部、剑河县委常委、副县长姚伟明,高山之巅的柳川镇小寨村柳落塘风雨长廊成了他和帮扶干部临时的办公地。

    作为在扶贫一线攻坚的淳安对口帮扶剑河的前方工作组负责人,姚伟明自去年4月挂职到剑河后,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山高谷深的公路上奔波,就是在贫困村走访调研,帮助指导村里发展产业,像这条海拔近千米、谷深路陡的“高山黄牛养殖带”,姚伟明带着帮扶的人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趟。

    90后的刘灵敏是淳安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骨干,到剑河帮扶挂职已经1年多了。从刚去时的白白净净到现在的又黑又瘦,从吃不惯到现在吃着咋啦菜、酸汤也津津有味,剑河朋友都说他现在成了地道的贵州人。

    “我在这里每天都很忙碌,经常要下乡调研和搞技术培训,远的乡镇开车要3个多小时,而且山路十八弯,每次我都有晕车的感觉。”刘灵敏说,剑河朋友非常热情好客,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大家服务,虽然很辛苦但很充实。

    “要脱贫,最关键的是要农民增收,将产业革命进行到底。”姚伟明说,脱贫既要“输血”,更要会“造血”,要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们除了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支持之外,每个参与对口帮扶的人其实也在播种脱贫信念的‘火种’。”

    距离小寨村不远的巫泥村,村支书刘吉选如今每天都要到两三公里远的一片刚收割完水稻的田里去,那里放养着69头黄牛,这是利用淳安帮扶资金建设的黄牛养殖基地,也是巫泥村脱贫的新希望。

    “村民们对养牛这个产业现在很关注,也很支持。”刘吉选遥望着坐落于对面山坡的巫泥村,满怀期待地说,“再过2个月左右,大约有20-25头黄牛就可以出售了,到时候村里35户贫困户就能拿到第一笔养牛的收入。”

    如今,利用淳安帮扶资金建设食用菌、小香鸡、高山黄牛、竹鼠等绿色农产品基地均已投产,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各种销售平台进入到淳安乃至杭州的市场。

    “这是一场与贫困决胜的攻坚战,越是困难,我们越要前行。”姚伟明意志坚定地说。

  • 来源:杭州日报

  •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满萍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