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鲁永筑
大连岭古道,位于浙皖交界古徽州与古睦州之间,起点为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屯溪在历史上曾属休宁县首镇),途经休宁县榆村乡、歙县石门村、大连岭、淳安县浪川乡连岭脚和送驾岭,终点为浙江省淳安县汾口镇龙山街,古称“休龙古道”。古道全程长约八十二千米。
大连岭之所以称为“大”。一是因为它山高路远,连岭主峰海拔1395.7米。其中连岭路段三十千米,呈南北走向,有“上二十里,横二十里,下二十里,六十里连岭”的说法;二是大连岭还有一条支路,在岭顶分叉,沿山脊北行经南源可达陔口(今歙县街口),称为“小连岭”,从而以区分大小。
大连岭两头拽着徽、睦两个大州府,在公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两地的通商大道和捷径,可戏称为“古代高速公路”,因此,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岭”。
徽睦两地同修古道
在浪川乡马石桥村现存一幢清代古民居,它的前身是修建和管理连岭古道的“办公场所”——连岭会馆。
会馆位于连岭古道纵穿马石桥村的中心路段,砖木结构,徽派建筑风格,面积约一百二十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门头有匾,上书“连岭会馆”四字。史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余硕芳、鲍会龙、章文翰、王国慕、王士元、王泰阶、王用才、王向荣等,以连岭修路余资购地创建,并置租谷三十二石十七斤半,租豆四斗,以为永远修葺岭路之资。此会馆今为民居,仍有人居住。
据《兴修连岭记》记载:“述此兴修,始于光绪十七年四月,至十九年八月而成……徽遂要途,其来必古。至明太祖略地过此,志书实录,大军所过五百年来,谅不乏修除之举。然迹其旧,磴高于膝,径细如肠。纵极修除,决不及此次,不惜赀工。”
从这篇记文中可以看出,古道自开辟之初,历朝历代虽均有修筑之举,但绝对没有像清光绪年间的这次工程浩大。大连岭古道是徽睦重要的通衢,为了不使这条通商大道中断,徽睦两地人民也是不惜重金,竭尽全力加以维护。在当时,以岭顶为界,遂安人修浙江这边的,休宁人修安徽那边的,官方资助,民间集资,设立会馆,成立专门的护路组织,雇用长期养路工,切实保障大连岭古道的畅通无阻。
自然人文风光秀美
大连岭古道山高路远,沿途景点众多,风光旖旎,而且人文积淀深厚,传说故事连篇累牍。途中有龙山街、连岭公馆、马石桥、送驾岭、昭德亭、寻玉堂、丁家庙、万年桥、连峰桥、和峰桥、孤魂碑、黑蛇鸡公瀑布、三里亭、五里亭、枫树底、箬帽头、思红亭、啸天龙、九成茶亭、七眠雪、六膝谈、绝檵木、十八肩、十八船、百马场、无门洞、宝剑泉、腐遭殃、郎跺脚、白茶泉等数十个人文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衍生而出的传奇故事,令人遐想无穷。
据说,元朝末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一度带兵活动于皖南地区,与大连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交集。连岭北端的石门乡,是池州学正、枫林先生朱升的隐居讲学之所,朱元璋曾问计于此,其“九字真言”成为朱元璋取胜建国的重要思想指导。
当年,朱元璋将所率卫队佯装成商队,由江西绕浙江,过大连岭,悄悄来到朱升的教馆前,请求朱升辅佐他打天下,寻求“隆中对策”。念天下之乱,生灵涂炭,学当救国,朱升针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和朱元璋“地狭粮少”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便是后来天下闻名的“九言策”。朱元璋一听,喜出望外,心中豁然开朗,后拜朱升为中顺大夫,即遣使礼聘刘基等三贤,与宋濂一起召至应天。
大连岭古道上的宝剑泉、白茶泉的得名,也与朱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带兵来到大连岭上,时值暑天,日头似火,口干舌燥,士兵们在附近却找不到一滴水,人和马都被暑气逼得眩晕气促,难以前行。朱元璋下马对群山一拜,祝曰:“久闻徽州乃藏龙卧虎之地,山必有灵,倘若我朱元璋能成大事,请速赐水。”说罢,拔剑向路边一山崖刺去,剑没入山崖,拔出剑只见一股清泉喷涌而出,后来人们也就把那清泉叫作“宝剑泉”。大连岭古道上有两股泉水,另一股叫“白茶泉”,因岭上生长着白茶而得名。相传,朱元璋过此地时爱喝白茶,为恤将士,煮茶入泉三军同饮,士气大振。
除了有关朱元璋的传说之外,其他传说也有很多,且大都与大连岭古道上的一些地名有关。
譬如关于“啸天龙”的由来就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大连岭上是没有大路可走的,只有砍柴人走的羊肠小道。为了使山两边的人可以互相往来,睦州有位僧人开始挖山开路。而山那边徽州也有位和尚有同样的想法,他也动手开路了。这两人,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都各顾各地开路。他们不怕吃苦,挖山不止,终于把路开通了。巧的是两人开的路正好互相连接。就在他们挖完最后一锄头时,两人不期而遇,感慨之余,相拥仰天长笑,顿时两人竟慢慢地离开了地面,化龙飞上天去了。原来是他们的善心苦修已立地成佛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个人,就把他们升天的地方取名为“啸天龙”。
还有“绝檵木”的称呼,也是一段传说。檵木为大连岭多生小叶灌木,俗名山檵木。传当年明太祖的猛将胡大海率部翻越大连岭,曾于此歇息,临行检点战马,百缺其一,唯系于山檵木的白马将树木连根拔去,消失不见了。后来此山上檵木绝难觅踪,且静夜空谷常闻马啸,民惧为神,遂以竹马祭之,“跳竹马”之俗流传至今。
红军走过大连岭上
送驾岭,背靠钓金山,系白际山脉支脉,坡陡林密。岭北的鲍家至连岭脚是一片开阔地,周围高山环抱,通往皖南的道路须从连岭脚翻越海拔一千余米高的大山和三十千米荒无人烟的大连岭。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这里留下了著名的“送驾岭阻击战”。
当时,红军转移后,国民党陆军四十九师补充1旅和浙江保安队组成的两个纵队共五个团,从遂安横沿、鲁村尾追而至,先集中迫击炮轰击红军先遣队阵地,后组织进攻,因正面进攻遭红军先遣队强烈阻击,伤亡惨重,即分兵一部登上红军先遣队左侧的钓金山侧击。同时,补充1旅经陈家门、马石桥、洪家坂向鲍家合击过来,分兵一部协助四十九师正面进攻,一部迂回至先遣队右侧的送驾岭,企图在送驾岭与钓金山之间合击红军先遣队。
正面战斗持续到傍晚,红军先遣队主力开始沿着大连岭向皖南转移,红军侦察班与两敌形成斜三角形。夜幕降临,对面钓金山的敌军隐约能看见红军侦察班插在半山腰凉亭上的红旗,而背后的敌军被对面的火力吸引,却没发现红军,红军先遣队侦察班乘机点燃事先挂在树上的鞭炮,并用两挺机枪向两股敌军同时扫射,顿时“枪声”大作,致使钓金山之敌以为红军来了增援部队,便加强了火力攻势,送驾岭之敌亦向钓金山全力猛攻,待两股敌军打得热火朝天之时,红军先遣队侦察班早已悄悄地追上大部队进入了大连岭的崇山峻岭中。两股敌军相互而战,“狗咬狗”混战至午夜,才发现上当了。
送驾岭战斗,红军牺牲三十余人,先遣队参谋长粟裕左臂负伤。红军突出重围,全师顺利转移至皖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下旬,淳安地区的党组织以狮古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斗争,建立党的组织。次年四月,省委决定成立下浙皖特委,并明确将淳安、遂安两县和歙县的一部分划为中共下浙皖特委管辖。同年六月,下浙皖特委正式成立,在狮古山召开了第一次特委委员会议。从此,狮古山村就成为下浙皖特委领导活动中心。后来,淳遂地区建立了两个县委、九个区委和一个特别区委;党员发展到六百五十多人,游击队由三十人发展到五百多人,还有一千五百多人参加了红军外围组织农民团。
大连岭下钟神毓秀
在连岭这头,山脚下住着秀峰洪氏和浯溪陈氏,人文故事也异常丰富。
秀峰洪氏属康塘洪氏,据《康塘洪氏宗谱》载,其祖洪绍乃东晋兵部尚书,因战功被封为明威将军,授金紫光禄大夫。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洪绍弃官隐居于新定郡武强之木连村(现中洲镇),乃淳、遂洪氏始祖。第二十三代洪应亮于明崇祯年间分迁到秀峰(连岭脚)居住。
浯溪陈氏出自西川陈仲道。五代十国时其后裔为避难迁居浙江桐庐,传三代陈禧迁屯溪,传七代陈旭迁石门。南宋末年,作为石门支系的陈彰游历到浯溪,见浯溪山环水绕,犹若桃花源,便携妻子吴氏一起由石门迁至浯溪陈家。
在连岭脚有三座古桥,分别为万年桥、连峰桥、和峰桥。
万年桥建在连岭脚村中,自古就是休龙古道的一部分。据《秀峰洪氏宗谱》所记,此桥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距今两百余年。连峰桥位于连岭脚起岭处,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桥头有山神庙。和峰桥建于源头村口。清朝末年,由村民合资建造,原来是木桥,由长条木板搭建而成,人行其上,晃来晃去,故称“晃晃桥”。
在连岭那头,徽商的故事层出不穷。其中清代的婺源商人王有兴是一个杰出代表。
在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存有王有兴号的二百七十二件文书,以及经营盐典所需的官方典帖和行盐谕。从这些文书中可以看出,王有兴盐典号经营种类有上百种,除了徽商主要的盐、典、茶、木以外,还包括漆器、油货、纸张、大米、烛料布匹、锡箔、松柴、木料、砖瓦等。
这些清代徽商家族文书非常珍贵,一是种类齐全,二是时间跨度大,三是保存较好,对研究徽商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特别是了解徽商在淳遂地区经营的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大连岭古道,承载的人文极其厚重。它目睹了元末将士走过的人喧马嘶,见证了徽商兴衰的历史烟云,更是镌刻下红军在此奋战的红色印记。它是一条漫长的古道,更是一首历史的长诗。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