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千岛湖新闻网 > 睦州文苑
梦里流过是云溪——一位乡村支教老师的手记
发布时间:2024-12-11 08:56:52

  ●柳叶儿

  两年前,因为工作需要,我从县城来到一所乡村小学支教。我曾经在乡镇从事教育工作十余年,但这次重回乡村小学的讲台,有了全然不同的感觉。

  (一)

  学校依山傍水,闹中取静,校园里没有奇花异树,但有的是闲情逸致。

  靠山脚墙根处的花坛里种着两棵腊梅,挨得很近,有些树枝就交错在一起。一棵要凋谢了,另一棵正开放着。花开的时候,我会来到树底下痴迷地观赏着,拍几张照片,嗅几缕芬芳。那花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一旦入了鼻,便久久不愿离去。我总会悄悄地摘几朵,藏在衣兜里,用手摸一摸,也就沾着淡淡的梅香了。最有意思的是,山里的气温要低好几度,所以经常会看到花朵上结了冰冻,晶莹剔透。等到阳光出来,冰冻解除,那花朵并没有被冻着的迹象,却愈发精神了。

  靠溪边的围墙边种了一排白玉兰树。树已经高出了围墙,可以和教学楼一比高低。平日里,一树的繁茂碧绿。春夏之交,它会开出硕大的花朵,洁白如玉。花朵并不多,却大得很。这个时候,会有一些老叶开始掉落。那树叶黄得很有光泽,落在校园的跑道上,红黄相映,成了一道风景。

  大扫除的孩子,总喜欢蹲着捡树叶,到了上课时间也不愿意离去。这就是扫落叶的乐趣吧!有一天,“山雨欲来风满楼”,我站在教学楼三楼的走廊上,看到了神奇的一幕:所有的玉兰树叶被风儿吹翻了面,绿色都变成了褐色。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棵树的力量。

  如果时间充裕,我会走出校门。没有早读课的时候,晨跑之后,我会去田间看一看晶亮的露珠和霜花;没有晚自习的时候,晚饭之后,我沿着河堤走着,看晚霞收起最后一缕余辉。我去客坑坞,于小路边听山泉叮咚;我去何家村村头,徜徉于青青麦田中;我爬上小山头,将小集镇的风景收尽眼底。

  校门口的云溪,我早也逛,晚也逛,所见之处皆风景。清澈的山溪水,调皮的石斑鱼,悠闲的垂钓翁,勤劳的洗衣妇,古老的廊桥,挺拔的乌桕。走在长长的河堤上,我开始有心地聆听水的声音,感受到了她冲下水坝时的雄壮;我开始留心地观察一朵云的足迹,感受到了她飘荡时的自在。花开有花语,草长有草声。我听,我闻,我轻轻地触摸……

  只要有空,我就想着这里去逛逛,那里去看看。我是那么地想去探索瑶山这片土地,好像她能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无限的遐想,无尽的期待。

  也确实是这片美好的土地,给予了我灵感和力量。每周上班,我开着车子,只要进了瑶山地界,我的心里头就会变得无比宁静,无比祥和。我在支教的日子里,写出自己的观察,写出自己的感受,一天一篇,甚至两篇、三篇。两年的时间,我写了近30万的文字。这些文字不断地雕琢着我的思想,塑造着我的灵魂,引领着我不断成长。

  (二)

  这些文字,不仅陶冶了我的情操,提高了我的文学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我在教学上的精进,特别是习作教学这一块。

  在支教的学校,我教的是四年级语文课。开学后没多久,我就发现了孩子们在阅读上的问题: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知道买什么书,看什么书,看的课外书数量少,类别单一。班里只有一个叫诺诺的孩子,阅读量还不错。据了解,她的妈妈是幼儿园老师,每天都要监督她看课外书,从一年级到现在也看了较多的书籍。而其他同学,家里的书籍少得可怜,基本上是教材推荐的几本必读书目,阅读经历也是在上小学以后开始的。这里的孩子都是住校的,一周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因此,我尽可能地在学校给他们创造阅读环境,培养其阅读兴趣。

  导读课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把导读课真正地落到实处,我特地跑到十几里外的学校,给每个孩子借来了《十万个为什么》。上课的时候,我又设计了借阅卡,表现好的孩子就奖励一张,凭借阅卡他们可以去学校图书室借书。孩子们像宝贝似的收藏着借阅卡。

  一天中午的阅读课,我把他们带到了图书室,我没有规定借阅范围,借什么,全凭他们自己的喜好。看了他们所借的书籍,真是超出我的想象,有我推荐的小说,有宇宙探秘,有古墓寻宝等。一个小男孩正在翻看一本有关篮球的书籍,我特地翻阅了那本书籍,理论性很强,我问小男孩能看懂不?他竟然坚定地点了点头。我想,这大概是热爱的力量吧!

  借完书,他们就自觉认真地看了起来。又要想一个什么法子,推动下一次的阅读呢?于是,我和孩子们约定,凭阅读记录单上认真的记录和思考,就可当作借阅卡,读完了就可去图书室继续借阅。孩子们一致同意。自从上了导读课《十万个为什么》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有一个小女孩,用了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列娜狐的故事》,并认真地做好了读书笔记:从故事的主要内容,到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词语,再到阅读感悟,清清楚楚,端端正正。阅读,正悄悄地改变着孩子们的思想、态度。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小超同学也自觉做起了阅读笔记。

  一次,我出差,委托了学习委员带领他们去借书,这次可以借两本:只能借小说,因为刚好学完小说单元。我回到学校时,正巧是午间阅读课,来到教室,只见孩子们都安安静静地在阅读借来的小说。我顿时感到无比的欣慰。

  (三)

  这里地处深山,离县城最快也要一个小时有余。从走访中了解到,很多孩子除了在本乡本土走动,连县城都难得去一次,更不用说去杭州、上海旅行了。我教任的班级中,全班只有一个同学出过远门,其他孩子从小到现在基本上是待在自己村子里,或是去过乡里的其他村子,他们对外界的接触面,远不及城里的孩子。

  “行万里路”跟“读万卷书”同样重要。于是,我就充分利用本土资源,鼓励孩子们去读田园、读大自然这本书。

  上完巴金的《海上日出》,我就起个大早带孩子们去看一次山里的日出。这里四面环山,要想看日出,只有登上山顶。五点半,天已经大亮。我带领着孩子们沿着石子小路蜿蜒而上,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同行的科学老师已经根据地理位置查阅,太阳5点46分升起,到达这里应该6点差不多了。这时,东边那片天空,已不再是浅蓝,而是开始发白了。“这天空的颜色跟书上写的一模一样!”孩子们都为自己的发现欢呼雀跃,期待着一轮红日从山顶喷薄而出。

  6点很快就到了,但是太阳没有露出半点红脸,只是天空更白了。我启发孩子们想象,不要着急,太阳公公肯定在山的那边 ,慢慢地努力上升。时间在流逝,可就是不见太阳的半点影子。我也和孩子们一样,有点不耐烦了。我四处张望,忽然发现何家村后的山腰已经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我开始改变观察策略,一会儿叫孩子们往身后看,一会儿又朝对面的山头看,生怕错过了佳机。我已经不知道第几回提醒要“目不转睛”了。就这样,反反复复,身后的阳光从山腰走到山脚,走到公路上,走到村头,走到村脚,甚至跨过云溪,来到我们的校园了。此时,对面山头的树林里有刺眼的光芒射出,我们已经能感觉到太阳白乎乎的影子了。“老师,我们眼睛睁不开了。”孩子们惊奇地叫嚷着。“不要盯着看,光线容易灼伤眼睛。”我和科学老师一再强调着。 

  光线越来越强,我们只好闭上眼睛或转过身去。千呼万唤,一轮白得晃眼的太阳升上了山头。它射出万道金光,照在了我们的头上,脸上,衣服上。刹那间,整个何家村都亮闪闪的了,天空也更蓝了。

  我把这次活动叫作“琅山日出”,其实这山不叫“琅山”,是一个孩子把山脚下宣传墙上的“乡”的繁体字误读为“琅”。我想,多年以后孩子们想起来的,也许并不是日出的样子,而是看日出时的等待和惊喜。

  四月,整个校园就逐渐被绿色包围了。开花的,花谢了,便长出绿色的树叶,绿得新鲜;去岁没有落叶的,今春便慢慢地落去灰蒙蒙的旧叶子,长出新叶子,绿得精神;不开花的,旧枝叶里抽出新枝叶,绿得朝气。

  学习完艾青的《绿》,我便利用中饭后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去校园里“寻绿”。他们运用所学仔细比对着,叽叽喳喳地争论着……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应有尽有。

  我们心里一边默念着艾青诗中的描述,一边找寻着。可是,分不清谁是谁了。你若说它是浅绿吧,还有比这更浅的;你若说它是墨绿吧,还有比这更深的;你若说它是嫩绿吧,还有比这更嫩的;你若说它是粉绿吧,还有比这更粉的。我们站在树底下,站在花坛边,走在林荫道中,走在围墙旁,好像置身一个绿的海洋。海洋里荡漾着层层绿色的波纹,溅起了朵朵绿色的浪花。一抬眼,发现近处、远处山上已经是铺天盖地的绿了……这种被绿色包围的感觉,也许只有这大山里才有,只有大山里头的孩子才有机会感受。

  就这样,我不再只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有机会,我有时间,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读完《春天的荠菜》,我就利用劳动课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去校园后面的菜地里挖荠菜。学习琦君的《桂花雨》,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去校园里摇一摇桂花。我也会带孩子们去朝夕相处的云溪河畔散步。就这样,我领着孩子们,践行着这山里头独有的“行万里路”。

  (四)

  刚来到支教学校,接班两周后,我就发现,孩子们的习作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按规定时间完成;写不够字数;语言贫乏无条理;还有两个孩子干脆罢工不写。

  为了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我总是把单元作文放在晚自习课进行一对一地辅导。先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打好草稿,然后我指点修改,最后誊抄在我给他们设计的作品纸上。同时,我也开启了自己的教学日记之路:经常给他们写下水文,也经常在朋友圈发文案反思教学过程,或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班里那个叫小超的孩子,学习是比较落后的,连最基本的字词都没完全记下去,因此他对学习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和信心。不久,我却发现他周末回家的练笔作文写得特别好,比如写猪怎么吃东西,写如何锄玉米草,如何找到竹笋。经过一番了解,原来他的奶奶曾经是一名代课教师,这习作自然是奶奶手把手教的。这些文章都散发着乡村特有的气息,我就发朋友圈表扬他。一次,两次,三次,奶奶看到了,小超知道了,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就这样,在一个晚自习课上,小超开始主动写作文,尽管很多字都要我写到黑板上供他参考。但是,他不再“破罐子破摔”,而是努力完成各种作业。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我的老师》,算是给我写的故事,以表感谢。

  在支教的这些日子里,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安排一个晚上给孩子们上习作指导课。一个学期的习作按教学要求是八次,而我们班有二十余次的。因为我总是变着法子鼓励他们去写呀写。我特地在教室里辟出一面白墙,专门张贴他们的习作,并取名为“云溪文苑”。我鼓励孩子们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只要你做个有心人,都会写出好作品来。到了期末,我又指导孩子们设计封面,给作品集取名,并帮助装订成册。这样,每个孩子都拥有了一本手工的、独一无二的作文书。

  支教工作快结束时,我琢磨着给孩子们留下一些什么纪念品。买吃的吧,也只是欢喜一时;买学习用品吧,终究是被时间冲淡。最后,我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学的语言给孩子们“画像”。每人一篇,附上个人生活照,封面是我和他们一起的集体照,并精心写了前言,然后汇集成一本“电子纪念册”。我想,多年以后,当他们看到这本电子书时,定能想起一个老师曾经带着他们遨游在文学的殿堂里。

  在乡村小学支教的时候,我也常常惦念着早点回到城里来。然而,离开之后,我又时常想起在那里的点点滴滴。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发现这段经历竟然改变了我,让我的心中滋生了一种叫作情怀,叫作热爱的东西。两年的支教时光,早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在这所乡村小学,我的灵魂得到了山水的净化,我的思想得到了田园的升华。离开那里,虽半年有余,可是,校门口的那条云溪经常会从我的梦里流过。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谢旻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