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汾口镇鲁村“进士第”探考
发布时间:2024-09-05 09:41:04

  ●余利归

  前两年,钱江晚报有《汾口寻根》栏目,专门介绍汾口镇各村祠堂、家厅文化,其中有一篇《红色鲁村:一中堂里来了红军》,介绍了一中堂及詹理的生平事迹、红军驻扎一中堂的故事。文章这样写道:

  “后人为詹理修建了一座行祠‘一中堂’,村民俗称为‘九房厅’。这座距今400多年的家厅,正门高挂石匾‘澄清万里’四字,仿佛诉说着詹理海晏河清的政治理想……在多以睦、敬、爱、德等褒义词命名的家厅里,一中堂的名字有点另类。一中,典出何处?”

  这篇文章让我很感兴趣,很想到鲁村去看看。然而,我还是迟到了两年,最近才与二三好友参观了这一古建筑。

  一中堂位于鲁村村中,其后面就是大会堂(现修为詹氏宗祠)及原先的鲁村小学。与其他祠堂、家厅面向大路或广场的格局不同,一中堂有些隐秘。宗祠前正街向东,路边有一八字石圈大门,进门是露天的走廊,走进里面,才知道是别有洞天。一中堂隐藏在这里面。

  家厅面向大路或广场的格局不同,一中堂有些隐秘。宗祠前正街向东,路边有一八字石圈大门,进门是露天的走廊,走进里面,才知道是别有洞天。一中堂隐藏在这里面。

  堂屋坐西朝东。前面是一堵高大的墙体,墙中间是门坊,四柱三间,砖石木结构,斗拱重檐,中间是石圈门,门额题刻“进士第”三字,门额内侧对应的是肃世子题“澄清万里”四字石匾。走进门额刻有“进士第”的这扇门,就是空旷的天井,过天井即堂前,悬挂“一中堂”匾额。天井两侧为二层厢房。进士第门坊前为走廊,右侧(南侧)即出入之门,也是“柏台”坊,据说北侧原有“薇省”坊,两相对应。进士第前现为民居。

  参观完一中堂,有一种感觉,这应该不是一般的祠堂或厅堂,而是一处私人宅第,一中堂是宅第堂名,所谓“行祠”“家厅”之说不准确。

  《古明詹氏宗谱》的记载可以为证。宗谱“祠宇门第之图”中绘有完整的一中堂建筑群,明确标注是明朝嘉靖戊午年建的侍御新宅,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詹理所建新宅。可见一中堂实际是宅第,不是祠堂或家厅。进士第之前在明朝是读书台。一中堂之后是“方舟”斗室。

  詹理,为古明詹氏十三世。先名璁,字玉吾,登进士,改名理,字爕卿,号松屏。生于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七月十七日。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年),三十五岁以春秋登进士第,官中书舍人,建“进士坊”(在村西)。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年)四月,试陕西道监察御史,巡按京畿,十一月,实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建“柱史第”(在村西),在遂安县城东立“柱史坊”。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年)五月,受命巡按陕西兼提督河西学政,历经兰县、礼县、成县、西宁,一路西巡,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掌吏部事大学士李本(余姚人,又名吕本)奉诏考察不职科道官共三十八人,詹理列在“不谨”之列。得旨罢黜降调如例。(见《明实录》)詹理免归。是年四十一岁。

  一中堂是詹理免归之后所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詹理四十三岁,正当壮年,即“买地一区,构为重堂”,即一中堂。隆庆六年,詹理专门写了《方舟记》,“方舟”为一中堂后斗室。詹理将斗室额为“方舟”,是因为风险无处不在,不能溺于物欲,死于安乐,是以“方舟”自警,济险图安,居安思危。

  至于堂名“一中”,宗谱没有记载。村民传说是詹理一次就考中进士,故而名一中堂。这自然是望文生义,有些浅薄,甚是谬误了。古人取堂名都有伦理道德蕴含其中,以示教化激励后人。学习古代经文,我觉得“一中堂”之名,很可能源于墨子的“一中同长”或老子的“守中抱一”。

  关于墨子的“一中同长”,多作为几何学的圆的定义,即说每个圆只有一个中心点,从圆心到圆上的任一点的线段长度都相等。如俗话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让我想起前面斗室命名“方舟”,从方到圆,我以为一中堂取名很可能与圆有关。一中,就是坚持原则,保持初心,遵守规矩,不偏不倚,不能三心二意,随波逐流。这正是“圆”的人格体现。所以“一中”源于墨子“一中同长”不无可能,一方一圆,构成一体。

  老子的“守中抱一”更具哲理,“守中”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顺应自然规律,“抱一”指坚守一种纯粹一致的信念或目标。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能受到外界的诱惑或干扰,保持专一、平和、坚忍,积极面对人生。詹理踏入仕途,时间不长,却也见识了宦海沉浮。吃一堑长一智,也许詹理心有所感,心有所托,便将重堂额为“一中堂”。

  “进士第”门额内侧对应的是肃世子题“澄清万里”四字,也有其背景和涵义。

  查史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施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体制,即设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卫朝廷。明太祖先后分封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镇守边塞,故称塞王。肃王名朱楧,系明太祖第十四子,驻藩甘肃,在兰县城建肃王府。詹理巡按陕西,来到甘肃兰县(兰州),时任肃王是定王朱弼桄,世子是朱缙炯(昭王),号星海道人。宗谱收录“肃世子星海道人薰沐致书”及肃世子写的“西巡别意”诗,体现了詹理与肃世子的友好关系。

  肃世子题“澄清万里”,正是詹理做为监察御史巡按陕西兼提督河西学政时所题。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是朝廷天子耳目风纪之官。有多种代指名称,通常建坊用“柏台”“柱史”“绣衣”“豸史”等称谓,也有皇帝和官僚题写匾额。比如毛一鹭担任监察御史期间,严州府为其立牌坊,就是“清朝耳目”坊。肃世子题“澄清万里”,是期望或赞誉詹理监察御史正风肃纪,为官场和地方开辟一片清朗的天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巡按陕西的任上,被朝官李本考察不职,罢免归田。

  詹理回乡之后,一直关心家乡,构建一中堂后,又修建詹氏宗祠,修筑神山塔,修祖墓、宗谱,推动重建瀛山书院,教育子侄等等,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值得注意的是,小门坊题为“柏台(御史)”“薇省(中书舍人)”,大门坊题为“进士第”,都与詹理生平有关,都体现此建筑为私人宅第。所以,宣传中将整体建筑作为“进士第”为妥,作为“一中堂”则易引人误解。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吴若虹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