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又见板栗
发布时间:2024-11-26 10:24:04

柳叶儿

板栗是童年的野果,喜欢去树底下捡,但并没有觉得特别好吃。家乡有一个传统,重阳节用板栗包粽子,儿时的我也没有觉得特别好吃。

觉得板栗好吃,是在多年以后,我走在城市的街头,得知一小袋糖炒栗子要二三十元钱。我这才知道,板栗是这么的有价值。

以前,世纪联华超市就有专门炒板栗卖的。刚炒好的板栗留着温温的余热,飘着淡淡的甜香,装在牛皮纸袋里,确实诱人。我总会禁不住拿上一小袋。

后来,又多多少少地听到一些关于板栗的“美言”,比如说板栗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可以补肾的,我也没有求证过,倒是爱上了从前不屑一顾的板栗粽子,咬一口,沙沙甜甜的,觉得很好吃。

每到秋季,最先上市的板栗,个头大得很,但生吃一个就知道,那是嫁接品种,口感粗糙,味儿寡淡。土板栗上市稍迟一些,个儿小,果肉金黄,放上个两三天,吃起来就很甜。所以,判断是不是土的,剥开尝一尝就知道了。

挑选板栗,也是有讲究的。板栗不容易保存,易腐烂,有些还在蒲里就已经有苗头了。一个上等的土板栗,看起来是饱满红润的。若外壳发黑,或是头上有点黑,定是不新鲜的。若看上去灰乎乎的,说不定就长了蛀虫。这也是我刚刚积累的经验。

小姨住的村子里,有两大片土板栗树林。所以,她每年都会给我送一些来。现在回想起来,我总是有点可惜——板栗晾在阳台上,过了好几天才想起来,栗肉失了水分,怎么煮都煮不烂。

今秋板栗大丰收,我就一次又一次地沉迷于寻寻觅觅捡板栗的乐趣。我也慢慢地摸出了一点门道:有栗蒲的地方不一定有板栗,板栗会在掉落的过程中落去远一点的地方,也会因为落地的撞击力,滚到别的地方去了。掉落在地的栗子,不仔细睁大眼睛,是看不到的——它有可能被踩在脚板下,有可能藏在一片干枯的叶子底下。比如,先生捡过的地方,我去捡,也还是能再寻到几颗的。

捡板栗还需要有耐心。有时半天都捡不到一颗,有时又会一连捡到好几颗。这栗子儿仿佛通了灵性,你信心十足的时候它会隐身起来,给你一点挫折;等到你正想打退堂鼓的时候,它又出现在“灯火阑珊处”。寻找,发现;再寻找,再发现……你若没有体验过,是不懂的。

收获了板栗,我就四处分享。一朋友说板栗淀粉含量高,吃了会发胖,三颗板栗能抵好几碗米饭。这谈论我以前也听到过。

真的如此吗?我第一次上百度了解板栗。抗衰老、治疗小儿口舌生疮、益气健脾、强筋健骨、防治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寿等,其功效与作用前所未闻。最关键的是,板栗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能供给人体较多的热能,帮助脂肪代谢。原来如此!

我又追溯它的历史。板栗,有“干果之王”之美名,原产于我国,已有两千余年栽培史。《诗经》中就有“树之榛栗”的诗句,《吕氏春秋》中则有“果之美者,有冀山之栗”的记载。唐代杜甫在《野望因过常少仙》中吟道:“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他认为栗子是乡人待客的好东西。北宋王安石也写有“年少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的诗句。

自古以来,板栗深受人们喜爱,最诱人的莫过于糖炒栗子。京津一带就流传着赞咏糖炒栗子的诗句:“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施,门前高喊灌香糖(糖炒板栗)。”的确,糖炒栗子油亮溢香,肉色金黄,味道甘美,风味独特。

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皇帝吃过糖炒栗子后龙颜大悦,写下了《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

至于补肾一说,也不是空穴来风。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就介绍了食栗养生的方法:“以袋盛生果,悬挂,每晨吃十余颗,随后猪肾助之,久必强健。”

相传北宋苏辙晚年得了腰腿痛的毛病,一直治不好。后来,一位山翁要他每晨用鲜栗十颗,捣碎煎汤饮,连服半月,果然灵验。于是,苏辙赋诗道:“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经霜斧刃全金气,插手丹田借火光。入口锵鸣初未熟,低头咀噍不容忙。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另外,南宋陆游晚年齿根浮动,也常食用栗子治疗。

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园霜。板栗还可以寄托浪子的乡愁。至此,我也觉得板栗越发有味道了。

这个秋天,我重新认识了板栗。很多时光中的事物,也如板栗,需要我们用心去看见,才能真正地了解。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梁津玥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