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陈金清
最近,因为一句话,我把一篇文章读了三遍。
这文章是王丰先生写的《耙》,吸引我连读三遍的,不仅仅是那些熟悉的农具与农活,更是这篇短文开篇的那句老话:“耕不着,耙得着。”
耙这种农具,我老家也有,外形也差不多,但使用方法略有不同。在老家,耙一般用于旱地的土块破碎与土地平整。耙地时,农民伯伯一手在身前,拉着牛绳,指挥着耕牛行进的方向和速度;另一只手在身后,拉着一根系在耙后框上的绳子,控制耙的上下抖动。当土块或杂物塞住耙齿时,要及时提起耙子,抖掉堵塞物,否则耙子容易跳起来,不能正常工作。因此,耙地时必须一心多用,协调好人、牛、耙之间的关系,做到眼明手快脚稳,稍有不慎就会摔下去,甚至受伤。我父亲年轻时耙地,一味追求快速,转弯半径太小,摔了下来,耙齿划伤了右腿,留下一道两寸多长的疤痕。
我的老家多水田,平整水田不用耙,用耖。《康熙字典》《集韵》:楚教切,并音耖。《农政全书》中说,耖如耙,其齿更长,所以耖土益细。从古籍中不难发现,耖与耙主要还是用于旱地。因为水田的土本来就较细,不需耖耙。有水时耙不平整,无水时更看不出耙得平不平。所以水田平整只能耖。耖田前需翻耕土地灌上水,把露出水面的泥土耖运到水深的地方,完成后放掉一些水,再把露出来的泥土耖运到水深的地方,如此这般,反复几次,直到整块田基本平整。
耕田、耙地、耖田是农村技术含量最高的农活,只有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能评上10分的底分。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耳濡目染,视农具如玩具,农活为游戏,一般农活一学就会,仿佛天生就是干农活的人。可我就是不敢学耙地,也许是被父亲腿上的伤疤吓住了。最后,我是学会开手扶拖拉机耕田。
这都是五十年前的事了,耙地耖田等技术早已还给了师傅,但那句老话:“耕不着,耙得着。”我却始终记得。
读了王丰先生的文章才知道,这句老话在淳安一带是形容:“你若做了善事好事,定会得到好报的。”而我理解的这种“好报”,在时间空间上比较宽泛,今天没“得到”,明天定会“得到”;今年没“得到”,明年定会“得到”;今生没“得到”,来生定会“得到”;自己没“得到”,或许身边的人,如父母、妻子、儿女、朋友会“得到”。
这是一句劝人养德行善的人生格言。
我老家也有这句老话,形容的却是:“你若做了恶事坏事,定会得到恶报的。”曾经我老家的村里有个青年,整天游手好闲,忤逆成性,还打伤两个教师,谁也奈何不了他。乡亲们背后说他:“作吧!耕不着,耙得着。”果然,后来他因为长期胡作非为,触犯了法律,受到严惩。
这也是一句劝人勿行恶的警世箴言。
淳安与我老家相距不过百多公里,为什么相同的一句老话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呢?一个劝人行善,一个劝人勿行恶,表面上各说各的,互不相干,实际上殊途同归,说的是同一件事,表达的是同一种是非观。劝人行善也就是劝人勿行恶,反之亦然,就像我们去北京,一个经上海山东,一个绕武汉郑州,目标相同,道路不同而已。
扬善惩恶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在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劝勉他进德修业,有所作为。这也成为后世倡导的做人准则。对我们这些绝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一些文皱皱的大道理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从简单的司空见惯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朴素做人道理,如“耕不着,耙得着。”就很浅显、很形象、很走心,耙耖在手,作于田间,做人的道理就明明白白立在心头。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汪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