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木连古村遗址探究
发布时间:2024-11-28 11:07:16

●徐建仁

在原遂安县有一个木连村,这个小村庄与遂安、淳安洪姓始祖以及其他一些名人、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万历四十年至民国十九年的《遂安县志》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县治旧在木连村溪北,唐武德四年迁五狮山之麓。”这些文字将木连村和新定(遂安)县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个山野小村竟成了迄今为止确定新定故城方位最为关键的参照系,也成为后世用来标注新定故城的地标性符号。

而民国《遂安县志》中又记:“故城废而址存。按址今亦无考。”于是,木连古村和新定故城蒙上了谜一样的色彩,木连古村究竟在何处?这成了淳安众多地方史志爱好者心中的一个谜团。

(一)

说起木连古村,就不得不提到遂安、淳安洪姓始祖——洪绍公。正是因为他在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辞官,沿新安江、武强溪,溯流而上,隐居龙耳山麓、武强溪畔,这个荒野小村才开始走进遂安历史的长河中。

洪绍是东晋名将,因跟随刘裕征讨有功,被封为明威将军,后升为兵部尚书、金紫光大夫,原配夫人王氏,继配陶氏。陶氏是晋朝著名大将陶侃孙女,陶渊明的姑姑。洪陶两家为世家,洪绍又与陶渊明同朝为官。据传,洪绍死后,陶渊明为其撰写墓志铭,写道:

“……晋室日微,裕势益盛,以公不附己,欲中伤之。乃于义熙十三年,由京口挂冠隐于新定郡武强之木连村……公享年八十有三。卒,偕王夫人同葬武强山脚洪塘坞……”

洪陶两家因有如此渊源,更有学者推断陶渊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灵感或许来自他的武强行。据史料记载,公元420年,陶渊明自九江来,溯溪而下,前往木连村探望姑父、姑母。武强的山水和风土人情,自然会在他心中留下印记,并诉诸于笔端。溪叫武强溪,山叫武强山,更有武强溪畔的余家村曾叫武陵庄,因而武强乡或许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甚至陶渊明的隐居思想,或多或少曾受洪绍公的影响。

据洪氏宗谱记载,洪绍公自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京口辞官,到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在木连村隐居整整二十六年。

洪绍是遂安境内第一位一品大员,成为遂安、淳安洪姓始祖。洪绍共生了八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儿子叫洪纂,在南北朝元嘉时任始新(淳安)县令,在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由遂安木连村迁居淳邑昌乐乡燕村(厌村),成为淳安洪姓始迁祖。洪纂公任始新县令期间颇有政绩,深得民心。范仲淹在《始新县令纂公赞》中写道:“报国以忠,牧民以慈,淳遂之始祖,千古之伟驰。”

(二)

木连古村在旧县志中只是一个符号,关于它的地理位置,没有明确的记载。因而对于木连古村的考证,主要是从与洪绍公有关的各类谱牒中寻找它的蛛丝马迹。

目前,一般认为木连古村是在中洲镇郑月村一带(包括月山底、湖田里、杨村郑家三个自然村,今属中洲镇徐家村)。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康塘洪氏宗谱》中的《尚书绍公偕王夫人墓图》。上世纪八十年代,史志工作者在姜家镇康塘村发现《洪氏宗谱》,内载洪氏迁遂安、淳安始祖洪绍墓图。洪绍墓图上标示有绍公坟、木连村、遂安旧县基等历史信息。

在洪绍墓图上,木连村被清晰地标注于龙峰与狮山之间,即龙峰之北麓,狮山之南麓,武强溪之西侧。汾口中学余名声、詹建功等老师根据洪绍墓图专门进行了实地考察,撰写了《古城在哪里?遂安古城遗址考察纪实》,认为木连村在郑月村,至于是在月山底、湖田里、杨村郑家三个自然村中的哪一村,没有定论。之后,人们大多采用这一说法。中洲镇徐家村委还在月山底风塍外空地上,象征性地建了一堵由武强溪鹅卵石砌成的石墙,墙上挂着一块木匾,上面写着“木连村遗址”,供后人寻踪瞻仰。

(三)

将木连村定位在郑月村,我内心一直有种疑惑: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明威将军、兵部尚书,怎么会选择这个凤溪(乘凤源)与武强溪交汇的水口隐居。据记载,武强溪曾多次发生洪水之灾,冲毁良田民宅,所以这里绝不是隐居的首选之地。

在洪绍墓图上,木连村位于武强溪西侧,而遂安古县城旧基在木连村的东侧。如果把木连村定位在郑月村,这就很难解释旧志“故城在木连村溪北”的记述,所以二者之间,总有一处定位标注有误。

这个疑问一直盘桓在心间。后来,有一次偶然间与文友蒋建坤谈起老家徐家村,他发了一张《龙峰徐氏宗谱》里居图的截图给我,在这张图上,村子内外风塍之间,赫然标注着“洪家”二字,而目前建“木连遗址”墙的地方,却标注着“汪家”。我头脑中忽然闪现出一个观点,这个标注“洪家”的地方会不会就是洪绍及洪氏后人居住地。

我把这个观点讲给蒋老师听的时候,他给我的建议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说古代的木连村肯定有洪姓人居住,如果能把木连村的准确位置确定下来,也算是大功一件。

我曾翻阅过多遍《龙峰徐氏宗谱》,记忆中从没有看到过“洪家”的标记。由于宗谱不在身边,我就连忙让在老家的堂侄帮忙将宗谱里居图发我。我发现村里近年修缮的宗谱里居图确实没有标注“洪家”。经过对比,标注“洪家”的里居图是在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版本《龙峰徐氏宗谱》里。这说明洪家在清乾隆年间还是存在的。如果洪家就是洪绍公隐居地,那木连村就是在现在的徐家自然村,而不是杨村郑家或月山底自然村了。

当这个观点形成后,我第一时间告诉了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余利归,并把相关里居图、洪绍墓图发给他。他回复说,把木连村遗址标注在月山底的“汪家”或许错了,宗谱上徐家村下首的“洪家”应更为合理。后来,他又将光绪十九年《严陵洪氏宗谱》卷十四的截图发我,其中有一首诗明确写道木连村就在丫峰(即龙耳山)麓下,让我更坚定了木连村就是现在徐家自然村的观点。

《严陵洪氏宗谱》中始祖吟诗十首其一写道:

燹乱纷纷隐入山,

寻源问水白云闲。

丫峰麓下隨基址,

询木连村在此间。

(四)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的郑月村已经属于徐家村,考证木连村是在杨村郑家、湖田里、月山底(汪家)还是在徐家村已没有意义。其实不然,一则历史不能篡改,需要拨正清源;二则木连村的地理位置毕竟还涉及到新定故城遗址方位的确定。木连村位置的确定,也为新定故城遗址方位的考证带来了更多可能。

木连古村的位置不在郑月村(含杨村郑家、湖田里、月山底)而在徐家自然村,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现有宗谱资料来看,之前将郑月村认定为木连古村,主要依据就是《康塘洪氏宗谱》中绘于清朝的洪绍公墓图。墓图标示木连村在状元峰与狮山之间,武强溪之西。余名声和詹建功两位老师,将木连古村定位在郑月村一带,亦是合情合理。但不知为何,两位老师没有将距郑月村不足千米,且同在洪绍墓示意图范围之内的徐家村纳入其考察推断范围之中。根据前文提到的始祖诗“丫峰麓下随基址,询木连村在此间。”说明木连村基址在状元峰下,也就是说应该在凤溪(乘凤源)南面,即徐家村所在方位,而不是在溪北面,即郑月村和月山底所在方位。

二是从村庄名及姓氏来看,在中国传统村落中,不乏以居住姓氏命名。就如徐家村,也叫杨村徐家,就是以杨姓、徐姓命名(徐家村原先是杨氏居住,后徐姓迁入,为念杨姓建村之恩,徐家村也叫杨村徐家)。徐家村下首的洪家村,按照惯例应当是洪姓居住地。而淳安、遂安洪姓都是洪绍公的后裔,此处洪家村的洪姓自然是洪绍公的后裔。而杨村郑家、月山底汪家未见洪姓,分别以郑姓、汪姓为主。另外,在《龙峰徐氏宗谱》标注洪家的地方,现在已夷为田地,但当地老一辈人口中却称那个地方为“洪家村(音译)”。在宗谱中还有着“杨洪之争”的故事。而且,在该处田地上有几十株古柏树组成的柏树林,显得很是突兀,但某种意义上,反而更能说明此处曾建有村庄或有古墓存在。

三是从村庄地理位置来看,郑月村、月山底在武强溪西部,如果木连村在郑月村或月山底,那就无法解释“故城在木连村溪北”。凤溪(乘凤源)从徐家村自西向东穿村而过,至杨村郑家汇入武强溪,原为北南走向的武强溪自此始呈西东走向。仙居、石畈等村刚好位于凤溪、武强溪北边,与旧志“故城在木连村溪北”记述完全吻合。“燹乱纷纷隐入山,寻源问水白云闲。”徐家村下首的洪家,南靠龙耳山,北临凤溪,三面环山,且山有清泉,长流不息,山水环抱,确实是隐居的绝佳之地。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断,洪绍公自京口辞官,沿武强溪溯流而上,在丫峰山下名叫木连村的地方隐居。因洪氏为朝廷一品大员,后人将该村称之为洪家。洪绍公去世后,其继配夫人陶氏带领其他儿子投靠任始新县县令的第五子洪纂,木连村的洪家就此逐渐衰落,直至清朝之后彻底消亡。因此,很难在史料中找到木连村的踪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推测,虽是一家之言,却也不是无源之词,无据妄断。根据现有资料,将木连古村基址定位在龙耳山麓杨村徐家自然村,远比定位在武强溪西畔的杨村郑家、月山底(汪家自然村)更合情合理。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汪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