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井与水的安阳(节选)
发布时间:2023-10-13 09:02:49

  余昌顺

  2016年11月12日,记者节活动安排在安阳的乌龙村,其中有一项有趣的活动是寻宝,沿着去三井尖的线路,寻找一路宝藏。这一个个宝藏,在被找到的过程中放射着无限快乐。这快乐感染着我们由众人组成的队伍,使寒冷的天气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样子。这种气氛多多少少会损减对景观的捕捉与欣赏,我们把赏景忽略了。但一点我还记忆犹新,那便是在山谷滞凝的雾气,久久不散。如同是我们制造出来的热气,十分配合我们的快乐之旅。寻宝的路程其实很短,还没有到三井尖路的十分之一,当然一井也没爬到。

  要真正登三井尖,得做好历经艰辛的充分准备,看看前人留下的这首诗,就可以知道登三井尖的情景与豪迈:一井一井再一井,井井如镜又如屏;天公匠心谁人识,勾引吾辈复登临。

  井的引路:处处通处处

  三井尖被驴友看中,大概已有十几年的历史。

  三井尖海拔一千二百八十一米,并不是淳安的最高山,淳安海拔一千三百米以上的山也不鲜见,但它却受到登山爱好者的青睐,肯定有着另外的原因。

  一井,二井,三井,这座山叫三井尖。多么富有情调又有画面感,“三井”这样的名字完全可以成为某商品的商标,叫起来很顺溜,听起来很抒情。瀑布冲下来形成的水潭,风光无限,水有动感,又清澈圣洁,响声如天籁。形状不一的水潭,一眼望去或深不见底,或石头在水下波动如玉如翡。冲进瀑布底下享受大自然的淋浴,洗涮掉经年尘垢,得到大自然的醍醐灌顶,脑门顿开。

  把一个瀑布冲下的潭叫成“井”,是这里民间的叫法,这是个天才的创造,叫成“井”是多么形象又多么不同。“井”水不会干涸,但又看不到波涛汹涌。它是盛水的吗?又不是一个器皿。村民告诉我们,二井,就是求雨井。相传,五都畈上,干旱年景,只要到二井求雨,没有不灵的。这井是不是储存的水呢?因为有三井尖上的这些井,下游的农田才有了保障。乌龙村党支部书记储士荣,这样告诉我们,这虽然是传说,但它最大的意义是保存了人们的希望,不怕天旱,还有井哩。他这个话说得很在理,希望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能否实现,而是对不能实现的否定,这恰恰极大提高了实现的可能。这三井尖是五都源的两个源头之一,另一个是红山岙。源头有水,才能滋润一方。

  涧的引申:旮旯也通衢

  桐坑境是嵔岭管辖的一个自然村,有两泓山涧水从山上流下,我没去找真正的出发点,但村民说是从一个快接近山岗的泉眼出发。它们从高到低几乎是跳跃着一冲而下,涧水不能翻岗,只有往低处一路快跑流进六都源溪。但我们可以翻岗,翻过后就是大墅方向的高庄、稠木坞一带,其中稠木坞属于安阳桐川村管辖。翻过山岗后,涧水一样清澈,只是方向相反了,绕了好大一个弯后从前在凤林港相汇,现在只有在千岛湖相聚了。有可能几丝地下水是一块的“兄弟”,但出发的方向不同,成了山的两个方向,最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山村总是给我们一个错觉,好像到了尽头,到了死胡同的底部,坐以待毙了。其实这样的小山村,往往是既能隐蔽又好逃脱,是兵荒马乱年代的宠儿,也是当时催生出来的袖珍村庄。

  这是一个只有四十几户的小山村,长得很消隐,从山脚沿盘山公路攀爬近两百米的高度,进入一个山坞后再走一公里左右,便是桐坑境了。这个村基本被切成两块,一块在山岙,一块在相连的山岗,此外还有稀稀拉拉几户点缀在四周。一围山成弧形,把村庄围在怀抱中,使村庄显得很静谧。

  与桐坑境相差无几,在公路的西边,有四个这样的村庄,其中三个村规模略小,只有一二十户人家。它们样式相似,海拔高度相仿,都比山脚高出两百米左右,都是半山腰来一个小山坞。它们一线排开,像四兄弟:桐坑境、菖蒲坑、胡桃山、洋田坑。看到这四个村名,我立即想到了这两个词:绿色、有机。

  翻过山就到另一边的寺庄、高庄、稠木坞、中庄、彭家庄、桃林等村庄,虽处僻壤,但也不是死路一条,甚至有多条路通往外界,这些只供步行的路躺在山山岭岭把小山村与外界串起来。最壮观、最繁华、最有名气的连接外界的路,就是嵔岭,它通往衢州,沟通两地,留下千年传奇。

  这条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岭,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古道。嵔岭古道,从嵔岭脚村至衢州市上方镇下西坑村,长约十五公里,其中淳安境内八点五公里,衢州境内六点五公里。整条古道用石块铺砌,路面宽一点二米,岗顶海拔高度一千一百五十米,是一条沿千里岗山脉地形东西走向的古道。安阳境内主要有金鸡凉亭、嵔岭亭、田塍路、德公仙印、灵蓬石等遗址。

  跟嵔岭古道关系紧密的除了嵔岭村外,就是一山之隔的红山岙村,这个村与嵔岭村共用嵔岭古道。

  从岙头山岭看红山岙,就是一个竹笕,两山夹着一溪,绵延北去,很符合这地名所表达的意象。这里基本是山,不太看得到田与地。这个由七八个自然村所组成的村庄,曾经以茶叶出名。每年产茶季节,茶叶的清香就在山岙中弥漫与飘荡,充斥着山山岭岭,也飘过嵔岭古道荡到衢州那边。

  水的引发:安阳特质

  站在安阳乡政府所在地与陈家村沿滨湖线一带,往北望去,越过一片开阔的湖面后,是两个半岛,这两个半岛像屏障一样将安阳框在里面。与外湖更为广阔的区域区分开来,只留下一线曾经是凤林港的水域与外界相联。这两个半岛一个在西边,叫凤山半岛;一个在东边,叫凤林半岛。这两个半岛南边的水域曾经是安阳畈,安阳古镇也在这畈上。安阳古镇处在五都源罟纲溪与六都源下莱溪形成的锐角中,在罟纲溪的南面,下莱溪的东面,位于安阳畈的中心地段。与六朝古都河南安阳同名,显示气象不凡外,听来确实大气。按中国地名带“阳”字的说法,“山南水北谓之阳”。而安阳却没有遵守这个规律,它不直接临山,只是处在畈中央,没有山的阴阳面。这是从前的安阳,现已经淹在水下,成为泱泱泽国。但安阳这个名字一直传承下来,保留下来,也将作为文化密码一直传承下去。

  五都源地域广阔,一马平川,不像源而像是畈。出了红山岙和乌龙就是平坦宽阔的水田,从这两个村口一直到千岛湖都是平坦之地,过去一直与安阳畈相联。这种大面积的平地放在全县范围内也属于鲜见,是做农业的好地方。所以真正的五都源,就是红山岙与乌龙两个村更像是源的概念,其它其实是畈了。六都源恰恰相反,是真正意义上的源,发源于嵔岭脚下的下莱溪,一路向北,在深山中穿越。河谷狭窄,少有平地,不多的一点点地缀在山脚,好多地方河谷只能容下一条溪,许多村庄就在这河谷边将就,与溪的关系也十分紧密。

  桐川就是一个跨下莱溪的村庄,与溪紧密相联。原先的名字也与溪相关,叫铜川。因为溪里的石头,是偏黄色的,像铜一样的色彩。后来改成木字旁的桐,也是因为村里,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不管怎样,桐川这个地名很典雅很有意境,基本上概括了这里的山川,如今仍蓊葱的村口那片古树林为这个村名做了很好的解释。

  水就是这样,无处不在,觉得可有可无。她大多时候显示的是柔弱的一面,偶尔露峥嵘,会显示它暴戾的一面。无论她带来的是福音还是毁灭,其实都是以她特有的方式在塑造什么。安阳的水只是多一份介人,多一份深入。如果我们回到安阳小集镇上,在湖水盈满的日子,水的深入是很深的,差不多把这个小集镇给包围了。从空中看,像一只鸟,也像几只船拼凑而成的样子,水的翡翠色展现的是一种韵味。

  有人说水韵安阳,希望能说得通,说得不一样,说得果不其然。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吴若虹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