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响狮是一种仅以狮子头作道具且只需单人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狮嘴巴有节奏地拍打出“嗒、嗒、嗒”的响声,故称“响狮”。
响狮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原遂安县狮城一带,千岛湖形成以后,随着狮城绝大多数居民迁居姜家,响狮这一民间文化活动也在姜家流传下来。
古时的遂安狮城一带,百里平川,水郁地肥,是一块富庶之地。到明末清初战乱的年代,当地百姓有的被迫流离失所,远走他乡。离乡的人孤苦伶仃,失去了往日的依靠,只得靠乞讨为生。狮子是百兽之王,也是狮城人心目中的神,为了给空虚的心里寻找一些精神依托,他们就用木头雕刻一个简易的狮子头来陪伴自己,并把狮子嘴巴上下腭分隔,双手各握上下腭往中间搭,拍打出“嗒、嗒、嗒”的悦耳响声,这样他们乞讨时就可以搭搭狮子头来伴随。慢慢地,他们“狮”不离手,走到哪搭到哪,人们听到狮子头的“嗒嗒”声,就知道是狮城讨饭子来了,有的东家不讨也会施舍给他们一些吃的用的。有时,他们一边搭狮子,一边给东家说几句利市话,东家一高兴就将好东西施舍给他们。这样,搭狮子头使他们乞讨时再也不用总是吆喝了,还对他们乞讨有帮助。
动荡过后,这些人又陆续返乡,过上了安定的日子。空闲时,经常想起在最困难时陪伴自己的狮子头。于是就找来更好的樟树木料,把狮子头做得更精致,搭出的声音更脆响悦耳。狮头平时放在家里用于镇邪消灾,节日时用它来打节拍娱乐,可以给讲顺口溜的人打节拍,可以给朗诵祭文的人打节拍,也可以给唱小戏的人打节拍,后来又发展到自演自拍,这样便慢慢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民间表演活动,人称“响狮”。
响狮用樟树雕刻,分一上一下两部分组成,整个形状如狮子头,可以按照需要雕刻得精致或简陋些,狮头按表演的需要可大可小。要想搭出的声音好听,主要是内部要雕空,上下腭要吻合密缝,这样搭出的声音才会响亮。表演时一手拿上,一手拿下,上下搭响,打响节拍。响狮分两种,简陋点的,狮头脑后盖一块仅长至双臂的红布;稍精致些的,狮头脑后用麻扎成缕缕狮毛,狮毛的颜色视盖布而定,如盖的是红布,则染成金黄色,如盖的是青布,仅需芒麻本色即可,红或青布要长,需盖住表演者的全身。
响狮的表演形式较为简单,人员表演一般是双人组合,但单狮表演较多。双人组合的最佳拍档是老少搭配,就是老者持相对大一点的狮子头,少者持小一点的狮子头,大、小狮子头搭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两者配合表演,可以打出很多轻重变化的节奏,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最简单的表演是单狮,一人双手持狮头,表演者边用狮头打节拍,边说利市话。利市话有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情景临场发挥。
另一种表演形式是,表演者双手持狮头过人头(即在人头前),躬身,边用狮头打节拍,边大声讲利市话。这种表演形式有单人,也有双人组合。单人表演时,只讲利市话;双人组合时,一人持狮头打节拍,一人持铜锣边敲锣边说利市话。在喜事中表演时狮头后用红布,持锣人用大铜锣;表演者如果是上门讨钱粮时用青布,持锣人用小面锣。大小人组合时,前面大人扮作大狮子,后面小孩子扮成小狮子一同表演。
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响狮这门传统艺术得以挖掘整理、包装编排,被赋予新的艺术生命,现在的响狮,不再是单一、双人组合式,而是十几,数十人的舞蹈团队,表演起来气势恢弘,场面壮观,频繁亮相于大型民间艺术展演,使人耳目一新。
(来源《淳安传统舞蹈卷》)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汪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