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鲁永筑
太阳山古道
因为山顶有个普光寺,所以就有了太阳山古道。
这条古道与其他古道不同,它的开凿并不单纯为了大山两边山民的往来,同时还是为了便于古往今来的人们能达到山顶,在那里看到更多的风光,看到更多祈愿的美好。
太阳山古道,位于淳安县文昌镇东树坑村与桐庐县百江镇小京坞村之间,全长约十二千米,全程皆为土路。虽然它其貌不扬,但所积淀的人文底蕴却不容小觑。
起点东树坑村,在淳安所辖的村庄里,较之其他村落有些不同。其不仅有个性,而且很特别,既有“独善其身”的幽僻,又有“寄人篱下”的伤感,容易让人心生向往且倍生爱怜。
首先是它所处的位置有些奇特。如果从淳安县域内驱车去东树坑村,必须跨越桐庐县所辖塔岭、坑口、东辉三个村庄才能到达。表面看起来,东树坑村与桐庐连成了一片,似乎与淳安失去了关联。然而,这是现代交通给我们产生的错觉,因为简易公路的设计一般都会绕山而行,事实上东树坑村与卢家庄仅一山之隔,山地紧密相连。在交通不发达的旧时,人们习惯于走山路,沿着卢家村后的小径,翻越一个小山岭就到了。
其次是所在的水系有些特别。发源于高莫塔的东水溪,直通通地穿过东树坑村所辖的七八个民居点,沿途几乎没有经过多大的曲折和跌宕,就轻轻松松地向东辉村踽踽而行,然后连“回龙念祖”的动作也没表示,就投奔分水江而去,可谓“身处异乡不得已,肥水任流他人田”。因此,东树坑村被人戏称为“淳安三十六个倒源之一”。
这种“胳膊肘往外翻”的奇特现象还不仅仅如此,就连名气不小的太阳山,也在靠近桐庐县域的东面裂开一个老大的豁口。
正因为东树坑村这些地理上的奇特,成就了它的神秘。
在东树坑村的历史传说中,不仅有“仙”,而且还有“佛”和“龙”。一个村庄具备了这三种“神异的潜质”,就太有说道了。
东树坑村太阳山的“仙”,不仅有名有姓,还有墓葬,更是有方志记载的“本土神仙”。据《乾隆淳安县志·方伎》载:“何甲,文昌人。初时至安乐山拾余䄻 筄,食之觉心爽身轻,遂诣绝顶……甲顿悟,自是言未来事,辄奇中。”
东树坑村的老人们都知道,何甲确有其人,其蜕骨墓葬至今犹存。在探访古道的路上,我们驱车来到文昌村的浓坑口,在一片绿油油的油菜田里,真的找到了这位神仙的墓葬。一通刻于大清乾隆年间的墓碑上赫然写着“宋故何甲真人墓”。墓碑上圆下方,铭文很规整,显然是大清乾隆年间官方为保护宋代古迹而特意修缮的文物。
事实上,太阳山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声名在外,如唐朝诗人张景修有《宿清溪安乐山》七律诗云:
映窗犹剩雪余痕,
瓶里梅花枕上闻。
一椀镫寒听夜雨,
半床毡暖卧春云。
诗成始觉茶销睡,
香尽翻嫌酒带醺。
我是挂冠林下客,
山中安乐合平分。
一座被历代诗人赞颂的太阳山,自然有它的高妙之处。它不仅是“何甲得道成仙”之地,也是佛教圣地。太阳山原名船形坳,又称“安乐山”,至清光绪年间因悟空法师驻锡,重修庙宇后才称为“太阳山”。
另外,在东树坑登临太阳山的途中,要经过一个叫作“石龙门”的地方。两侧岩石壁立,中间林木荫蔽,其下不远处有一个出水口,当地人称为“龙口水”,曾是传说中出龙的所在。
古道真正的起点在东树坑村的七坞口。上山的道路如今经过整修,已经非常好走。坡陡的路段设置了杉木栈道,临崖的地方设置了树藤式的围栏。
古道左拐进入七坞口,原本杂乱无章的荒地已经改造成为规规整整的梯田。梯田一级一级地沿着山谷延伸,田中新种了桃梨之类的果苗,梯田的尽头,也就是登山的起始点。跨过木桥,路有分支。左路与右路,到了半山会合在一起。左路较近,右路较远。不过右路途经九叠瀑布,虽多走一些路,却能够欣赏到一道风景。
古道沿着山冈之字形上行,爬升到半山腰,有一片百十亩的毛竹林。在毛竹林的幽境中,有一处古民居遗址。遗址左侧的山塆里,就是传说中龙口水景点。古道穿过竹林,来到接近山顶处,就是传说中的石龙门。此处古藤倒挂,巉岩对峙,虽规模不大,但也算是一处精致小景。
及至岭顶,拔山千仞。环顾四下,苍山如海,往南下山即“船坳”,普光寺就在船坳之中。古代的庙宇早已废圮,遗址上新建了一座土墙小庙。
西行来到船坳豁口处,就是下行到小京坞的古道出口。山那边的山坡极其陡峭,古道几乎垂直而下,人行其间,步步惊心。下行约莫100米处,有仙水洞泉。其水清澈透明,饮之甘甜解渴。泉边置有竹制小勺,以便行人取用。
从山顶到山脚,除了陡峭的路,还是陡峭的路。如果路旁没有高大的灌木林,这条路堪比华山之险。好在险路不算太长,到了谷底,古道沿溪涧而行,走上两三千米即到小京坞村。
赤岭古道
赤岭古道,位于淳安县东部与建德市西北部交界处,西起富文乡青田村荷山自然村,翻越赤岭,东至建德市莲花镇里芳村,全程土路,长约五千米。
赤岭古道,有三条连接线。第一条是主道,自富文乡富文村横坞底自然村入口,翻越横岭山至雪坑,溯流而上至荷山自然村,然后与赤岭古道连接,全长约6.8千米,是清平源外半源通往雪坑源的捷径。第二条是次道,自富文乡方家畈村下板桥自然村入口,翻越依岭至山后源自然村,出源后至荷山自然村与赤岭古道连接,全长约6.5千米,是清平源里半源通往雪坑源的捷径。第三条是辅道,自漠川村脚经盘山路进入川坑坞,翻过川坑坞头进入山后源,出源后至荷山自然村与赤岭古道连接,全长约6.6千米,是清平源中段通往雪坑源的捷径。
赤岭古道是一条县际古道。在公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该古道是富文乡与建德市两地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由于有了这条古道,两地百姓联姻结亲的不少,平日里往来甚密,逢年过节,经这条古道走亲访友的人很多。
川坑坞与雪坑山后源相依,坞深约4千米,坞头山高海拔约550米。一条山坑小溪汇聚山坞两侧多条山涧清泉,从坞头流至坞口,最后与清平源大溪汇合。20世纪70年代以前,漠川、临池、富文三村的农民经常到川坑坞里劳作,或砍柴烧炭,或开荒种粮。由此,古道也被修整得宽敞平坦,如同大道一般。
翻过川坑坞头,就是原雪坑村山后源自然村。山后源村曾居有十几户人家,以熊姓与陈姓居多。山后源村的村民十分好客,过往行人走到这里都要进屋歇歇脚,讨口水喝。主人从不厌烦,遇有饥饿之人,主人还会以饭菜相待,可见其古道热肠,享有客旅赞誉。
走出山后源,东行不到千米之远就是荷山村,此村以形似荷花而得名。原有居民3户14人,主姓为张氏,聚落处紫高尖西南麓,与建德市莲花乡里芳村仅一山相隔。
在川坑坞雷公塔对面的山脚下,还有两块神仙脚印石会让来往行人感到惊奇。两石分别坐落在古道路旁,每块岩石约4立方米见方,石面平整光滑,两石相距10米之远。石面上分别嵌入左脚印、右脚印和一只拐杖印。有关此石传说很多,有人说是孙悟空除妖留下的脚印和金箍棒的印迹;有的说是铁拐仙为赶往云村(现千岛湖鼓山)与众仙相聚留下的。
穿过荷山村,古道就上了赤岭山。赤岭山西麓为淳安辖区,东麓就是建德辖区,岭顶海拔约400米。翻过赤岭头,进入建德地界的半山腰里,这里住着3户廖姓山民,为人热情大方好客。赤岭山腰至山脚里芳村很近,有三四千米,走走不过20分钟。
这条赤岭古道也是一条红色古道。
1949年3月23日,武工队根据淳建区送来的情报,获知国民党淳安敌伪自卫队欲将清平源的田赋集中到靠近茶园镇的湖下仓库。陈风江立即率领30余名武工队员从桐岭出发,经重坑、廷章、漠川,当天下午赶到湖下(清平乡驻地)。恰巧敌伪自卫队成员刚吃完饭回茶园镇,武工队立刻进村放火烧掉仓库,并顺势一举捣毁敌伪清平乡公所,然后绕道川坑坞,从赤岭古道赶赴建德莲花乡,一举捣毁国民党莲花乡公所,并建立了莲花乡民主政府。
山后源位于雪坑源最源头,是赤岭古道的必经之地。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借助这条红色古道的影响力,在这里不仅先后兴建了多家精品民宿,还打造了雪坑源千亩野樱花景区。每逢春天来临,这里的千亩野樱花就会悄然绽放,以一簇簇如霞似烟的繁花给古道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方便游客观赏野樱花,县乡两级财政共投入120万元,在赤岭古道川坑坞段修建一条8030米的登山游步道,游客可沿着这条游步道,一边观赏风景,一边缅怀革命前辈的红色印迹。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余程耀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