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乡村学校的“那朵云”
发布时间:2021-05-06 08:55:00





□见习记者  陆吟

教育界一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老师就是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春风化雨,教书育人。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最后一课》单元里,范伟饰演了一个患上老年痴呆的教师,虽然已经糊涂得忘记亲人、说话颠三倒四,却仍然忘不掉支教农村的岁月,放不下曾经的学生。观众在笑泪齐飞的同时,也仿佛随着影片倒转时光,见证了跨越二十多年的最后一课。

在淳安,这样的乡村教师有很多。童禾木就是一朵飘在乡村学校的“云”。1962年,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童禾木先被分配到唐村中学教书,后又在旧溪口公社、临岐中学等地任教。三尺讲堂上,一站就是三十二年,点亮了无数山区学生的前行之路,也给他留下了毕生难忘的珍贵记忆。

■ 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和“大反派”

一张泛皱的照片,一本全新的相册,共同装载了溪口高中72届师生的旧日时光。“那个时候的高中是两年制,而且只有一个班级,他们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所以记得很牢。”用满是皱纹的双手抚过照片,童禾木感慨道:“班里48个人的名字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呢,现在已经是中将的方向当年就在这个班里。一晃就五十年过去了。”

1971年,37岁的童禾木刚到溪口公社任高中老师,既是班主任,也教语文和毛笔字,还负责早晚自修,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管理班级和看顾学生上。

对于如何教导学生,童禾木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则,对学生的要求自己也都要做到。童禾木的学生至今记得他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为这样的苦,童老师当年是和他们一起吃过的。

山区零下4度的冬天,缺了天花板的教室里既没有空调也没有取暖器,童禾木就和学生们一起朗读课文,用朗朗书声振奋精神,也驱散严寒。课上严格要求的童老师,下了课还带着孩子们一起跑步、跳绳、做操,在寒风里边运动边暖暖身子。

艰苦的环境磨练人的意志,也让师生的心更贴近了。在学生们心里,“共苦”过的童老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然而,这位“好老师”却也是学生回忆中最深刻的“大反派”。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有一次班里要排演文娱节目在大队礼堂表演,孩子们商量了很久,终于选定了《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参谋长、常宝等角色都有人抢着演,而反面角色栾平的扮演者却迟迟定不下来。学校里催了好几次,大队里也让人来问排练的情况。而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没有一个敢演“坏分子”。

为了帮学生们完成演出,童禾木主动演了“大反派”。“当时就想着,孩子们脸皮薄,怕到时候演了坏人会被人指指点点,我就不怕了。”童禾木想起往事,笑着说:“当老师的就要帮学生面对问题、教学生解决问题。这次他们看着我演了坏人,也能放下心里的负担,以后胆子也就慢慢大起来,不会再怕了。”

没有什么演出经验的他还十分“敬业”,除了和学生们一起对词、排练,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琢磨角色、研究表情。到了正式表演那天,披着件破棉衣的“栾平”一上场,就引得观众们哄堂大笑。演出十分成功,后来还加演了好几次,而“大反派”的形象也成了学生们短短两年的高中生活中最明亮的色彩。

毕业后,师生联系虽然不多,情谊却从未减淡。今年4月5日,方向中将回乡时还专门看望了耄耋之年的恩师,赠书《重塑军科尽绵薄》,并在扉页写下了“敬请恩师禾木先生指教”。

■ 学校里的“剃头老师”和“铁脚团长”

童禾木为人心醇气和,但也有一颗玲珑心。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他,不仅对学生的教育殚精竭虑,对全校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非常关心,学生和老师们都十分信赖他。

当时学校地处较偏,距离最近的理发店也有好几公里的路,一些男老师和学生的家庭比较困难,也负担不起理发的费用,童禾木就免费帮师生理发,因为手艺好,女老师也来请求帮忙剪长头发。想到当年的趣事,童禾木就来了兴致:“当时也没有给女同志剪头发的经验,男老师嘛,短头发剪一剪很快,也不怕不好看,女老师的长头发可不敢随便剪。”最后只能拿了把剪刀,小心翼翼地给人一点点剪短,生怕剪歪了不好看,意外的是剪得还不错,女老师们都夸老童手艺好。几年下来,学校里二十多个老师和学生都让童禾木帮忙理过发,老童也成了学校里唯一一个“剃头老师”。

除了理发,让童禾木印象深刻的还有两次“赶夜”的事儿。一次老师们闲聊,都说来到学校后就没吃过油条了,因为学校食堂条件有限,负责做饭的老师也不会做油条,而公社里也没有卖油条的摊子,大家都有点儿馋。虽然没有任何职务,也不分管食堂,但是童禾木的热心却是出了名的。为了给老师们改善伙食,童禾木当晚就一个人出发去了隔壁公社,自掏腰包给所有老师买了油条。

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他,硬生生靠着双脚走了来回20公里的路。第二天早上在食堂看到油条的老师又惊又喜,一问才知道是童老师连夜跑去买的。大家想把买油条的钱补给他,他却怎么也不肯收。最后,老师们只能无奈地说:“你自己也不容易,这钱要是不收我们就都不吃了。”童禾木这才收下了钱。

而这“不甘不愿”收下的油条钱,童禾木一直记在心上,等到学校里种的油菜收获了之后,童禾木夜里就扛着麻袋一个人到榨油的作坊里榨油。半夜里摸黑过去,大清早再赶回来,一晚上就榨了20多斤油。妻子知道后问他:“你瞧瞧,袜子都破了,鞋子也磨了,你那么心急干嘛?”“食堂里还等着用油呢,大家伙儿都在食堂吃饭,可不得赶着点?”老童笑了笑说:“这都是小事,老师和孩子们吃得好了才能更有力气教书和读书嘛。”

听说了这两次事情,老校长方瑞昌感慨,老童对老师和学生的生活真的是尽心尽力了,又调侃他这么能走,简直是个“铁脚团长”,外号就在老师中间传了开来。

前年的11月,溪口高中72届的学生们自发组织了同学会,还邀请了老师和校长参加。老校长方瑞昌一直记着“铁脚团长”的外号,还笑着跟学生们讲述了“那些年同学们不知道的老师背后的故事”。

■ 退休后“别样红”的生活

走进童禾木的书房,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旧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这些年党中央的会议精神和新理念,而今年还没过半,已经有厚厚的好几页笔记,这可都是他的宝贝呢!

从学校退休后,因为文化程度高,童禾木在李家坞社区的桃树湾党支部担任了宣传委员,不但负责支部每年的计划总结,也包办了每月的党员学习资料。平时就爱看书读报的他,还喜欢把每年的会议精神编成“三字经”和“顺口溜”,本来是自得其乐,没想到还有了另一番作用。

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80岁的童禾木认真学习后,自编了以会议精神为主题的“三字经”。“翻一番,生两孩,三人升,四全面,五理念,六原则,七千万,八目标,九提高,十人除……”一句句朗朗上口,还有备注和浅评,所有内容一目了然,受到了社区党员的热烈欢迎,这份“三字经”被批量打印,作为学习资料发到了社区400多名党员的手上。

“当时报社的记者还来采访过我,‘三字经’在报纸上都登出来了。”说起这件事,童禾木的眼里都透着光,像个孩子似的兴冲冲地把当年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新闻展示给人看。薄薄的一小片纸被小心地保存了好几年,上面的字迹都有些磨损了,但老童每次拿出来看,心里都有点小小的骄傲。

虽然大学时期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因为当年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考核复杂,直到1985年童禾木才通过审核,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多年来,老童一直以党员身份为荣,对自我严格要求,离开学校后,在社区十几年的支部宣传委员生涯中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会议和活动,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也从未间断过学习。

“现在年纪大了也吃不消再写东西了,只能多听多学一点。”现年86岁的童禾木,仍然身体硬朗、精神十足,今年还参加了社区里组织的党史学习、防诈宣传等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并积极建议社区开展唱红歌、话剧表演等形式更丰富的活动,让新老党员都能有饱满的热情迎接建党100周年。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