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郑凌红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所知甚少。文字里的世界也一样。人人都熟知《西游记》,大概只有不多的人熟知《西游补》。这是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文人董说所著的一部古典小说,初看的动力是《黑神话:悟空》。后来是因为自己对《西游记》的先天好奇,而引发了对书中梦境的思考。
我姑且称之为解析吧。这是因为这本书在风格和内容上有着极大的创新。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原作中对于人性善恶、修行悟道等主题的探讨,而且更是在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通过孙悟空穿越到未来世界这一设定,在《西游补》中构建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框架,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奇幻和现实,在文学的海洋里往往没有边界。边界是作者的认知,是读者的视野,也是读者和作者的隔阂。这样的空隙需要被深刻的认知和学识所填补。《西游补》虽然创作于明末,但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小说采用插叙、补续的方式,写“三调芭蕉扇”之后,行者在化缘途中被情妖迷住,作了一个在不同时空不断切换的情梦。此书的开篇即打破常规,将主角孙悟空送入了一个名为“青青世界”的奇异空间之中。在这里,时间不再是线性流动,而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交错状态;空间也不再局限于人间或天界,而是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宇宙深处。这种设定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无限可能,为后续展开一系列匪夷所思却又合乎逻辑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作者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现实元素。比如,“青青世界”中的各种怪异现象其实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真实状况;而唐僧师徒四人在其中经历的各种考验,则象征着人们面对困难时所需要具备的智慧与勇气。
相较于《西游记》中那个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的齐天大圣,《西游补》里的孙悟空显得更加人性化。他不再是单纯依靠武力解决问题的角色,而是开始学会运用智慧来应对挑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孙悟空性格上的成长——从最初的自负自傲逐渐转变为谦逊谨慎,并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这样的转变不仅增加了角色本身的复杂度,也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贴近人心。
但该书的另一面,对读者来说是长时间的一种陌生感。就像从《西游记》取景线路上弹出去一个气球,根基虽在《西游记》上,但气球里面的内容却是全新的。它非常玄幻,是“梦游+穿越+大话+意识流+精神分析”,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新颖的创造。如果一遍读下来,感觉如雾缭绕,那也正常,毕竟它的写法决定了这本书值得反复解读。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林顺夫在《试论董说(西游补)“情梦”的理论基础及其寓意》里所说的那样:《西游补》“情梦”的理论基础及其寓意,完全符合晚明时期的情观与人生哲学,以及他所以作“补”的原因与意涵。
当然,《西游补》还特别注重对其他配角如猪八戒、沙僧等人内心世界的挖掘。通过对这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缺点的人物进行细致刻画,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形象。他们或许没有孙悟空那样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种对普通人力量的认可与赞美,无疑给广大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与启示。
如果说《西游记》更多地侧重于讲述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的话,《西游补》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生命本质、道德准则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在书中出现的“梦中梦”结构就寓意着人生的虚幻无常,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物质世界的得失;而孙悟空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对话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促使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善恶、何谓正确的道路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补》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把答案留给每个读者自己去寻找。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既体现了作者对于多元价值观的尊重,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可以说,《西游补》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精髓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西游补》以其独特而又深邃的艺术构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西游记》的传统精华,同时也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创作路径。
无论是对于古代文学爱好者还是现代普通大众而言,《西游补》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同时也鼓励我们要勇于追求真理、敢于质疑既定的认知。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谢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