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鲁永筑
一条山岭,名曰钱王,这就比较吸引人了,何况还有千年古树,百年古亭。相传古道上的那棵银杏树,曾救过汉光武帝刘秀。
早就想去探访一下钱王岭,却一直未能成行。恰逢清明雨后,天地宛若洗过一般,格外素净,格外澄明。无论物候还是心境,皆非常明媚了,于是决定走上一遭,以解多年绸缪之憾。
(一)
淳邑十二都源,岩村茶亭边,是这次古道探寻之旅的起点。
在这里偶遇了一位老人,听老人介绍,很早以前,这里并不是村落,而是一个施茶的茶亭。走钱王岭的人,路经此地,先得喝足了免费的茶,才兴致勃勃地启程。去茶亭不远,就是左口桥,过了桥,路分左右两源。两条路都可以走,至半山腰柳塘茂或蛟坑又汇成一条路,然后往东走横路,不久就到钱王岭顶。
我问老人,为什么叫“钱王岭”呢?
他说,小时候听长辈们讲,唐朝末年的时候,临安钱婆留引兵追击董昌,自翰坂那边过来,九都鲁村的鲁偆领乡勇围堵董昌,从这边过去,两人在岭头相遇,遂结拜为兄弟,然后合兵御敌,获得大胜。后来活捉了董昌,钱婆留建立吴越国,设都钱塘,号称钱王,封鲁偆为兵部尚书。鲁偆镇守青溪后,念此岭是与钱王萍水相逢之处,建布衣殿一座,手植银杏一株,流传至今,故称“钱王岭”。
这些历史传说至于是否属实,已经不怎么重要了,毕竟千年之久的事情,活着的人怎么说得清楚呢?
作别老人,继续途经坎头、杨塘、凤村,徒步自沙里上山,沿着梯地向上走。古道时断时续,保存状况十分糟糕,摸索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真正的古道起点蛟坑村。
蛟坑村,又名小川,位于里公山尖东南麓的山坳里,聚落在溪涧两旁,四十来户,百十号人,姓氏以方、鲁为主。据《方氏宗谱》载:方氏祖先二十世一元公从分水塔岭迁此,初称“灵川”。后来因塔岭有雁川,昌化有青川,十五都有木川,三川均属方姓大村,灵川人口少,名称起得大,故谦称为“小川”。又传:此地很久以前出过蛟龙,喷沙吐露数百年,以致半山以下沙土堆积成坡,山脚称“沙里”,出龙处称“蛟坑”。
古道绕过蛟坑村后向东延伸,基本上是横路,走起来并不费劲。然而,这条古道,如今极少有客旅往来,很久没有特意维护,两侧的杂柴与乱草掩将过来,使古道莽荒成兔径。幸亏沿途还有零星茶园,茶农逢枝必劈,还能勉强通行。
高大的古银杏树,就长在淳安与桐庐交界的岭顶垭口,古树高达30米,冠幅约15米,树围足有6米。在这个季节,古树刚刚冒出叶芽,巨伞般的树冠,依然疏枝交错,并没有蔽日的浓荫。
大树北侧有一座石砌凉亭,亭内立有碑一通,上书“炭神庙遗址”。我暗自揣测,这亭子的前身,莫不是老者所说的“布衣殿”吧?
伫立亭间,仰望大树。10米高处复生两枝,三枝并举,旁逸无数细枝,枝枝相交,疏密无间,肆意伸展,画满苍穹。树上钉有林业部门的铁皮铭牌,标注树龄270年。据此推算,此树栽于乾隆年间。
当然,关于钱王岭上的银杏树,是有好几则传说的。
传说一:汉朝刘秀被王莽追杀,一直避兵深山到了这里。追兵尾随而来,刘秀筋疲力尽,只得爬上银杏树躲避。等追兵来到树下,忽有浓雾袭来,刘秀藏匿于树杈之中,未被追兵发觉,因而躲过此难。倘若是真,这树龄应高达2000余年。
传说二:唐末乾宁间董昌作乱,战火延及临岐。鲁偆聚集乡人屯营于吴山下,保卫家园。听说钱镠追击董昌到分阳,鲁偆会同两个弟弟带领高平、长石等乡的乡勇,前往分阳会师。钱镠与鲁偆相遇在此岭,握手相欢。后董昌被诛灭,鲁偆有功,奏于朝廷,朝廷授鲁偆为主镇将。天复间,陈珣又叛。钱镠命鲁偆摄青溪令兼左卫兵曹参军。鲁偆率部将廿二人领镇兵千余在镇上用草木伪装成疑兵,陈珣兵贼不知是计,落荒而逃,因此鲁偆协助钱镠抓获陈珣。朱梁篡唐后,藩镇割据,天下豪杰,各归其主。鲁偆遂仕于钱镠,始摄青溪之职。因感钱王提携之恩,遂于此岭立庙,手植银杏一株于此。若真如此,屈指算来,自后晋迄今,已有1200余年。
站在古树下,我顿觉人类之渺小,生命之短暂。
(二)
桐庐那边的古道,全部以块石砌成。一米多宽的路面,看去新旧不一。那些新的,应是近年所补,那些旧的,当属古道遗留。
古道在山核桃树林中曲折下延,途中有“千层奇石”“盘根莲香木”“一碗水泉眼”等自然景点,下行里许,即至红坑山自然村。
红坑山,不过是一个十家小村。村民大多姓何,据说先祖自淳安文昌迁此,建村不过200余年,繁衍仅有七世。
在村中遇见一对耄耋夫妇。现年82岁的何银鳌介绍说,岭上的这棵古树,在他爷爷在世时就有这么大,肯定不止200余年。
红坑山,确是一个古朴之村。村中古树多,柏树、红枫、香榧、山核桃树到处都是;另外还保留着古水塘“红塘”、古水碓“木勺碓”,可以说古味十足,古韵犹存。
至红坑山自然村脚,古道被通村公路所取代。沿着溪流继续东行,就来到了罗佛庙村。这个村以一座庙宇命名,可见这座庙宇的来历并不一般。因为它供奉的是唐朝的高士罗万象。
再往外,就是桐庐县百江镇最西部的一个行政村——翰坂。是翰林之翰?还是翰墨之翰?关于翰坂一名的来历,《翰坂微村志》这样描述:翰坂村有潘、冯、项、徐、刘、赵等数十个姓氏,潘冯两姓是已知最早的居民。潘姓是五代后汉乾祐年间(948年至950年)节度使潘琼致仕后,由杭州隐居到此,潘姓迁入后,这里称“潘家”,到宋代,潘家出了一个翰林,后回乡建祠,把村名改为“翰邦”,意思是“出翰林的地方”,再后来谐音成今名“翰坂”。
翰坂,一个深山冷坞,居然是出翰林的地方,真是让人有点意外。经查,两宋时期,姓潘的翰林很少,分水县(公元621年建县,1958年11月并入桐庐县)的历史上并没有姓潘的翰林。但名称总有来历,不妨找找来头。
翰坂村潘益林家中藏有《分阳柳柏蒿峰翰邦潘氏宗谱》,这家谱又名《潘坂潘氏宗谱》《荥阳潘氏宗谱》《潘氏宗谱》,有明代三元及第的商辂所撰序,始修于宋隆兴二年(1164年),先后十一次续谱。现存家谱共五册,修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看来我们淳安的商辂,在当时名气很大,翰坂与淳安交界,请其作序,令人信服。翰坂潘氏家谱明确记载,他们来自荥阳,天下潘姓出荥阳。翰坂潘姓始祖潘琼,后汉乾祐年间节度使,潘琼字君玉,号翰邦。
原来,翰邦是潘琼的号。虽然查不到潘琼这个节度使,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来杭州隐居,但古人以名或号来命名一个地方,却也常见。范仲淹知睦州,睦州又称“桐庐郡”,范仲淹在任上写了很多关于桐庐郡的诗,于是被人亲切称为“范桐庐”;清代“萧山相国”朱凤标居住的那个村,以前叫“坛里金”,朱凤标考中榜眼,人们就将村名改为朱家坛村。
弄清楚了村名来历,就如掘到宝一样,不管怎么说,即便从潘翰邦开始算起,这村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望着满眼的青山与陡坡,觉得这个“坂”字,表意还是很准确的,但我心底还是认同“邦”字,翰邦,翰墨翰藻,文章文采,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犹如一位千年文化老人。
细看“翰邦八景诗”,诗由清朝金镕撰,刘谦次韵,共两组十六首。这十六首八景诗,给我展示了一个阔大的想象空间。两位清人笔下的翰邦八景分别是:蒿峰书舍,东辉禅院,仙洞云深,鸡山雪积,双溪夜钓,五垅朝耕,雁塔秋声,龙潭春涨。
书舍、禅院、雁塔,早已烟尘散尽。仙洞、鸡山、双溪、龙潭,依然还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春夏秋冬,山水长在,只是多了一些现时的情景,五垅在哪里?翰邦村的六个自然村皆有可能是,天光微明,在布谷鸟的啼鸣中,农人与他心爱的黄牛早就在田野中劳作了。
这一次古道行,匆匆而过。下一回,我一定还会再来,找个依山傍水的农家,住上一晚,躺在竹椅上,看蓝天,看流云,看繁星,什么也不想。罗佛庙传出的低缓梵音,沐过古银杏的和煦山风,入我耳,沐我脸,我酣然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