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热点专题 > 理论园地 > 实践探索
土地重新合作与联合 乡村振兴才能实现 读《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有感
发布时间:2020-09-29 10:18:06

姜家镇党委书记 王何勇

  观点

  ◇针对当前的“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土地的重新合作与联合,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各级党委政府对当前“三农”问题要有危机感,坚持发展壮大以新型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乡村新社区,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选择。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童禅福,不久他给我寄来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一书。我细读了,书的序言中写道: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五十年,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的观察思考,特别是对当前农村两种不同土地经营模式的村落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调查剖析后,发现两种不同的土地经营模式,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走以新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乡村新社区,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这段中国“三农”的经验总结和现状表述,使我这个在“三农”一线工作的乡镇干部感受颇多。我深深感到针对当前的“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土地的重新合作与联合,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01

  40年前,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举,打破了当时生产关系不足以充分释放生产力的被动局面。时至今日,随着科技助农、信息助农,以及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农村劳动力一方面大量流失,一方面逐年老化弱化,农业种植作物随市场应变的更替性加快,以及各个地方政府产业主导的强势推进,急需要新型的、细分的、因地制宜的生产关系的重组和整合,从而引导区域农业、农村健康稳步发展,起到既保障国家战略层面的粮食安全,又保障农民土地收益的最大化、持续性。这就要求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关系明确后,农业经济合作社对全村的土地实行新的合作与联合,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中提出的破解“三农”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02

  40年的农村变革,以浙西山区农村地区为例,农业、农村暴露出一些区域性的问题特征。如,有些地区受环保要素的制约,家门口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基本没有,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除了一些培管精力需求较少的经济作物,类似山核桃、油茶等,其他农作物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少,抛荒的区域越来越多。如有些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农业产业发展,为了创建特色产业品牌小镇,在市场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用政策“大呼隆”引导农民种植小众经济作物,导致受市场、天灾影响,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损失,挫伤了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几年前有地方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榨菜,后来因为受北方市场的冲击,收购价不足成本价,大面积烂在了田里;近些年出现的农业大户困境问题,土地的政策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大户都以农业设施用地的名义审批建房,用于农旅融合的发展,开展一些类似农业观光、采摘游、农家乐等形式的项目,结果国土部门对大棚房整治,一刀切下来,取缔了这些规模种植大户的“三产”服务功能,使之流失了大量的游客和销售渠道,给农业大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再者就是农业品牌泛滥的问题,各个地区无论茶桑果竹都想打自己的品牌,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从市场规律的角度来看,品牌太多等于没有品牌,尤其是像浙西农业地区,土地面积少,规模种植不够,品牌支撑不了。有一个乡镇当时向上级政府反映自己的水果品质很好,但是没有渠道造成滞销,上级政府马上开辟了大型果蔬市场的专位,但是两天就断货了,品牌影响力根本无从谈起,等等。类似问题都是由于单家独户经营、小规模生产引发的区域“三农”面临的现实困境。

  03

  从理论上分析上述这些现状,小岗村的案例是因为当时以粗放式的农业生产为主,所以需要调整生产关系把原始的生产力释放出来,现在的生产力已经远远超越当年的情况,单兵作战的生产力已经不适应现实的农业发展需求;规模经营加机械化的模式虽然是未来的导向,但很多地方地理、地形条件支撑不了农民单体的设备投入,无论是生产机械设备还是大棚喷滴灌等设施,单个的农业主体是吃不消投资的,回报率也是建立在规模连片的基础之上的;在传统农作物效益低下(如水稻、大麦、玉米)与国家粮食战略需要的矛盾之间,市场的选择往往引导农民用效益投票,农民往往是什么效益好、来钱快就种什么,土地上的歉收通过务工等其他形式创收来弥补。这样的土地经营模式一定会导致传统农业种植规模的缩小和萎缩。

  面对当前农村的状况,《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重点关注的浙江航民等8村1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作者通过走访普通农户和基层党组织,实地调查记录了这些乡村在近70年时间内农村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政策的调整)的变化。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原始凭证鲜活展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选择了适应当地的发展道路,对全村的土地仍坚持集体所有、集中经营,农、工、游分工实施,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的实情。最终的结论是这8村1乡彻底告别了“面对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实现了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新路。

  04

  《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一书总结披露的8村1乡经验告诉我们:一要规模化。要重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主体作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把碎片化、门类化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实行土地新的合作与联合。规模化、连片化种植经营必定是符合当前实际的,一来可以实现从释放劳动力到解放劳动力的提升;二来可以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二要市场化。引进农业主体参与农业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要从原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型到承包联产主体制上来,保证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农民把土地流转给集体、流转给大户,参与规模经营。市场主体无论是在资金、技术、渠道、标准、品牌等方面都有先天的优势。三要融合化。不能就农业搞农业,现在什么都讲跨界,农业也要与二产、三产相融合,这既是延伸产业链的需要,更是提升附加值的有效路径,这也是留住农村劳动力的必然选择。地方政府要为农业的跨界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尤其是在土地指标、空间规划、建设审批方面,要实事求是地给予绩效的考量,而不是搞一刀切的政策体系。四要信息化。要加大数字赋能建设的步伐,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力提升的作用显而易见,要加大数字基建的投入力度,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社会资本,再不能将农业基建简单地停留在修路、修渠、修坡的低级层面,要更多地投向数字化设施,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整体的产业水平。这四项工程的实施,村“两委”和村经济合作社要按习近平总书记吉林考察时指出的“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那样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

  各级党委政府对当前“三农”问题要有危机感,坚持发展壮大以新型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乡村新社区,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选择。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姜智荣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