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俊勇 通讯员 徐金华
刚刚出梅,我县的气温快速攀升,酷暑下人们也开始变得懒洋洋。不过在汾口镇、浪川乡等乡镇的竹林里,却活跃着许多身影:眼下正是竹荪收获的季节,他们上午在竹林中采摘,下午要将这种珍贵食用菌烘干,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我在小公山尖下有300亩竹林,往年竹林产出近乎为零,从去年开始就试种了竹荪,现在正是竹荪旺产期,每天产量近百斤,这类品质的竹荪市场价在50元左右,带来了一笔可观收入!”浪川乡占家村50多岁的村民杨家利这样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县森林覆盖率75.27%,是全省森林和公益林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多的县。近年来,我县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模式,利用山核桃林、杉木、阔叶林、竹林下套种黄精、覆盆子、三叶靑、七叶一枝花、竹荪等,帮助农家人在青山中建成了一间间“林中黄金屋”,使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靠山”。
据统计,我县去年林下种植规模已达24.95万亩,实现产值14.59亿元。今年来,我县林下种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林下种植规模预计将再增6000亩。
那么,我县林下经济发展为何能如此快速呢?具体的答案是丰富的。
给力政策合民意
“有这么多补助,自己只要稍微投资一点就够了,就算到时候药材价格没有达到预期,也亏不了多少钱。”说起林下种植,我县不少林农的话特别实在。
为了加速发展林下经济,我县在去年出台了《淳安县林下种植业发展项目管理指南》《关于扶持林下种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规范了对林下经济项目和资金管理要求,明确了林下种植技术标准及补助标准。
根据规定,种植中药材方面,林下新种植三叶青、黄精、白芨、覆盆子、白术、芍药、七叶一枝花、前胡、木瓜等中药材的,经验收合格后,每亩一次性补助600元。发展食用菌方面,林下新发展竹荪等名贵食用菌的,经验收合格后,每亩一次性补助2000元;林下新发展其他一般食用菌的,经验收合格后,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乡镇也出台了各自的补助政策。如梓桐镇、临岐镇、瑶山乡,每亩县里补助600元基础上再补200元,屏门乡每亩县里补助600元的基础上再补300元。
这些补助政策,实实在在为林农“撑了腰”“上了保险”,让他们感受到了政府对林下经济的重视和支持。
科技支撑破难题
为了更好推进林下经济发展,解决林农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县林业局还积极开展林下经济科技示范活动。
今年来,我县成立了6个林业科技服务团队,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科技服务和技术的培训力度,同时还建立林业科技人员与林下经济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基地)挂钩联系制度,责任到人、到村、到户(基地)。根据规定,挂钩联系人要深入示范村、示范户(基地)开展林下经济科技培训,同时要积极探索解决示范村、示范户(基地)的热点难点问题。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6个林业科技服务团队共开展各类林下经济培训46期,发放有关宣传资料2600余份,培训林农3800余人,解决林下经济疑难杂症22起。
此外,通过县政府和省农科院科技合作,我县建立了许源林场林下经济示范园,引领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至今共建成30亩林下经济示范园,相继仿野生栽培了包括黄精、金线莲和铁皮石斛在内的中药材10万余株。其中金线莲当年实现亩产值3万余元。
根据计划,到2020年,我县将建立5个林下经济示范区,培育林下经济发展科技示范村10个,示范村林下经济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建立林下经济发展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100个,示范户林下经济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建立市场铸品牌
政策有了,种植难题破解了,销售成为了林农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县在临岐镇投资4000万元建立了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引来了八方客商,为林农畅通了销路。据统计,2017年该市场交易额实现3.2亿元,临岐镇林农人均增收6000余元。
今年3月,中国浙西(千岛湖)首届中药材交易博览会在临岐镇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家参展企业、两千余名客商相聚临岐,交流合作,共谋发展,为淳安林下经济的发展带了新机遇。
此外,我县为了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优势,打造淳安道地中药品牌,包装出了“淳六味”,即覆盆子、山茱萸、黄精、前胡、重楼、三叶青,符合老百姓发展意愿,适应中药材市场发展需求,前景广阔。
记者了解到,2018年我县继续大力推广林下经济模式,在2017年新发展7890亩基础上,今年又新发展林下经济10996亩,其中黄精和覆盆子最多。此外,我县还从北部山核桃产区向南部竹林产区扩展,新发展竹林套种黄精265亩。如今,我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突破口。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于一
三农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