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章公平
一双解放鞋
在我的鞋柜里,珍藏着一双解放鞋,七十年代的产品,它是我在部队时穿过的,每当看到这双军用解放鞋,我就想起那段军旅岁月,让我感慨万千,心潮起伏。
从小我对军人就有敬仰之情,有双正规的解放鞋,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我拥有的第一双解放鞋,是母亲给我的。
我的母亲曾在杭城一南下干部家带小孩,这位南下干部在市兵役局工作,母亲返家时他们送给她一双解放鞋。
这双解放鞋是五十年代的老产品,黑底黄帮。那时的人们都很艰苦朴素,这双解放鞋虽然还没有补过,但已是很旧很旧了,黄帮鞋面都已洗成白色了。
回家后,母亲把这双解放鞋给了我,着实让我兴奋了好几天。这双鞋平时我是舍不得穿的,只有到上学的时候才拿出来穿,而且每个星期只穿一两天,这双破旧的军用解放鞋后来补了又补,一连穿了三四年,它陪伴我从初中走向高中。
后来我自己参军了,带着儿时对军营的向往和理想走进了军营,此时解放鞋已改成草绿色。每次换解放鞋的时候,因为还没有穿破,真舍不得上交,那时部队营区外专门有做旧解放鞋生意的人,一块钱一双,破烂不堪,当时我们第一年每个月的津贴才六块钱,一块钱已不是个小数目了,但战友们还是上街去买双破旧的上交,把没穿破的解放鞋寄回家。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部队已多次换装,曾经军队的主力鞋解放鞋已被美观时尚的黑色新型作训鞋取而代之。老式军用解放鞋光荣退出现役,它不再是什么稀罕之物了,就连地摊上也能买得到。
但时光往往有个“轮回”的现象,如今这种大众化的解放鞋又成了登山、旅游、骑行爱好者的时尚潮物,运动会上、登山比赛中、骑行绿道上时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我穿过“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名牌都是我在登山比赛中的奖品,但解放鞋仍然是我的最爱,高帮的低帮的都有,我喜欢军用解放鞋不仅仅是为了运动,更重要的是为了怀念那生龙活虎的军旅生涯。
军用茶缸
至今我还保存着三只军用搪瓷茶缸,一只是军绿色的,另两只是白色的,上面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标志和编号,它们已陪伴我五十个春秋。
那只军绿色的茶缸是1973年我当兵时和军衣、军被一起发下来的。记得走向军营那天是晚上,我们这群新兵在县府招待所穿戴换好军装,背起方块背包,来到县灯光球场(如今的施家塘社区老体育馆门口)集中。
新兵入伍欢送仪式就在这露天灯光球场举行,球场四周站满了欢送的人群,他们有的是新兵家长、兄弟姐妹,还有学校的中小学生,欢送仪式结束后,我们要绕球场跑三圈。
“大家注意了,立正!跑步走——”随着领兵军官的一声口令,我们开始跑步了。
青涩年华趣味横生,有个新兵学八路军的样子,将刚刚发的茶缸用毛巾吊在挎包带上。大家跑了还不到一圈,“咣当——”一声,水泥操场上响起了清脆的响声,这个新兵的茶缸掉地上了,“咣当当——”,又是一声,应该是后面的人没注意又踢了一脚。
“一二一、一、二、三——四”,铿锵有力的口令声盖过了茶缸滚在地上的声音,地面上那只茶缸就这样一直在操场中打着滚。
接新兵的人员也许没有发现那只掉落在地上的茶缸,所以没有领兵军官的指示,谁都不敢弯腰去捡,三圈下来,那只茶缸已是面目全非,真是“未上战场身先卒”。
从灯光球场到西园轮船码头,一路锣鼓喧天,我们在西园码头上了轮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行,在毛竹园码头下船,这里是淳安与建德的交界处,七十年代还比较荒凉,我们转乘“新兵专车”,继续前进。
山间公路十八弯,晚风从车窗外吹进来,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清新。翻过山岭透过车窗玻璃,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灯光下磅礴壮观气势雄伟的新安江水电站。
我们在建德火车站上了火车,那是一列绿皮火车,木制框架的玻璃门窗,门窗内沿正好可以放下一只茶杯。“山里麻雀”第一次乘坐火车很是兴奋,一位新兵在喝水后将茶缸随手放在窗口处,列车在到达萧山火车站一叉道口时,颠簸了一下,那只茶缸顺势也跑到了车外……
而我的那只军绿色茶缸,我一直小心地保留着,随着岁月的磨砺,它已是遍体鳞伤。另外两只印有海军标志的白色茶缸也已锈迹斑斑,锈迹是军人的记忆,斑驳之处是军人的骄傲。它们陪着我淋过雨、晒过太阳,陪着我训练、作战,我们一起聆听过军营中最嘹亮的军号。
每当看到这些茶缸,我仿佛又回到了军营,浑身充满了青春活力。
疼痛的秘密
从上海到南通,我们坐的是轮船,记得是夜间在十六铺码头上的船,也不知几点上的船,更不知坐了几个小时,反正第二天凌晨才到南通,南通港是我国十大港口之一。
在南通稍作休整,我们就上了接送新兵的专车,汽车奔驰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一直向北行驶,一眼望去几乎没有边际。苏北地区人烟罕迹,时值冬季,滩涂水面已结冰,枯萎的芦苇芒杆在窗外闪过。偶尔见农民推着平板车从冰河上走过,给我们的印像就一个字“冷”。
经过三天的旅途我们来到了部队所在地。
大海,我们终于看到了波涛汹涌蔚蓝的大海,这是我们山里人第一次看到大海。我们这批新兵没有进入自己的部队,而是进了陆军的营房。
新兵连就设在守备师的一个教导营训练基地,来这里训练的都是一些陆军基层指挥官和军事骨干,由于我们是海军特种兵,军事科目要达到陆军的要求,因此借用他们的教官和训练基地。
海边没有淡水资源,平日的生活用水是从地下几十米深的井中打上来的,仍然带有很重的咸味。
新兵训练是坚苦的,白天操练、半夜紧急集合,有时要搞两次。半夜紧急集合,是不准开灯的,由于我们海军的裤子是侧面开口,前面没有口子,因而经常有新兵战士裤子前后穿反,让人哭笑不得。
就这样反复“折腾”半个月后,好多人两腿之间出现了红疙瘩,皮肤也开始发痒。
那个时代的人思想封闭、纯朴,尤其是我们这些山里娃,由于怕羞大家都不敢讲出来,到后来实在是熬不住了,瘙痒疼痛难忍啊,于是有人就偷偷跑到医务室去检查。
还好,卫生员说这是一种急性炎症,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水土不服”,从南方到北方,从山区到平原,由于温度湿度、空气气压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不适症,每年的新兵都有这种情况发生。
卫生员让大家不要紧张,吃点消炎药就会好的。哈哈,这下大家放心了,“我也是,我也是……”瘙痒疼痛的秘密就这样在营区传开了,我们这些新兵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新兵连的面条
离开军营已几十年了,新兵连的那餐面条,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新兵训练为期三个月,训练科目为队列、射击、投弹和紧急集合。这些科目运动量大,体力消耗也大,加上我们大多来自农村,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自然也大,新兵能吃在部队是再“新鲜”不过的事了,平均每个人一天要吃1.5斤大米,大家都说我们新兵“一个个像座黑铁塔”。
那时部队的标准伙食费每天只有0.45元,新兵连是临时编制,不像老连队可以搞点副业生产,在自己的营区内种点菜、养只猪,来补给伙食,因此新兵连的伙食相对较差,只有到了周末,炊事班才会煮餐面条来改善一下伙食,别小看这面条,在那个年代面条可是部队的“病号饭”。
每到周末,新兵连食堂里就放着一只直经达一米的圆木桶,差不多有半人高,一桶热腾腾的面条上面漂浮着一层薄薄的肉片,香气格外诱人。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艰苦的年代猪肉都特别的香,新兵连几十号人围着这只大木桶,大家眼睛盯住的不是面条,而是上面那一层漂浮的肉片。
圆木桶里放有两把长长的铁勺子,大家争先恐后的抢勺子,个个生龙活虎,谁也不甘落后,因为轮到后面的人恐怕连肉渣也捞不到了。
拥挤中前面一个战友的棉帽掉进了面桶里,“我的帽子,我的帽子呀!”可这“突发事件”依然遏止不住大家对这碗面条的向往,勺子在战友们手中快速地传递着,帽子依然在木桶里上下翻滚着,大家笑声洒落一地,疲惫的身心也在帽子的翻滚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而今,面条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了,从船上的光面、普通面、肉丝面到面馆里的猪肝面、鸡杂面、鸭肫面、煎蛋面再到商场里的方便面……真可谓花样百出,风味万千。
尽管现在的生活水平比从前好了不知多少倍,几十年来,我也力图在这些吃法中,努力去寻找当初军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感觉,可却怎么也品味不出新兵连那餐面条奇妙而有趣的滋味了。
手表情结
因为手机的普及,现在戴手表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我有一块钻石牌机械手表,十七钻全钢防震,上海秒表厂出品,它能精确到一分一秒,机械表是有生命的,它把我的思念带入了我在军营的那个年代。
那时我入伍已经三年了,连队早晨出操,白天投弹射击、野营拉练都需要掌握和记录时间,该有块手表了。
那个年代,买块表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经济状况;二是计划供应,买什么都得凭票,尤其是像上海产的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没有指标就是有钱也买不到。
说到钱,那时部队的津贴是第一年六块钱一个月,以后每年分别递增至七、八、十、十五、二十,到每月二十元就封顶了。
除去买肥皂、牙膏、寄信邮票的钱,我三年下来的积蓄也就百来块钱,但我还是咬咬牙想买块手表,因为这确实是工作的需要。
可是当时手中没有供应票,怎么办?好在我们班有上海籍战友,于是只好托他给搞张票,在部队只要战友有事,大家都肯全力帮忙的。几个月后票搞到了,寄去钱,一百零五元;很快表也寄回来了,拿到手表,我心潮澎湃。
每天晚上睡觉前要给手表上发条,这是一天的最后任务,当左手拿着手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转动手表右侧的柄轴时,一圈一圈又一圈,这种感觉让人幸福感满满。
手表买来不到十天,我奉命带着一个新兵到上海出差,那时部队条件很差,基地招待所也是高低铺,且没有独立卫生间,我睡上铺,他睡下铺。
第二天早上,我先起床去公共卫生间洗漱去了,待我返回宿舍,这位新兵战友正在给我叠被子,他掀起被子一拉,瞬时我的新手表一下子掉到了水泥地面上,“咣当”一声,新兵傻了。
脑袋空白的我忙捡起地上的手表,一看表还在走,但表的外壳上一个棱角有明显的损伤,也记不得当时自己说了些什么,三年的积蓄啊。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再次翻出这只老手表,除了岁月的烙印,它仍然光亮如新。多么熟悉的面容,多么坚强的身躯,曾陪伴我走过多少风风雨雨,它记录了我在军营里点点滴滴的时光。我赶紧给它上紧发条,它又一秒一秒,默默无声地继续向前走着走着。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汪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