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理一理:总书记突出强调的历史自信,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2022-01-05 10:06:00

近段时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了一个高频词——历史自信。

这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民族、政党自信问题又一重要概念的阐释论述。

2021年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全社会开展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强调全党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是为了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他还进一步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2年元旦,《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讲话将“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作为正文起始段专门作了论述。

总书记突出强调的历史自信,

到底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自信?广义地讲,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简而言之即“自己相信自己”。

人的成长发展不能缺少自信。自信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正是拥有了自信,人们在心中才会升腾起无尽的希望。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世界上自有政党以来,存续上百年的政党并不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成长为今天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且已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执政70多年,堪称世界政党发展史上的奇迹。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因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才义无反顾参与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中来。革命红船从南湖起航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惧艰难险阻、不惜流血牺牲。尽管他们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不一定能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只要戮力同心、接续奋斗,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站在今天回望历史、环顾世界,能够历经百年始终保持初心、使命的政党有几个?能够以“百年”作为时间轴线来谋划国家发展的政党又有几个?能够制定、实施十四个“五年计划”的政党又能有几个?100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1934年,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沉痛地说过,“先前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明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今天,“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强调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自信,就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非凡奋斗历程所内蕴的初心和使命、所创造的成就和经验、所凝结的智慧和力量、所锻造的意志和能力,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如磐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胜信心。

总书记突出强调的历史自信,

源自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议》既回顾了党百年恢宏壮丽的奋斗历程,又阐述了党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份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绩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理想和信仰书写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用拼搏和奉献赢得的。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

历史自信还需要回到历史中去找寻答案。

历史自信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福建考察时曾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犹如大江大河奔腾不息,绵延至今,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因为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带领人民“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才走出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自信源于建党百年的历史伟业。

放眼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历史上我国多少次改朝换代,但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辛亥革命后,具有政党性质的政团多达300余个,各种政治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但中国依然山河破碎、积弱积贫,列强依然横行霸道,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国家才彻底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我们的民族才彻底从沉沦中奋起、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的人民才彻底摆脱备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历史自信源于中国发展的世界性的成就和贡献。

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银行专家直呼:这是“21世纪最伟大的世界故事之一”“将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我们正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为人类和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历史自信源于接续奋斗的永恒精神力量。

党的一百年既是一部成就史和功勋史,也是一部磨难史和拼搏史。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不仅源于曾经创造过多少辉煌,更是因为什么样的困难都经历过、什么样的挑战都遭遇过。在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坎坷面前,中国共产党从未气馁而踟蹰不前;在巨大的成功和成就面前,中国共产党从未“躺平”而放弃奋斗。正是因为我们的目标远大,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党带领人民从不在任何一个前行的节点上停留,而是整装再出发、迈步从头越,以驰而不息的奋斗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总书记突出强调的历史自信,

到底该如何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不了解历史事实,当然谈不上自信。不能认识和把握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也不可能有自信。

对一个政党来说,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历史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

坚定历史自觉,汲取历史智慧。

继承好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不断从学史研史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学会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么样才能继续成功,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唯物史观,秉持正确党史观。

持之以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宣传,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人民至上,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而不断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

保持历史清醒,把握历史主动。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特别是新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必须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对党的历史上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不能健忘失忆,对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深刻教训不能健忘失忆,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把握历史规律,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100年前,革命先驱李大钊就曾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0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新时代中国领航人以前所未有的勇毅和豪情向未来宣告:我们坚信,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原标题《总书记突出强调的历史自信,如何理解?》。编辑丁珊)

  来源:六和钟微信公众号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